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第一次去上海】 第一次去上海的攻略

    时间:2019-03-22 03:27: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图景・图画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靠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这一切将上海造就成了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中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
       上海还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一个新旧交替的城市,曲折多变的成长历程令人慨叹。在上海滩这个大舞台上,不论乱世枭雄还是贩夫走卒,或惊天动地,或平淡庸常,都上演得绘声绘色。外来入侵者带来的民族的难堪屈辱,中国数百年政治经济无休止的动荡――上海,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风雨变幻、云谲波诡――这一切又都栩栩如生地存入了当下中国的集体记忆。
      
       我第一次去上海,很早。
       那是1988年秋天,我们在游完普陀山之后,由舟山群岛的沈家门海港出发,坐了一夜海船来到了上海。因为担心大家会晕船,当时的市科协副主席张毅搞来了一种小药丸,这药很厉害,吃了之后个个睡得宁静如婴儿,一觉睡醒海轮已驶进了黄浦江,正是上海在晨晖中显得通明灿烂的时候。隔着海轮的圆形舷窗,我首先看见的是宝钢,庞大无比的宝钢,使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的东方明珠塔形状明朗了起来。
       在我的想象中,上海不仅是一个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还应是富有教养而且聪慧贤达的城市典型,也该透射出一种特别的气质和风度。然而上岸之后我们都发现上海实际上很“破”,并没有第一秒钟内让我们感到惊异的那种现代感。年轻的张宇浩科长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城市先要数一数这城市里高档车辆所占的比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上海每十辆小轿车中只有一辆够得上“高档”,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内地的岳阳。除了车子不够档次,上海的房子似乎更不够档次了,那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没竣工,浦东新区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我们沿途看见的建筑物,只有浦江饭店、锦江宾馆还隐约流露出往日的贵妇风韵,别的房子都平平,太平平了。走过苏州河上的白渡桥时,一股股沤得发馊的臭气翻涌而上,这让我更加怀疑,我们真的到了上海吗?是不是摸错了门了?
       ……
       居住形式限制了上海人对许多事实本身的表达。没有哪个城市里的人会像上海人挨得这么近,可他们却极少交流,也缺少了解别人生活的心情。这座城市里充斥着被现实逼仄、挤压,乃至扭曲后的人物,但奇怪的是,你并不会感觉到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无论男女老少,他们一走出弄堂,就变得傲岸而又炫耀了,令人迷惑不解地显得很贵气。
       和广州一样,上海有着自己的独特话语,但不像广东话那么呛人。你向他们问路,他们会停下脚步,一动不动,温顺地朝着你看,那种姿态就像事先早已得知你个乡巴佬肯定会在这座城市里找不着北。上海对广州、香港充满了敬重,除此之外对其他外省人他们一概视为乡巴佬。香港对上海却十分地瞧不起,它把所有的大陆人(广州、潮州除外)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称之为“上海佬”,即使我们这种远离上海的湖南人,也被香港称为“上海佬”。十里洋场的上海,不知怎么成了香港对大陆的通称,我到现在也不明就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全中国的购物天堂,南京路的繁华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说明:你在这条马路上走三步,如果没有人撞着你的肩膀,那是人最少的时候。走在南京路上我们变成了真正的乡巴佬,一个个样子显得鬼鬼祟祟,微微撅着屁股,躬着腰,也不敢到处乱看,仿佛看一眼就会受到牵连,怕人家怀疑你是扒手。
       那时还很少有电子声光门,最时髦的是欧陆风情的旋转门。这种门很容易让你晕头转向。一位乡下老太太转了一圈后又转到外面,她却以为进了商店,她看见了天空、白云、太阳、排队的长龙阵,便大叫了一声,天啊,这个商店好大啊!我们几个岳阳的乡巴佬还挺幸运的,没有闹出这样的笑话,不过往商店里一走,就傻了眼了,上海货好,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半导体,什么都好,可不是你想买什么就能买的,全都凭票供应,没票就得掏外汇、侨汇券。那时我手里还有几百块德国人给的外汇,就给我爱人买了一条真丝围巾。张宇浩科长看了眼热,用人民币在我这兑换了外汇,也买了同样的一条真丝围巾。别的几位,只拣了些人民币可以买的平常东西,我记得张毅主席买了一个拖把头,回到旅馆后得意洋洋地给我们演示了好久。
       在上海住旅馆也得凭票:车票、机票或船票。你买好了离开上海的票,上海才会接纳你。上海那时好像十分担心,生怕你这家伙会赖在这里不走,有钱也不成。
       ……
       上海有些街道看上去毫不起眼,但走进去了却不是这么回事。城市是一种视觉文化,但城市背后不能缺少理想的人格要素和人文精神。这里是中国作家心中的另一圣地,《收获》《上海文学》和《萌芽》这三家杂志社就在这里办公。这是一条相对冷清的街,房子也很旧了。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一扇扇门窗都紧闭着,只有窗台上的盆景用心绿着。我虽然无缘走进这幢大楼,但感到了某种生机。即使在文学刊物最畅销的年代,也不会有人把《收获》《上海文学》和以前的《萌芽》当作大众媒体,北京的刊物最精英化,而上海的刊物最贵族化,这也是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最鲜明的区别。所谓精英,我的理解是,它由主流文化作为支撑而且直插于时代心脏,精英的意义是因为立足于主流文化的最高位置。上海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可上海却拥有颇深刻的殖民化后入骨入血的优雅风度,雅致得有些过分。这几家刊物都强调了自己的纯洁性,文字干净得令人羡慕,像河里的卵石那样光滑。它让你感觉到文学纯粹的美,美得诱人,这也是《收获》被人称为纯文学的一面旗帜的全部理由。但它不会像北京的《十月》那样有巨大的冲击力,将痛苦、欲望、仇恨同整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强有力地表现出拯救一切和毁掉一切的目的,它追求的不是力量而是完美。
       唯美是上海最主要的贵族气质,上海对美的坚持甚至变成了固执。这使得上海的精密制造业可以与瑞士媲美,即使是庞然大物,上海也会以制造钟表的精细去制造。中国最优秀的制造业工人都集中在上海,像王进喜那样的铁人上海却很少出产。这也使得上海这座城市看上去虽然有些破,但丝毫不烂,对于“破”的现状,还有些不同寻常的心平气和。上海不会干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面子工程,也不用廉价的涂料伪造自己。当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浦东崛起时,你才发现这座城市是那么有定力。一座城市同样需要有抵挡名利诱惑的定力,上海的这种定力,使他们没干那种拆了建、建了拆的蠢事,他们一心一意建了浦东新城之后,再集中精力地改造老城。
       我从上海买回来的那条真丝围巾,系在我爱人脖子上还真贵气。系了几天,她觉得有点脏,就在热水里洗了洗,一洗就皱皱巴巴地蜷缩成了一团。我爱人问,怎么这质量,不是假的吧?我苦笑道,你这脖子只配系化纤啊,真正的蚕丝怎么能在热水里洗?
       一条这样的真丝围巾,上海女人可以系一生。
      (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