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精神的长久贫困在折磨着我们】精神上的爱情叫什么

    时间:2019-03-12 03:29: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些远去的事物有时会不期而至地重新浮出水面,展现惊人的面容。诗人朱湘的英年早逝,使其满腹才华未及展示,就被时间轻轻掩去,成了一个时代的暗影,未免令人遗憾。但即便如此,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仍然价值不菲,重读之后,必会唏嘘感慨。其唯美诗风在诗人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获得公认,鲁迅先生还把他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济慈相比,而他的散文集子《中书集》和《海外寄霓君》通常不被人们所记忆。而这篇《画虎》就是选自《中书集》中的难得的好文字,语言利索,干净,又不失力度。
      他在文末喊出的那一声霹雳般的巨响:“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枝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即使是隔了整整70年时间的厚障壁,落在我们心上却仍然是那么沉重而有力。在风云激变的“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中,受过良好的西方古典文化教育的朱湘,其思想倾向与那些保守的国粹派截然不同,似乎更切近于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西化派,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起码他不是一个糊涂的激进主义者。而在本文中的那一声巨喊主要是源于对中国创造精神的期待,源于内在的盼望和饥渴,这种饥渴是那么的强烈而又急切,于是,朱湘在文中的语言都显示出锋利,其批判精神显而易见。
      其实,我们受精神的贫困折磨已经很久很久,在文化的层面上尤其典型,大概经圣人立言之后,后人便只能在圣人圈定的范围内精耕细作,在庞大的国土上面已经没有强大的创造意志。为“往圣续绝学”已经成了历代文人创造作业的至高使命,轴心时代的辉光已然黯淡、远逝,而崇古的习性一如既往地主宰着国人的心智。一般的文人,其传统负荷重重叠叠,举步维艰自不待言,就是偶尔诞生出个把天才诸如李白式的人物也是昙花一现,瞬间熄灭。在众声喧哗的粗鄙文化洪流中,国人满足于一切既有的精神成果。而东汉马援的精辟名言“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骛”的长久流传,倒十分有趣地成全了失败者,让失败者在慨叹之余获得了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安慰和自得:因为虎如若不成,亦是犬;鹄刻不成,至少也类鹜。
      这种阿Q式的自慰居然成了思想的潜流被一些人加以崇奉。朱湘对这种麻醉式的自足思想却勇力拒斥,曰:“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与其让这些怪物来显形,倒不如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朱湘已经明确地区分了创造和败笔的界限,他说:“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这种崇奉“怪物”的风气由精神领域逐渐延伸至物质文明和实用科学那里,一个历来非难技术的国度成了技术崇拜主义者的乐园,应该是个历史的反讽。其实,连最推崇创造性发挥的艺术领域都如此,更遑论其它了,技术和艺术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历史哲学的教育意义也成了个人偷懒的遁词。而朱湘这个创造力极强的所谓“诗人中的诗人”,在举世滔滔的技术主义潮流中手捧《海涅诗集》跳水自尽,就宛若一个巨大的象征,它同时象征着诗人的贫困和社会的贫困一――诗人的物质贫困和社会的精神贫困,其两端走向已经极其不利于推崇精神强力的人存活,诗人已不奈生存的艰辛,“生与死”这个哈姆雷特的无上命题深深地困绕着他们。他们的焦虑已经得不到鄙俗社会的顾惜和援助。
      朱湘的“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造真有之望”的当头棒喝,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由谁来激活创造精神的复苏,由谁来带领国人跨越漫漫的红海,几乎是一个无法猝然解决和绕开的话题。时至今日,在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的时代大势已然日趋成熟的时刻,我们重读这篇《画虎》的文字意义尤其重大。阅读之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摸摸自己的胸口,然后问一声:“我是既有的奴隶,还是未有的主宰?”
      ――选自“永嘉网”
      简评
      受传统的影响和权威的压力,现在的我们在创新精神方面还是很匮乏的。毋庸置疑,素质教育虽喊了多年,但收效并不明显。
      拥有并实践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秘诀,也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昌盛的根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唯权威马首是瞻、视传统为不可变更的金科玉律,就是一种可怕的精神贫困。
      
      第三重涟漪
      1 没有对他人危难的同情心,就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
      2 物质上的极度富有,遮掩甚至美化了我们精神上的贫穷;
      3 我们只会变着法子去适应社会,而没有想过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
      关键句:物质上我们是富裕的,可是在精神上,我们穷得像乞丐,一个连衣服都没有的乞丐。
      
      我们是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者
      西北狼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现在还记忆犹新。在小孩开始喊“狼来了”时,对于那些农民来说,救这个小孩和打死那条狼是最重要的,后来当他们知道“狼来了”只是小孩的闹剧时,就没有想过要再次相信他。我想当小孩第一次喊“狼来了”时,他并不是存心撒谎,只是想证明一下是不是有人来帮助他,而等到那些人出现时,他也一定会解释自己刚才是做实验。对于小孩来说,他得到了预想的结果,那就是人与人会相互帮助,所以等到狼真来时,小孩子仍大声地求助,因为他相信那些人还会像以前一样出现,帮他赶走狼。可他没有想到这次却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狼来了,而那些他相信会来救他的人却一个也没出现。在农夫们的心里,已经给小孩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的话是不可信的。他们没有给小孩留下一个解释的空间。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那个小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那他还会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呢?《狼来了》的故事不仅仅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人们往往只相信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凭主观去判断一件事。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不过就是因为这句话像真理一样植入人的大脑,把人变得冷漠无情,成为社会的机器。
      很多人都说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迁就忙碌着。可是有些人却甘愿做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美国的科幻片《5号》,讲的是一个科研所研究了一些机器人,在运输中不小心掉了一个,而这个走失的机器人在无意中闯入一户农场主的家。在这个家里,农场主的夫人把它当成外星人,很小心地照顾它,希望从它身上得到什么。而“5号”却在农场主的家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凭着超强的记忆和分析能力,读完全部的人生书籍。“5号”具有了人所有的特征,只是没有感情,没有眼泪,完美的也有缺陷。虽说一个只靠程序运行的机器人具备了更高级的思维模式,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进步,可是那些科研单位、军队却容不下这种怪物,他们想方设法要得到它,破坏它,一次一次的,都被它幸运地走脱了,最终以它另造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而告终。而“5号”呢,第一次面对帮助它的两位朋友流下了泪, 它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人了。
      人之所以能生存并发展,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情相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情”的理解也越来越低能了!《肥猫寻亲记》里的那位婆婆说了句耐人回味的话,在帮肥猫的小妹还清高利贷准备坐车回广州时,她对肥猫说:“肥猫,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你吗?那是因为你太多情了。”一句短短的话,道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多情的人总是讨人喜欢的。肥猫说话很�嗦,不管碰到什么事,总想问个明白。别人发火他不气,只是他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朝他发火。有人说他白痴他也不生气,而且还有声有色地说自己不是白痴,只是低能,因为白痴不会思考,低能是不太会思考。“低能不太会思考”这句话成了肥猫的做人准则,不管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他总能安慰自己,在他的人生当中,没有什么事可以让他伤心难过。他只有一个简单的做人原则“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然而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原则。
      一小女孩落水,众人冷漠视之;一女孩掉入下水道,妈妈跪着求救,引来的却是一大群观众。一个个例子无不证明社会的冷漠无情,人性的蜕变。
      现在的人已经养成一种独特的眼光,可以说是反光眼。不管看什么事总喜欢看它的反面。走在街上,看到一妇女抱着小孩,而且手上还拎着很重的包,你绝不敢轻易主动上去帮忙;就算你走上去说“小姐,我可以帮你点忙吗”,对方准会用眼瞟着你,然后说不用了。她的心里一定在想,你一定没安好心,不是图她手上的包,就是图她怀里的小孩,要不就是对她本人动了心思。不然才不会这么好心主动帮她呢!为了安全,对你这种假雷锋肯定会敬而远之。
      每个人都会说,现在的人变了,可是他们根本不会去反省一下,人怎么会变,自己是不是也变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当从电视、报纸上不断地看到人性坏的一面,我们不知不觉中便产生抗体,就像田间的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一样。我们只会变着法子去适应社会,而没有想过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社会看似进步,而人性却在明显地蜕化。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面无表情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不要吃惊,说不准他就是今后的你,一个毫无情感,毫无人性的你!
      物质上我们是富有的,可是在精神上,我们穷得像乞丐,一个连衣服都没有的乞丐。
      简评
      人性的冷漠就是一种可怕的精神贫困。
      现在我们物质上富有了,精神却没有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一掷千金,可以挥金如土,穿好衣,住好房,却不能对一个遇难者施以援手。
      许多人面对他人的危难,大多避而远之,认为事不关己。可是,最简单的道理是,那个曾经受难却无人帮助的人,完全可能就是将来的你!
      
      第四重涟漪
      1 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2 物质的小康只是一时富裕,精神的小康才是一世富足。
      关键句:即便有更多的农民兄弟脱了贫、进了小康、住上高楼,还不得不到废品收购站去淘拣旧书来阅读的话,那依然还有摆脱不了的另一种精神贫困。
      
      警惕精神贫困  佚 名
      
      日前,来自湖南贫困山区的8岁女孩欧二妹在北京科技图书馆帮助下,实现了自己北京寻梦之旅的最大愿望,即在家乡修建一座学校图书馆,让小伙伴们可以读到喜爱的课外图书。本来,这个小姑娘的最大愿望是想要一件新衣服,可当她看到北京小朋友手中的《故事大王》时,便改变了想法,因为“我从来没有摸过这样漂亮的图书,更没有读过里面的故事。”这是5月16日刊载于《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
      前不久,首都媒体还刊发了一组图文报道,说北京近郊的一位农民,经常到城区的废品收购站去购买城市人淘汰的旧书,并在自己的居住地建立起一个乡村图书馆。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前一个欧二妹遭遇的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困,但8岁女孩充满着求知的欲望,精神食粮远胜于物质诱惑,她为更多的小朋友选择了更多更好的读书之乐。后一则报道就不太一样了,因为这位农民所在地并不贫困,也不缺钱,好多人都住上了自建的小楼,可他们没有去读书增长知识的意识,所以说他们只能算是物质富足、精神匮乏的单一贫困。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遭遇双重贫困或单一贫困的农民不在少数,形势不容乐观。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2001年,有697个县级图书馆没购进过一本新书,占总馆数25%。2002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册,而且多是六七十年代的旧书。远远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另外,近五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一直在17万到19万种左右,其中为“三农”服务的图书年均不到4000种。另外,农村发行网点近年来也在逐步萎缩,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城市的图书发行网点增加三倍多,从三万多增加到十几万。而二十多年来,农村图书网点却锐减40%多。
      对正在步入小康的中国社会来说,许多县级地方政府都过上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好日子,挤出一点钱来用于购置图书,真如九牛一毛,小事一桩。少搞些重复建设,少开几次盛会,少吃请几次,就能省下买书的钱,可是现实却是,无论穷也好、富也罢,文化事业往往最容易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很多县级图书馆的建制经费只够勉强养活几个人,无钱买书,自然也就无书可读,图书馆更是形同虚设。可以说,对这些不重视文化事业的领导人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还赶不上那8岁的湖南小妹呢!
      现在,很多人喜欢以基尼系数逐年拉大的现实,来谈论反映城乡之间收入总体性的差距。其实,这样的担忧也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精神上的匮乏与贫困是更令人担忧的。不然的话,即便有更多的农民兄弟脱了贫、进了小康、住上高楼,还不得不到废品收购站去淘拣旧书来阅读的话,那依然还有摆脱不了的另一种精神贫困。
      简评
      无书可读,有书不读,都在加剧着我们精神的贫困。
      书籍是精神的食粮,倘若没有条件的读不到书,有条件的又不读书,那我们的精神就会赢弱单薄。
      大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小到个人的成长,精神贫困都是最大的阻碍。

    相关热词搜索: 贫困 折磨 长久 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