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唤醒师生主体意识,激活中学作文教学] 将生活意识融入作文教学

    时间:2018-12-29 03:37: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自身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使命。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写作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作文教改的进程。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主体意识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写作教学整体上的无奈和沉寂令人叹息,甚至痛心疾首。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必须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体系,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教学的水平。
      一、正视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当前学生的作文,程式化、虚伪编造、千篇一律泛滥成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意识缺失,才是问题的实质。具体地说,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主体能动的意识。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按部就班,顺次而下,生怕越雷池一步的确有不少。这些人缺失自己的思想,怕担质量下降的风险,顺从教材、教参的传统分析指导,以写作教条加之机械的操作,结果是构思立意、语言修辞、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等条条框框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教师的个性和灵性,没有了作文课的精气神。这种对写作常识进行了简单“复制”和“机械传播”式的教学,直接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思维的发展,浇灭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其实“文无定法”,无论立意构思,还是描景写人,文法都不是天生的,都应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选择,或创造,写人记事,语言修辞都带有“自我”的主体色彩。而我们一条条地讲,学生一项项地练,使最富于灵性、最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最利于高尚人格塑造的作文教学,几乎完全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使语文人文性,文学性,趣味性丧失无遗。我们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机械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拟题到开头结尾等都有一套公式。要知道作文是要学生写出一个个灵动的自我,怎能用数学公式样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呢?
      (二)学生主体意识丢失。
      1.漠视生活。学生在长时间的严格的学校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激情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上学时是讲解习题,一天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中间除去吃喝拉撒和少量的活动时间,从周一到周日,虽然国法是双休,可有些学校却总是单休或半休,临近考试时干脆不休。寒暑假时也是家教、培训加习题。正如学生在作文中诉说的:“作文不做怎么办?我写什么?我没下过乡,没有进过山,没有时间上街,没有时间听广播、看电视,更不必说上网,甚至连和父母在一起说一会话的时间都没有,我写什么!”这种枯燥的生活麻木了学生的感情,泯灭了学生的生活激情,养成了学生漠视生活的不良心理。没有了真实生活,写作的源头都枯竭了,留给学生的作文就只有拼凑和抄了。当然无可否认,中学生作文里还是有一些充满灵性、充满真情、甚至才气之文的,不过那几乎是清一色的怀旧、别离、诉说委屈,表达对教育现状、学校封闭管理的不满之作。只看文题就可以了:《妈妈让我多睡一会儿》、《把窗儿打开》、《让风吹进来》、《我的往日多美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无奈。
      2.被动的阅读。阅读似乎可以说是学生写作另一条源头,有人撰文堂堂正正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实际上缺少生活的中学生也只能举起广泛阅读这面旗帜来强化写作。然而,中学生的阅读实情又如何呢?李明高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的文章直击要害:“由于教师的越俎代庖,致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主动阅读、自主鉴赏的权利,交出了自己的思考权和怀疑权,顺从定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他们的阅读方式就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齐步走’,他们的阅读任务就是在老师的‘遥控’下定‘教’的任务”。另外,被动的阅读还表现在阅读的单一和封闭性上。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读也只读教科书、参考书,课外书几乎没有读。很多学校有图书室且藏书不少,可学生借书寥寥无几。学生不读书或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现状相当严重,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丢失程度可想而知。生活源头的枯竭,阅读源流的萎缩,主动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已经缺失,又如何要求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机与灵性,充满思辨与才情呢?
      3.盲目的接受。写作教学中主体的缺失还表现在师生的盲目接受上面。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师、教材、学生。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顾实际接受一些教条的东西,跟中考风,跟模式风,强行引进嫁接,无视具体环境的差异,不管学生的实际,造成了主体丧失,丢却“自我”的可悲局面。学生呢,由于在观察生活、进行阅读的实际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即使在写作中萌发了星星点点的自主火花、创新火花,也不能成燎原之势,只能迫于考试的压力沿袭旧例,跟着教师的身后机械地模仿,重复地训练,最后写出一些空洞无物的、人云亦云的文章。连许多杂志上都发表了许多应对考场作文技巧的文章。
      二、探寻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思想给当前作文教学送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激励着我们不断探寻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召唤作文课的精彩。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习作准备:参与生活,学好思考。
      叶圣陶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他们在校时间长,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见识不高,语言贫乏。所以,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拓宽知识积累,是增强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同时,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波动,用心去体验生活。学生增长的“见识”恰恰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文章品味的高低。
      (二)命题原则:新颖多样,减少束缚。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话题作文,都本着“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原则,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抒发真情实感,打破过去单一机械的状态,使之生动活泼,给学生一个宽广的思维想象空间,便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思想实际。这样,学生作文思维的天空就不再受约束限制,他们将张开翅膀,在创造性作文的万里晴空自由翱翔,从而改变以往作文“千人一面”之弊,写出生动精彩、个性鲜明的好文章。
      (三)课型模式:课内精讲,先放后收。
      上作文指导课,要避免多讲、滥讲。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常被一大堆“写作方法”的术语搞昏了头,反而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每篇作文皆让学生当堂完成,那么不符合文章生成的自然规律。应当打破惯用的模式,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尽情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当然,不定期进行“考前练兵”式的当堂作文也是非常必要的,先放后收,定会“水到渠成”。
      (四)评改方略:互批互改,师生共评。
      目前,许多教师都充当作文批改的“主角”,而客观上又常常从事这越俎代庖的低效劳动。学生一般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的批改似乎较“冷漠”。实验证明,大部分学生对同学的批语关注程度远远超过老师的评语,而且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更认真仔细。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为教师范改、学生互改和师生共评相结合。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评价导向:激励为主,真情至上。
      作文评价的导向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持续和巩固,并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具体方法为:
      1.提高分数。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能以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的标准,不以苛刻的眼光对待学生习作中的弊端,只要达到目标,就应捕捉闪光点给以较高的分数;
      2.开辟“优秀作文园地”。学生的作品经常得到展示,其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3.经常举行作文比赛。设立较多的奖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写作的热情;
      4.创造展示写作成果的机会。向各类报刊推荐佳作,激起学生的发表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探寻作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找回作文课应有的精彩。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23700)

    相关热词搜索: 唤醒 师生 激活 主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