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时间:2019-05-30 03:17: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教学中就会出现心有灵犀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给新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笔者下面从新课导入方面浅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 用实物或图片激趣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利用直观实物或图片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适时、适度、适量地借助一些教学媒体,可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落差,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平时不常见的“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的图片,并适时指导学生书写“矛”和“盾”,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感受“矛”的锋利,锐不可当,适于进攻的特点;感受“盾”的牢固,坚不可摧,适于防守的特点。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学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会解开谜团。孩子们求知欲望被激起,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的兴趣,为突破课文重难点做好了铺垫。
      又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先进行介绍: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接着就播放多媒体课件:德国风光片,让学生感受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神秘的黑森林……这个极富魅力的国家。当学生陶醉在奇丽的景色中时,我适时以“季羡林先生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个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借助现代科技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
      二 用故事、谜语、音乐等形式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利用这样的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故事、谜语等,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趣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我先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人物葛朗台。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我讲了葛朗台临死前最生动的一个细节描写: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父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其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做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唤欧也妮前来,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死了。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从经典片段中回味葛朗台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爱财如命的本性至死不变。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我适时导入新课:“放眼古今内外,作家笔下的守财奴比比皆是,我国清朝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通过我们的阅读一定会在描写人物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激情满怀,学习兴趣大增,开始主动参与学习。
      运用各种合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音乐便是创设情境的手段之一。它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调动学生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我以谈话导入,营造氛围:“时光悄悄流逝,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这时,《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在悠扬的乐声中,记忆中美好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我接着引导:“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和她一起回忆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定好了学习的情感基调,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了铺垫。
      三 从实际生活导入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善于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主动。如教学《回声》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有几个学生就举起了手。一名学生这样表述:当我兴奋地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也回应着“我来啦!太美了!”。在学生惊奇、兴奋之余,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入了课文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学生喜欢读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以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如教学《风筝》一课,课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甚至到野外放风筝。上课开始,就请学生交流自己放风筝的体验,重点谈放风筝的动作:怎样用手托着风筝,牵着线,线该如何掌控松紧,让风筝飞起;谈放风筝可能会遇到的情景:顺着风、逆着风、微风中、大风中该怎样放好风筝;谈放风筝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小伙伴们心情变化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顺利的突破。
      四 提出问题导入
      围绕题眼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这是众多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学习源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去学习,学习效果将成倍提高。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心中一定想过这几个问题:这美丽的天地是谁创造的?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情况怎样?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从而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为新课创造了探索的氛围。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学生自然就清楚地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复述课文,并能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
      诚然,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如《窃读记》一课,我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学生指出“窃读”就是偷偷地读书。我让学生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地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把握以上几个问题,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五 回忆影片导入
      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对部分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认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提供当时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我先让学生回顾看过的电影《圆明园》,接着让学生说说影片的概况,结合课文说说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风格各异的建筑与收藏文物的珍贵,教师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再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英法联军强盗般烧抢圆明园的无耻行径。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这两种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也体验到圆明园“毁得令人心碎”。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肯登攀。上课伊始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师生共同期待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生成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境效应,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热词搜索: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