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 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自由创造的感性显现”

    时间:2019-05-15 03:2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的本质?“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科学地说明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性之一。马克思提出事物、现实、感性(客观世界)都应当做实践去理解,即结合主体的实践去了解客体,批评那种“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把客观形式看做是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纯客观东西和旧唯物主义思想。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也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二重性。我们在研究美是什么的时候要将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才可能更深刻地揭露美是什么的本质。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与生俱来的,美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只有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美才能不断丰富。美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美的自然属性如大海的辽阔无边,花朵的五颜六色;美的社会属性则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人也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同样的道理,社会属性才是美的根本属性。因为说到底,只有人类出现以后,在人类社会中,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说美的本质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
      和“美”一样,“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的“人”,也是一个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的“人”,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张三或是李四来代替。这里的人,是一个与动物区别开来,能主宰万物,能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的大“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本身进行分析,指出人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特点”,马克思这句话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性。人类改造自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人的社会去谈人的“自由创造”,便会陷入抽象的研究之中。体现人的本质、体现生活的基本内容的正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的自由创造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不仅“懂得”自然界的客观,而且人能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动物的生产受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的限制,它不能生产自己,只能消极、被动、盲目地服从自然,却不能认识和驾驭世界的规律。人却不同,人因为能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界各物种的客观规律,因而他的生产不受某特定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的限制,而能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关于“人”的论述是其一。
      其二,“人的本质力量”指的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如性格、思想、情感、智慧、才能、愿望等,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关于“人的本质力量”要注意几点:第一,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中所显示出的理想、情感、愿望,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本质力量。一切反动分子腐朽没落的行为、一切与历史潮流相悖的都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力量,只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对。正因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是一种创造新生活的力量,因此,任何美的事物和现象,也总是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界是人们可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肯定和显示着人类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是具有社会性的,在不同的社会,人的本质力量带有不同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因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然可以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现实、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人身上。第二,人的本质力量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这固然是一切反动阶级所不可能具有的,但也并非是劳动人民特有。这种前进的积极的力量,既可以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也可以体现在顺着历史潮流一起前进的剥削阶级成员身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共同美和阶级美。第三,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概念,而是发展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丰富。
      其三,马克思说的“对象化”,就是物化、现实化的意思,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物化到客观对象中,并且只有这样,人的本质力量才具有现实性。例如,张木匠打了一张结实、牢固的桌子,那么,由一堆木材变成一张桌子,这就是张木匠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他的智慧、才干和愿望。对于自然来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一点将在以下进行详述。
      二、美来源于劳动
      美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但是,人类只有通过各种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改变周围环境和关系,从而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在对象世界中显示出来。因此,美是人创造的,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指出了“美”产生的原因:美是在劳动中、在实践生活中创造的成果。
      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生产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这种自由创造是人最珍贵的特性。首先,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其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中一切进步与创造相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是在继承以往全部丰富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使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受到压抑与损害的条件下,创造也没有停息,只是由于条件不同,创造的特点不同罢了。最后,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真正的创造需要勇气和坚毅。创造是艰苦的劳动,在艰苦劳动中孕育着成功的巨大喜悦。因此说这种劳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弥足珍贵。
      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生产劳动,还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首先,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动物只能机械地使用简单的工具,只能被动地适应和服从于自然,而人类可以 制造工具,通过工具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表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类不仅能改变自然,还能随着生活活动的发展,不断增加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使自己在生产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得到不断地发展。人们不仅从眼前局部的利益确定自己的活动目的和计划,而且能从长远的整体利益确定自己的活动目的和计划。其次,人的自由创造必须通过人劳动所创造的产品表现出来。劳动的产品总是要打上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烙印,而体现出人的意志(坚毅、勇敢、顽强)和智慧(聪明、才干、灵巧),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对象化的产物。显然,这种凝结着人的意志与智慧的产品,就可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一来,劳动的产品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它既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又能成为人的作品。当人们静观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从中直观到自身自由创造的力量,获得自由创造的喜悦。这些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作品以表现创造获得内容的感性形式特征,如感染性、社会性、形象性、新颖性等引起人的喜悦的时候,这个对象就被称为“美”的。由此可见,“美”源于人类社会实践自由创造的生产劳动。
      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劳动“使劳动者成为畸形”。但我们知道,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中的劳动,指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使劳动者成为畸形”的“劳动”,我们很清楚地明白马克思指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亦即“异化劳动”。马克思区别了“人化”与“异化”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化,又叫外化,即前面提到的对象化,一切异化都是人化,但不是一切“人化”都是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一切“人化”都是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变成了与人对立、与人的本质相悖、劳动者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时候,劳动才是被异化了的。在私有制社会形态中,一切劳动都必然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方面,“劳动创造了美”;另一方面,劳动“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万里长城就是广大贫苦人民在暴君的皮鞭下创造的奇迹。这也是马克思研究劳动异化现象的伟大意义。
      三、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
      如果说“美”源于人类社会实践自由创造的生产劳动,那么自然美同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首先,因为劳动,自然才能进入我们人类的视野,成为我们人类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是审美的对象。当人类还处于狩猎时期时,即使是住在繁花似锦的地方,也不用花草装饰自己,因为那时植物还不是他们实践的对象,而他们却常常用狩猎后不能食用的动物身上的部分来“打扮”自己,如鸟儿的羽毛、野兽的毛皮和牙齿等,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力量、勇气或灵巧的证明和标记。人类开始用植物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或是用鲜花来装饰自己,是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才开始的。所以说,因为有了劳动,自然物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劳动,自然被“人化”了。
      其次,“自然的人化”。简单地说,就是“自然”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了,它具有了社会性。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使自然“人化”,使自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使自然成了人的生产对象和生活对象,成了人的“作品”,这个“作品”并不在于人对对象客观地、实在地做过什么,而是人通过自然和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
      朱光潜先生曾用“物甲物乙”来说明自然物和进人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物之间的区别。“物甲”就是客观的自然物,“物乙”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进入了人的视野的、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社会的物”。朱先生肯定了“物乙”带有鲜明的主观成分。“物乙”首先要有审美主体的介入,然后才可能具有美的性质,才能是美的。正如“最美的音乐对于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就没有意义,就不是对象”。每个人的本质力量是不同的,有的人由于有“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所以最美的音乐因为没有产生美的足够的主观条件,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产生美的形象(“物乙”)了。这正是每个人的主观情思不同造成的。自然美可以说无处不在,但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它和欣赏它,因为我们常常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恋,在另一个人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宁静的妙谛”,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差异的表现。概括就是“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
      自然界中荒滩变成良田,沙漠中建造起来的绿阴地,是人们直接改造的对象。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在茹毛饮血的洪荒年代,自然界对人的生活来说,一部分是对立的,一部分是无关的,这时的自然当然是谈不上美的,即它还只是朱先生说的“物甲”。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但逐步地取得了能支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扩大了自己的生活领域。这样,自然与人的关系才开始得到改变,原先与人对立或看似无关的自然,逐步成了人类生活的可亲环境(即“物乙”),也正是这个时候,原先混沌的自然,才开始取得了美的屙性。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自由创造的。”人类只有通过各种创造新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显示出来。
      最后,人不仅在社会实践中成为了不同于动物的人类,而且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第一,人的五官感觉作为自然物在生产中也被人化了,“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第二,人在生产对象世界的同时就必须占有它,肯定它是自己的对象世界;否则,仍然意味着对象世界的丧失,自然界仍然不是他的对象世界,而人的感觉正是占有对象世界,通过对象对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方式之一,所以可以得出,人生产对象和生产自己是同时进行的,人的审美感官的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就在于人要通过它对对象世界进行衡量并且占有对象。所以说,劳动不仅造成了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也造就了人的审美感官。总之,“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它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成而产生的。美的本质属性当然不是纯粹的自然性,只有当自然存在物能满足人们社会性需要,从而具有社会价值时,它才可能有审美价值。
      “感性显现”就是现外形、放光辉的意思。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符合自己需要的改造,使自然本身发生了变化,并且是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变化,这就是感性显现。如人类早期制作的一个陶罐,陶罐烧制出来后显示的功利性(如承载食物、运水)和生动形象(如优美的弧形、精美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自由创作的威力和智慧。此时人的自由创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并以其形象体现了出来,人们在观赏它时,无不感到内心的喜悦,这个陶罐就是“美”的了。只要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去加以具体的分析,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要孤立、机械、狭隘地理解,自然美的问题是可以完全解决的。由此可见,“美”源于人类社会实践自由创造的感性显现。
      综上,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了人本身,人又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由创造中创造了美,发展了美,丰富了美。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自由创造的感性显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5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201.
      [4]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4.
      [作者简介]
      陈维(1980-),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学。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实践 显现 感性 创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