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语域理论与语篇翻译:语域理论翻译

    时间:2019-05-13 03:31: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语域与语篇翻译   语域理论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的内容。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环境、谈话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20世纪90年代,哈的姆和梅森等人将语域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他们认为,语篇含义并不仅仅由语言体系自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的情景语境和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不能只是脱离语境形式上的对等,或是单纯语义等值,而是和语境或语域密切相关的交际功能的等值。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周俊青,1996:11)。语域理论给文本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而译者对源语语篇文本的理解,显然受到源语语篇语场、语旨、语式的影响。同样,译者在生成目的语语篇时,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译者要翻译一个语篇,必然首先是源语言语篇的阅读者,同时是目标语篇的生成者,译者很自然地成为了联系源语言语篇和目标文本语篇的纽带,无论是源语语篇的解读,还是其后目的语语篇的生成,都是在构建相应的语篇语境的过程中完成的(刘兴林,2005:67)。因此,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正确分析、转化语域。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句,说明语域三要素是如何能够影响并指导翻译过程的。
      二、不同语域类型的语篇翻译
      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和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篇语场、语式和语旨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保证信息传译中的适切。就语篇的语域而言,译者面临两个任务。第一,作为读者,他必须对源语语篇的语场、语式和语旨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单元等语篇基层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他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源语语篇之处,有清楚的了解。(李运兴,2001:67)
      (一)不同语场的语篇翻译
      因为使用的领域和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语篇,比如文学、新闻、广告语篇的翻译,不同领域的文本总有一套独有的语言系统,包括一些常用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和语篇模式,这就要求译者对不同语言中同种语场的联系与区别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以下是两种不同语场的翻译分析。
      (1)原文:When we two parted,In silence and tears,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Sorrow to this.
      陈锡麟译本:昔日依依惜别,泪流默默无言;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冷颊向愕然,一吻寒更添;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陈锡麟《昔日依依别》:http://blog.省略/s/blog_4a6907fb0100uk9t.html)
      原文是拜伦短诗When We Two Parted的第一节,作者回忆了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和感受以及后来的悲痛之情。原文里有四对韵脚,译者除了考虑到要传达出基本语义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这是一篇有文学色彩及情感的诗。陈的译文很有中国古诗韵味,不仅字数上与中国古诗字数相当,韵脚上也极力做到完美,“言”“断”和“年”组成了特有的韵脚。另外,译者选词造句上也颇为考究,如翻译“Half broken-hearted”这一句时,字面理解就是“心破碎了”,而译者考虑到这是带有文学色调的语篇,“离恨肝肠断”这句文学味浓厚的诗句就诞生了。
      译者根据语场的不同进行翻译创作,不同语篇有其特有的翻译文本特色,例如下面一则广告语翻译:
      (2)原文:Start Ahead.(Rejoice)
      译文:成功之路,从头开始。(俞琳:2011:270)
      这是一则洗发乳广告语,广告语是用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推销产品的。译者充分考虑到中国广告语语场,译文使用了四字词语融入中国文化,符合中国人习惯,看似简单,但却很好地吸引了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力,起到了推销产品的作用。
      (二)不同语式的语篇翻译
      语式是指语篇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可以把翻译划分为口译、笔译以及影视配音和字幕。语篇语式的不同也要求作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工作主要是理解源文本、记忆其大意、转述其内涵。因此,译者首先要听懂表达思想内容的源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出易于理解的新句。
      (3)原文:朱家角即因利乘便,蔚然兴盛,一跃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贸易集镇。
      译文:Zhujiajiao took advantage of shanghai"s development to flourish into a market town thronged with merchants from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among many households of residents.(选自《2008年3月上海市级口译真题及答案》)
      这段文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字词语较多,但在口译中,要在有限时间内译出文本内容,需要忘记原有文本的组织结构,抓其要义。和原文相比,译文中的信息更加简单,如“蔚然兴盛,一跃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贸易集镇”,只炼其要义,译成“flourish into a market town thronged with merchants from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千家烟火”更是译成“many households of residents”。虽然少了中国四字词语的文化韵味,选择了一些简单词,但这有利于在有限时间内传达意义。
      口译有它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同语式又有一些要求,如在书面语体翻译中语言较正式,译文需要尽量与源语保持一致,达到功能对等。
      (4)文本:腹中空泛,思想一片苍白,故无言可发,这是沉默。
      译文:An empty head or a blank mind which leads to speechlessness—that is silence.(申雨平《沉默》:http://www.省略/p-304853782.html)
      这一句非常短,但却能很好地体现笔译要点。译者除了要传达基本意思外,还应多方思量,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做到恰当转换。这是一种书面文体,中文主谓结构多,因而谓语多、动词多,仅这一句就有四个。译成英文时这样的结构不可以照搬,译文选用了名词短语,后面由“that”总括,句子结构严谨,不像译成四字结构那样短促。
      (三)不同语旨的语篇翻译
      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它们的社会地位及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实施的意图等,体现在语篇中就是语篇基调。语篇基调可分为四个相互交错的层面:正式程度、礼貌程度、无人称程度和可接受程度。“正式程度体现在词汇和句式上;礼貌程度指交际参与者社会距离的远近,主要体现在称谓上;无人称性指作者避免提及本人的行文方式,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可接受性指作者认为与读者共享知识的多少,共享知识越多,文中所含语境信息就越少。”(李运兴,2001:88)
      一般来说,原文中的基调是固有的,即使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也没有权利将正式的言语变为随意的交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弄清源语语篇作者企图与其读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才能译出出色的译本,很好地再现这一关系。
      读者群是动态的,读者的年龄是在变化的,读者所处的时代也在变化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读者群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读者群对翻译作品的要求、理解力及接受力也在不断发展。译者应该根据不同读者群,译出不同版本。以下就是在不同年代、不同读者群中《论语》的两个译本:
      (5)文本:颜渊问仁。
      辜鸿铭译本:A disciple of Confucius,the favorite Yen Hui,enquired what constituted a life.(Ku Hung-Ming,1898:91)
      威利译本:Yen Hui asked about Godness.( Arthur Waley,1998:87)
      辜译本出版于19世纪末,那时的中国经济薄弱,文化处于弱势,西方人大多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在辜译本里,地名、人名用的都是西方人熟知的。如所选文本,把“颜回”译成“a disciple of Confucius”,辜在其英译《论语》序中这样说:“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我们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威利译本出版于20世纪末,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威名远扬”,目标语读者对源语言文化的了解增加,因此,威利在翻译过程中更多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在翻译中保留了中国本土化成分。“Yen Hui”对“颜回”的表达,很能说明问题。
      三、结语
      翻译是通过语言代码或文字符号的转换来传递信息的过程。文本翻译要求译者充分分析源语语域特征,把握源语与目的语的语域对等,在此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不同交际意图和目的、译者心目中不同读者群以及不同交际方法、交际效果,将语言符号组成连贯的语篇,以完成某个或几个交际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语场、语旨和语式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he Anale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2]Ku Hung-Ming.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 Walsh Limited,1898.
      [3]M .A .K .Halliday.Language and Social Man[A].刘润清.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下册)[C].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4]刘兴林.翻译过程与语篇语境动态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俞琳.从中西文化视角看广告语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
      [7]周俊清.试论翻译中的语域取向[J].中国翻译,1996,(4).
      (李洁 林立红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热词搜索: 翻译 理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