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4-13 03:16: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途径。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让学生走进文本,突出学生主体的阅读回归,重视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将阅读教学观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再到文章的局部细部分析,再到对整篇文章思想、语言把握。阅读教学需注重整体感悟,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在整体感悟中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书读文本 整体阅读 感悟文本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许多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改革成效明显。但阅读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肢解课文,以偏概全,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支离破碎,文章失去了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熏陶。有些教师依然“以我为主”,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关注的是考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验与感受。有些教师唯考试唯教学参考书,缺少自身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上述阅读教学现状的存在,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作祟。阅读教学见文不见人,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自然就难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维的创新、丰富的情感、审美的体验。
      2.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整体感知(把握)”的内涵,不是停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突出学生主体的阅读回归,重视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整体把握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瞎子摸象,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非整体看问题的一个经典故事。庖丁的“厉害”也在于其不见全牛。阅读一篇文章,随意割裂,使之变成一道道习题,必然与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背道而驰。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强化,必须淡化分析性操作,发扬意会的传统。教师要牢固树立“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教学观,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再到文章的局部细部分析,又回到对整篇文章思想、语言把握,以避免瞎子摸象中闹出的“像是一堵墙一个柱子”的笑话。学生不是一张让我们随意作画的白纸。阅读教学就需要带着自己固有的个体经验进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阅读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阅读能力不是靠老师讲解就可以全部学到的,而是必须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新课标中提出的“整体把握”,除了含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外,关注的重点还须从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从而转到“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教学观中第一个“整体”是开始,是如何切入,而后一个“整体”应该超越了前者,就如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否定之否定”中两个“否定”一样。
      3.落实整体感悟阅读的一些办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读促悟,在读中把握,使学生能够整体感悟文章。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朱熹说:“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说要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细细品读,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展开交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的方式可以很多:范读、学生领读、朗读接龙、学生齐读、学生默读、分角色读、快速读、表演读等等。但不管怎样的读,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比如《伤仲永》这篇文章,作者以方仲永的事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在疏通文句整体把握课文后,笔者提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泯然众人是谁造成的?”学生思考讨论,归结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仲永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学;邑人吹捧他们,而且常出钱让仲永作诗;仲永自己没有去学习。应该说学生已是深入文本了,但也有学生认为还有多种原因,还有学生讲出了理由:“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为什么不过问?新意的看法,确实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通过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问题整体感悟文章。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句中的“醉”来理解。“醉”,除了有表面上的酒醉的意思外,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呢?老夫妻能白头偕老,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此一醉也;儿子们各操持农业(锄豆)和副业(织鸡笼),其乐融融,此二醉也;小儿子活泼天真,此三醉也。辛弃疾的词大多金戈铁马、忧国忧民,此篇却是难得一见的轻松自在,正是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退逸、农家小乐生活的向往。“醉”字理解到了,全词皆通。
      总之,阅读教学需注重整体感悟,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在整体感悟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阅读教学 语文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