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试论中华武术精神及其文化意涵]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时间:2019-04-21 03:31: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传统的“武文化”讲求内外兼修,刚柔并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蕴含了先哲们对于人生和宇宙的参悟。这对于指导自我提升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华武术精神 文化意涵 人生修悟
      1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
      其一,刚健有为。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分别解决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刚健有为的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 《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其二,持之以恒。武术名言中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练功,莫放松;要练武,别怕苦”之类。莫天全创办搜房网的最大体悟就是“从商和习武,似乎有着巨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贵在坚持。”李小龙说“想超乎常人,惟有随时准备把最艰苦、最乏味的训练当成最大的乐趣,越是乐意接受此等折磨,则其成功的概率愈大”。此谓一项技术多样苦练,持之以恒杀手锏成。
      其三,静心。练武是思考,是自我反省,以武入哲。中国人讲究从世间万物寻找真理,无一不是。所谓“武者要战胜心魔,朝着自己的坦荡大道而去。”习武须静心,由此可见一斑。习武的过程是体悟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反省之后的升华。常见小说中描述,某某高人闭关修炼多少年,有朝一日横空出世,打败天下无敌手。唯有如此静心修炼,方能自成一家,习得境界。此外,“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等名言也说明了静心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
      其四,涉世仁爱。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武德”?在处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其他人之间、武术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武德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指导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影响下,在民族精神滋润的培养下,不断充实和完善,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
      2 武术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表征之一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土壤。中华武术所承载的武术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由前文的叙述可以知道,它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更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历史脉络和民族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生命哲学意义,在其中充分融合了儒道释诸家的精神品质。
      有关武术史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武术虽然并非是中国社会的特有产物,但自其发生之初,中国武术即充分的表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表征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这可以作为武术格斗的萌芽;在后来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了徒手搏斗技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等;春秋时期,我国即已经出现了以舞蹈的形式来锻炼筋骨,以活动关节、调节气息而去除疾病;到了周秦时代,就又有了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等比较先进的武术技能;之后的诸朝代,由于战事攻伐,基于各种形势,皆对武术的技能和形式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自科举以来,一些朝代还设立了武举科考,对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到近代中国武术的体系形成,也充分延续了既有的武术脉络,但是一些武术内容也日益被遗忘。现代武术体系更多的发展为集竞争、健身、娱乐和艺术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更多的传承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凝练的武术精神,许多的形式被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融汇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文化内涵。不过总体上来说,现代武术主要传承的武术精神,可以表述为“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即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总之,从历史角度来看,渊源悠久的中华武术即传承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和影响着包括哲学、兵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知道,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一般认为儒道释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武术精神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于武术精神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无为、虚静,并注重调心、调身和调息,主张明心见性等方面。而中国武术中所提出的静、忍、恒、悟等,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中国武术精神的传统文化载体的特质。
      3 武术、文化与人生
      在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宁静与专注之下的进取。而精进,是武术不变的追求。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更讲究所谓“高平低下”。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练,待到功成之日,往往已是霜染双鬓。练武之人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日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革新精神。
      同时,武术又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无数最高级的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中华武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学习中国武术也是接受和感悟中华几千年悠悠文明历史的过程。“练武先练心”。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一个人扎实稳进的精神。少林寺练武很重视“桩功”锻炼,因为桩功不仅可以增强劲力,而且可以调理气息,修身养性。急不来,更求不来,需一个“忍”字先。学习武术不仅要下苦功,而且重在心法。所谓“心法”,便是武术的精髓所在。辟如太极,讲究“非顺即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对立平衡”。他的一招一式,无不让人深深感触周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而广之,生活中不乏不顺心之事,何不顺其势,先稳住自己,与之周旋,待机会来,再发起攻势。正应了太极进退的心法。习武之于修身,功效可见一斑。
      中国武术萌生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是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其不断发展,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传承的一部分,它集成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为其所用,成其精髓。持之以恒习武,体味武术精神,用以指引人生,用以济世,用以修身,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中华 武术 试论 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