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红色陕北】100个红色经典故事

    时间:2019-03-30 03:12: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华夏民族的父亲。是啊!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共同繁衍着这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  陕北,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
      关于陕北,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可能几天几夜也道不尽、说不完。他们不必讲那么多,随便一个话题,哪怕三言两语,都会强烈地吸引着你,感染着你,撞击着你,每一个故事都如一坛陈年佳酿,香气缭绕,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我喜欢聆听发生在陕北高原每一个角落的事情,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风土、民情,个个都鲜亮,抓人,哪个方面听上去都那么有味道,有兴致,有嚼头儿。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陕北这个地方。因为村里的大喇叭整天播放《东方红》《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革命歌曲。时间长了,好像陕北被搬到北京来了,还隐约见到了喇叭那头围着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汉、剪窗花的姑娘、错落有致的窑洞,还有那火红火红的山丹丹花。
      光阴荏苒,转眼这说的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还记得,那些歌曲当时不但爱听且会唱,听着听着,对那个神圣的地方便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记得小时候用铅笔画过好多延安窑洞的素描画,用蜡笔画过山丹丹,对这样的自选作业,老师向来打的都是高分。初中以后,陕北在脑子里就更加占位置了。心里盘算着,啥时能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在红军住过的窑洞里睡上一觉,然后再采一束山丹丹,挥舞着在铺向天崖的黄土高原上撒上它一阵欢儿,那有多痛快。
      不承想,到了知天命之年,才有幸踏上陕北这片热土。还好,这份情感较孩提时的单纯向往要厚重多了,脑子里更多的是对陕北高原的思考。这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共产党人仅靠小米加步枪竟在这荒凉的黄土坡上,捍卫、巩固、扩大了无产阶级的红色革命政权,有谁怀疑这不是奇迹。由此,我对陕北的理解应该是更深一层和更理性了。
      2011年“五一”前夕,应延安市和志丹县文友们的盛邀,我陪同中国散文学会的同志赴陕北感受红色之旅,并同当地文友交流散文创作的体会。为了节省途中的时间,我们乘坐的是飞机,北京直抵延安。途中我的头一直紧紧贴在飞机的舷窗上。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俯视华夏大地,那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飞机边行进,我边叨念:这里还是北京境内!——这儿已是河北了!——进入山西了!随着飞机徐徐下降,地面愈发清晰可见,继而是苍茫的陕北大地,那沟沟壑壑、纵横交错的典型地貌,立马将你带入了一方神奇而厚重的世界。
      下了飞机,我们直接乘车去看宝塔山、延河水,红色采风由此开始。之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刘志丹烈士陵园、毛主席旧居、红军大学校址、永宁山、吴起胜利山等红色景点。每到一处,我们看得都很细,提问题,拍照片,记笔记,尽可能多而详细地掌握一些情况和资料。
      中国陕北,曾经养育红军的地方。但当年,传颂着习仲勋这位陕北本土汉子这样一段佳话:“在陕北根据地,少数老同志曾有一种议论:‘陕北救了中央。’习仲勋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习仲勋的纠正,很简单,就是“倒过来”三个字。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会强烈感受到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有人所表现出的大志向、大胸怀、大境界,其考虑的完全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陕北这个连草都不长的地方才创造出“小米加步枪打胜仗”的让全世界震惊的战争模式。陕北,是中共党史上最显赫、最耀眼、最光芒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进驻延安。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东渡黄河到山西。在延安住了10年,在陕北近13年。
      应该说陕北养育了红军,红军捍卫了陕北;陕北救了中央,中央也保护了陕北。中央和陕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样是伟大而响亮的名词。
      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历史转折期。认真了解和掌握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大力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丰功伟绩,不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战时的延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延安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机关、部队、学生共有几万人。住的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动手打窑洞。吃的问题如何解决?开展大生产运动。穿的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动手纺线织布。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出时间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在杨家岭住的窑坡下,和同志们一起开了一块荒地,种上了蔬菜,经常浇水、施肥,精心培育。同志们觉得主席工作忙,要求替主席代耕,毛主席笑着说:“大生产是党中央的号召,边区政府的决定,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参加生产,克服困难嘛!”党中央领导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陈云等都积极参加了大生产运动,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就是在如此艰苦和恶劣环境中,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期,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置身于伟大的陕北高原,不得不让人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假如换一支军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会这样做吗?还能顶得住吗?还能连续不断地打胜仗吗?我想只有毛泽东领导的这支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才能在光秃秃的陕北高原创造出人类最闪光的军事奇迹。置身于伟大的陕北高原,我感叹这个让中国人民骄傲的地方,在这穷乡僻壤,草都很难生长的地方,红军却得到迅猛壮大继而取得长足的发展。更让人惊叹的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光在意识形态方面,延安就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这期间,先后成立了20多所干部学校。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还有军事学院、西北局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炮兵学校、部队艺术学校、纺织学校、农业学校、俄文学校、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等等。这些学校,有很多都是今天各个高等学府的前身。当时的延安,就像一个完整的功能发达的社会得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建设。置身陕北高原,我又在想,难道那厚厚的黄土层里藏着诸多的秘密。这时,我仿佛彻底领略了黄土高原的磅礴,它的气势,它的力量,还有它的智慧。是的,陕北高原也具智慧,是大智慧。陕北高原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赢得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超级贡献。   于是,晚上回到房间想写一写陕北。但笔刚拿起来,念头立刻被打消了,因为想起了这里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精灵,甭说超越他们,下笔的缝隙都一点没给你留。他们写了几十年、写了几辈子,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强壮的一支力量。柳青、路遥、邹志安、高建群、贾平凹、陈忠实、叶广芩、冷梦、红柯、张达志、祁玉江、成路、刘江等,他们把陕北高原的一草一木均已融进他们的血液。多少年来,高原上所生发的所有故事,早已被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叙述、描写、咀嚼,这里的文字堆得都赶上陕北的黄土一样厚了,一个外人想涉足关于陕北高原的文章,恐怕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不过,躺在床上,那种思绪翻江倒海一样,说什么也抗不住这里的强大诱惑,还得赶紧起来!拿笔拟纲!只要我的表达是真挚的,虔诚的,哪怕一分、半分也好!水平有限,但对陕北的情感无限。于是,我开始全身心地往里投入了。
      陕北,最震撼、最厚重、最恒久的就是那里的黄土。陕北的黄土养育了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那绵延浩瀚的黄土高原,铸就了黄土风情,黄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黄土文明。提起陕北,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亲、很近、很热乎。为啥?不清楚,反正置身陕北高原就觉得会心跳加快,血液沸腾,浑身发热。
      我发现,陕北人习惯称他们那里为高原,很少听到像歌词里说的黄土高坡。我想这一定是有区别和有道理的,他们祖祖辈辈在高原上耕作,在高原上生活,在高原上繁衍生息,在高原上憧憬他们的未来,高原带给他们的是永恒的承载。在他们眼里,高坡是个小词,不足以达意的词,或是艺术词,而高原才是陕北人真正引以骄傲与自豪的词。高原比起高坡来,显然磅礴得多,大气得多,震撼得多。再说,那里本来就是高原!黄土高原!给陕北人民以力量的高原!
      陕北人描摹他们的高原,用尽了漂亮的词语,他们还喜欢用排比。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都可以见到排比的句式。他们怀着对陕北高原的无限敬仰,在稿纸或键盘上,随着情感的迸发,逐渐将劲儿使出来,一层一层地往深里表达,直至将他们的身心搞得精疲力尽,达到全部情感的注入。这就是陕北的作家们,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只有用这样的修辞,才能把对高原的理解,对高原的感悟,对高原的依恋,以文字的形式倾泻透彻。
      我喜欢陕北作家的作品,更用心读过很多陕北作家的作品。读他们的东西,还是那句话:亲近、热乎,似乎大家找到了同一血脉。陕北作家的作品既不失大气,还有水泼不进的细腻,他们写家乡、写亲情的作品都是这样。记得在志丹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红都》里,本土作家田平安的那篇散文片段我就非常喜欢,我也有过对家乡的类似描写:“生活在高原的黄土地上,我们倍感幸福、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是陕北高原的传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我们像爱母亲一样,爱着陕北的每一架山,每一道梁,每一方都非常努力的土地,我们陕北人,永远是她的孝顺儿女。”“每一方都非常努力的土地”,是我的句子,但我愿意加到田平安的散文段落里。
      了解了陕北人,才能读懂陕北高原。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这是上苍的安排,于是,这里厚得只剩下黄土了,但黄土里又蕴藏的是金子。那厚厚的土层是陕北的根脉,是陕北的希冀,更是陕北的未来。来的那天,随着飞机缓缓降落,我仿佛听到了高原上传来的好听的“信天游”。这是最最原生态的。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坡多高,土多厚。那是怎样的一种壮景啊!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像陕北这样的如此发达和博瀚的黄土,我也不知道在那浑厚的黄土层里蕴藏着多少人间秘密,我更不知道用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崇拜它、跪拜它、朝拜它。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这是一块带着灵性的土地,站在上面,你会感觉到它那强大搏动。这时你停下脚步细细体味,感觉一股暖流迅速环绕你的周身,渗入你的血液,手也不由得想触碰它,继而迫切地想抚摸它,干脆跪下双手捧起一把,亲亲它,啊!好香的味道,这是地道的陕北黄土的味道,世间最美的味道。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如果陕北的黄土是有性格的话,那无疑是憨厚的、质朴的,豁达的。人们说厚的本质,是大德、大善、大美、大爱,厚为万事万物的基础。厚,才能承载;厚,才有力量;厚,才能托起无限的希望。陕北的黄土就是这样,厚得让你踏实,让你放心,让你总是那么心里有底。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那里的人们,有着黄土般的厚道,汉子们黢黑健壮,坚韧豁达,声若洪钟,顶天立地。在那难以创造奇迹的地方,祖辈竟创造了无数奇迹。陕北女子落落大方,高挑俊俏,心灵手巧,善良贤惠。她们拿手的剪纸和窗花,人见人爱,世界著名。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均不善言辞,不喜欢花言巧语,做事打死都不掺水分。他们的本分和厚道不等于不重情感,他们的情感酝酿到非要表达的时候,一定哼几句“秦腔”、唱上段“信天游”,更少不了陕北版的情歌。改革开放后的陕北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前卫和时尚了。在志丹县城我发现很多青年人的头饰和服饰都很新潮,比早年影片里的陕北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和城里人走在一起,很难分辨、区别开来,看上去一样精神、一样洋气。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听介绍,陕北高原的黄土有100到200米厚,有的地方甚至更厚。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为开凿窑洞提供了可能。我觉得在大讲特讲节约能源,节能降耗的今天,陕北的窑洞仍在作着贡献。窑洞里冬暖夏凉,住在里面,人不光睡觉踏实,而且能充分地接纳地气。陕北窑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加之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建造样式。主要分为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主要分布在志丹、吴起等土质较好的地方。在一个村落,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看上去如楼房般阶梯而上,漂亮美观。地窑和箍窑这次见得不多。陕北的窑洞,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宋朝的抗金名将韩世忠,近时期的刘志丹、高岗、谢子长也都是从陕北的窑洞里走出的血性英雄。陕北的窑洞不仅仅是陕北人的民居,而且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在中国革命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洛川的窑洞里举行的;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写下名扬天下的光辉篇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住在窑洞里的陕北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为地区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再说小米,一种普通再普通不过的粮食,哪儿来的那么大能量?怎么会从干涸的高原吸吮那么多营养?继而创造出那么多奇迹?它居然滋养着红军用步枪打了十几年的胜仗。为什么?还是要归功陕北高原的黄土,这片通人性、识善恶的土地,深感它的责任与使命,它更知道该怎么做,做什么。于是,它就倾尽所有的力气,将全身的营养从厚厚的黄土层里调出来供给谷子,让谷穗饱满,让谷穗香醇,让谷穗聚满丰富的营养。这里的黄土滋养了小米,小米又滋养了我们的红军,红军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感恩小米。诗人郭新民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首诗《把太行山换成陕北高原》,这样赞美小米:“小米啊!陕北高原的精灵。这个在粮食家族中,并不起眼的高原作物,以自己传奇的方式,化为精神和思想的光芒,化作巨大的热能和无比的力量,为养育中国革命,作出母爱的奉献。小米的分量啊!像陕北高原样凝重,小米的价值啊!比黄金和阳光还珍贵。”我们真的要感恩小米,尊敬伟大的小米,我们要为小米的殷殷期望深情祈祷祝福!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山丹丹是陕北高原上一种美丽的野花,有那么厚的土壤,有那么充足的养分,山丹丹年年开得芬芳艳丽。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了多半个世纪,仍在口口相传,经久不衰。为什么?因为山丹丹象征的是我们的红军,没有红军,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山丹丹,红军;红军,山丹丹。我曾经在《十月》杂志上发过一篇《伞丹花》的散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故事。我的老家属北京西部太行山余脉,山上长着好多“伞丹花”,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种花,就是山丹丹。只不过是两地的两种叫法。
      伞丹花似乎是一种“仙花”,透着一种神秘。花朵盛开的时候,才会看到她们的身影,不盯住她,也许转眼的工夫,似乎就找不到她了。山里人喜欢她的样子,花儿开得的确漂亮,精神,亭亭玉立。以前总是在电影、电视、书本、歌曲里看到和听到山丹丹的名字,以为这么好听,一定是长在很遥远、很神奇的地方。其实我们家门口就有,不光是陕北有这种花,只是在我们这儿,依我们的叫法,所以一直没把它们往同一种花上想。后来知道了,陕北和北京山上的土质很接近,都适合山丹丹的生长。小时候我试图用玻璃瓶养它,但个把钟头就会打蔫。山丹丹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适合她的那片土壤,更离不开她喜爱的那个环境。山丹丹真正是来自山野的,她得大地之精气,得自然之甘霖,只有在她的那片天地,才能燃烧得像火,才能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这就是山丹丹的秉性或是她的风骨。它的每支花瓣,越是刮风下雨的时候,越是往后使劲儿地背挺着,性格甚是刚烈。我想,我们的红军,就是山丹丹的性格,喜欢在风里雨里任凭吹打,顶天立地。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那厚厚的黄土孕育了延安精神,当跨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真的不用说什么,全明白了。按说资料在散文里出现是不允许的,但这一段请允许我一定要罗列清楚,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经过13年的浴血奋战,创建的震撼乾坤的伟大历史功绩。据馆内的工作人员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1950年成立。2009年8月28日新馆建立,历时三年,总投资5亿多元。整个建筑气势恢宏,主题广场视野开阔,陈列馆面积10677平方米,馆内典藏文物3.5万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整个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画卷、雕塑等艺术品,以及灯箱、图标、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辉煌的13年奋斗历程。这13年里延安精神为彻底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探源这些民歌的渊源,是敦厚的黄土文化,造就了世界上最好听的民歌。陕北有句老话“喝不够的老玉米酒,唱不够的信天游”。陕北的歌在高原,陕北的歌在心中,陕北的歌在山丹丹的花蕊里。陕北,让人们的喜、怒、哀、乐任意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优美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四季歌、五更调、揽工歌、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探家调等,总共有8000多首陕北民歌,在广袤的黄土高坡经久不衰,流传千古。
      这次陕北高原上的系列红色采风,让我彻底领略了什么是力量与恒久,从而对红色散文的创作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红色散文的创作激情。过去的作品侧重亲情、乡情的多了一些,但站在陕北高原上思考问题,视野和视角就大不一样了,也就有了更深更高的理解。在与志丹县的本土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红色散文创作时,我谈了这样的体会:陕北高原提示并要求我的散文创作,起码要做到“六度”,即“大度”“深度”“高度”“亮度”“密度”“纯度”。
      所谓“大度”,是指作品的包容性。人讲气量,讲大度,文章也要讲宽宏、豁达。著名散文家梁衡说:“散文要表达大事、大情、大理。”他的政治散文,篇篇体现了他讲的“三大”原则。按照梁衡的观点,除了同意这“三大”,我觉得还要充分体现“大美、大善、大爱”,即使小题材、短作品,也要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
      所谓“深度”,就是要求作品要深刻、深邃、深透,要扒开表皮力透进去。深,就不是表面文章,不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不是雪人走路,要潜到无人涉足和触及的领域。所表达的主题要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作品要能切入人和事物的本质,让读者产生联想、产生共鸣,作品读后可为之一震,以获得强大的感染力。
      所谓“高度”,就是作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时空的最高点,研究创作、对待创作、指导创作、统领创作、完成创作。要把自己不断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俯视我们作品的立意、结构和风格,要像雄鹰俯视地面一样,辨别是非。比如,本人一直坚持要站在昌平看家乡,站在北京看昌平,站在中国看北京,站在世界看中国。只有这样,创作才高屋建瓴,作品才有高度。
      所谓“亮度”,是指作品的立意,立意要干净、豁达、健康,催人向上。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和见地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亮度强调的是作品的魂要光鲜正义,其最高境界是追求“真善美”,体现“真善美”,弘扬“真善美”。要突出主旋律,歌颂人间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给人以启迪与激励。
      所谓“密度”,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有限的文字和篇什展现更多更充分的精华的东西。我认为密度也是创作的容积率,是文字或篇什的分量。盖房讲容积率,以最小的地块建最多最好的房子,创作和建房也差不多,也要讲容积率。散文总讲千字文,因为千字文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几分钟就可完成一块精神面包的咀嚼,从中获得营养。但千字文要想写出分量,是相当难的事情。
      所谓“纯度”,就是指文章要干净、纯净、洁净、利索。作品要最大限度地做到少杂质或无杂质。作品创作的全过程,都要下真功夫、苦功夫,哪怕还有一处不满意的地方,哪怕标点点得还值得推敲,都要回过头来审视或定夺。纯度还要求作品的思想、语言及修辞要像金子一般纯粹,每一篇作品都需反复打磨和提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段落或文字,坚决予以“打掉”。文章不是凑长的,而是用心用情打满的。所以必须强调散文一定情要真、意要切,情满了散文的思想就会说话,哪怕只是白描的手法。
      这就是我站在陕北高原上的思考,站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红色收获。
      陕北的黄土,可厚可厚了。它默默地滋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与强大,所以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如此富强和有底气的共和国。人民不会忘记默默奉献、通情达理的陕北高原,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感谢你!感激你!感恩你!
      责任编辑 王童

    相关热词搜索: 陕北 红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