•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都市报采编团队也要“造星”】 正义法制网采编团队

    时间:2019-04-17 03:41: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中央领导曾对新闻媒体提出要求:“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广电系统的名主持人甚至名记者都屡屡上线,但是相对于平面媒体的都市报名编辑、名记者却屈指可数,那么面对网络的冲击,都市报是否需要自己的“造星”运动,让名记者名编辑多起来,值得研究一番。
      【关键词】都市报;采编;团队;造星
      自媒体时代,都市报呼唤名记者
      同样是传媒行业,广电系统的“造星”运动由来已久,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个个闻名遐迩,以记者出身的水均益、白岩松、柴静在社会上都很有影响力。安徽经济生活频道2008年开播的《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也是安徽台对采编人员的“造星”运动,家长里短的琐事新闻,因为有了美女记者们的现场播报,让人记忆深刻。
      而作为平面媒体的都市报,也一直在探索各自特色的“造星之路”,早在几年前,合肥晚报就设立了以记者名字命名的三大新闻工作室——“左泽华新闻工作室”、“宋功林新闻工作室”、“屈凤丽新闻工作室”,三大工作室以社会、经济、民生为主题,各具特色,工作室挂牌的新闻影响深远,每年的读者日,三大工作室的三大名记与读者面对面,聆听读者意见,回答读者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很多读者会慕名而来,奉上更丰富的新闻素材。《温州晚报》有一个新闻热线栏目叫“雪君工作室”,在当地政府和百姓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当地人评价说:“雪君工作室不仅是《温州晚报》的品牌,更是我们百姓的品牌。”这个栏目成为当地实践新闻工作以人为本要求的成功范例,栏目主持人郑雪君也成为当地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郑雪君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除了早几年的新闻工作室,最近几年都市报的“造星”态势开始低落下去,虽然也有应景的“XX跑两会”“XX逛市场”,但是这类“造星”举措,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不具有连续性,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随意状态,有人戏称都市报的名记者和名编辑“镜头感”不强。
      当下都市报是否需要名记者?江苏省记协主席周世康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指出,新媒体带来了社会舆论空间的大变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应接不暇,媒体必须提高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这既是对媒体水平的检验,也是新闻增加思想含量的方法。
      1、名记者、名编辑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曾说:“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就是将平面媒体的公信力、‘深度’和‘高度’优势,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互动度’相结合的过程。”
      没有新媒体的步步紧逼之前,都市报对名记者和名编辑的呼唤还没有这么紧迫。正是有了自媒体等的冲击,发布新闻消息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有,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的发布员,抢新闻源,都市报的“几十个人几十条枪”肯定抢不过千百万的市民,抢新闻时效,都市报的记者也没有办法和在新闻现场的自媒体个体比速度。
      那么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什么是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副总编万仕同曾说:“受众需求的不仅是快餐,还有新闻对于公众议题和趋势判断的引导。那些原创的深度报道、分析调查以及内容形式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的评论文章,作为营养大餐,可以给受众带来独特体验。”他说,传统报纸拥有专业化的采编队伍,职业化的编辑力量,具备多年积淀下来的经验,并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新闻事情发生后,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还有为什么发生,以及舆论的导向。而泥沙俱下,占在各自立场和角度的自媒体很难给读者这些。自媒体给不了的,恰恰是一直以追求新闻真相为最高目标的都市报的优势所在。都市报的记者,可以深入采访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新闻背后的缘由,全景式深入剖析新闻事件,而不仅仅是发布简单的消息。而具有如此专业知识的记者,非名记者、名编辑莫属。
      微博打拐解救、“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危机,广东的“小悦悦”事件,每一次网络事件迅速传播的同时,传统媒体都在事件的深挖和传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吸引了读者眼球的同时,也大大提升报纸的影响力,这其中名记者和名编辑的功劳不可替代。
      2、名记者名编辑,让都市报与读者更贴近
      如同很多人知道李冰冰、黄晓明,不知道华谊兄弟这家影视公司一样,在这个读图时代,受众接受符号化特征,读者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编辑记者更有亲切度。都市报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而名记者和名编辑在读者群中具有更高的凝聚力。
      正如《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介绍的,“这个‘帮女郎’团队由7位美丽聪颖而各有所长的女记者组成。她们中有的刚刚研究生毕业,有的曾经就是新闻主播、有的甚至刚从海外求学归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要您拨打电话,7位帮女郎将风雨无阻,走街穿巷,来到您的身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您化解难题,渡过难关。”这样的推介,肯定比硬邦邦的新闻热线更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不仅仅如此,成功的“造星”,还可以让名记者,名编辑有众多的粉丝群,在微博上更有号召力,让新媒体为都市报所用。
      当下都市报如何培养名记者名编辑
      那么,如何才能使名记者之类人才多起来呢?笔者以为,新闻媒体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培养。
      1、提供平台,让记者尽快锻炼成长起来
      平台是记者成长起来的舞台,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记者就没有机会施展拳脚,也就不会成为名记者。媒体应当创造各种条件为优秀记者或有培养前途的记者提供一个平台,放开手脚让他们去锻炼成长起来。如,中央电视台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大批的名主持、名记者。每年的“两会”报道中,他们都会选派一些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并以记者的名字命名栏目以扩大其影响。由于记者辛勤工作,加之栏目强化了主持人、记者的人性化视角,既使“两会”报道更加深入,取得了理想的宣传效果,又锻炼了人才,提高了记者的知名度,真可谓两全其美。
      当然,媒体给记者提供平台并不是要求把最好的位置都给他,而是要量才提供,同时要不拘一格用人,大公无私用人。名记者的诞生,是在肥沃的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媒体要培养出名记者必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媒体的决策层必须要高度重视,决策层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广大员工的成长。新闻媒体要在内部管理上为名记者、名编辑提供制度保证,现在的都市报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每月评选好记者,好编辑,年度评选十佳记者、十佳编辑等在各家媒体都很常见。上榜的好记者、好编辑是采编队伍“造星”的第一步。
      2、打造专业化团队,实行职业化用人
      记者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对新闻媒体来说,必须打造优秀的团队,要以团队的精神来加快媒体的发展。但如何发展团队,各家做法不尽相同。近些年,有的媒体走了弯路,出现了记者浮躁的现象。有的报社要求稿件“短平快”,没有根据记者的水平、专长等特点去安排工作,只是以写稿的分数多少给报酬,论英雄。记者为了挣工分不得不马不停蹄地采访、写稿,浮在上面,很难写出有份量的稿件。但是,随着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媒体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出专业化的团队,以专业化的优势取胜。专业就是权威,只有走专业化的道路,才能在市场上树立起产品的权威性。记者可以是杂家,但要成为名记者必须是专家。因此媒体要培养名记者,必须让有某种专长或某一专业水准的记者尽快成熟起来,要让他们成为专家型记者、学者型记者。
      专业化团队是打造品牌媒体的基石,随着媒体品牌的含金量日益增加,会有一些名记者脱颖而出。如果再实行职业化的用人机制,就会如虎添翼,能够造就更多的名记者各编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 也要 采编 都市报 团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