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乡土诗情自然来]乡土与自然

    时间:2019-02-28 03:2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童年是作家创作的宝库,大自然是素材的源泉。我童年少年均在乡村,在乡土里滚大,所以我挚爱乡土。另外,乡村的“脸”是四季多变,五彩缤纷的,给人的记忆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幻想的;而城市的面孔是凝固的――瓦片、水泥、瓷砖之类,几乎一成不变。所以文学史多半是乡土文学史。
      何为乡土文学?著名乡土作家刘少棠把它概括为16字: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我理解为:土――本土、乡土,本色、特色也;土生本,本结出乡花国果、正果,土色土香的花果。土是国之本,无土就无国。我们的中华脊梁是靠土挺起来的。时下一些人唯洋是学、唯洋是仿,吃穿住行无不弃土追洋,最后洋的学不到位,土的丢弃殆尽,弄出不土不洋、非中非西――没有自我的杂交货来,如到邯郸学步的那个人,最后爬回家。(见《深山旅店、“如是我人”,民族脊梁――忆刘绍棠先生》一文)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清晰生动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也让我写出了许多文章。以下是其中一篇。
      蛙声五解
      我是听着蛙声长大的。昔日,它跟野草一样普遍,朝闻夕见的,也就不大在乎。如今它被各种刺耳的机械声、喇叭鞭炮声替换了,欲闻蛙声也难得,只在意象中,但它仍响在我耳,萦绕我心。
      偶翻旧稿,见到一首1982年4月29日写的题为《蛙声》的小诗:阁阁果果/果果阁阁/一声声,一阵阵/这都是欢愉的歌唱,欣喜的乐章吗?/不,其中,必有悲伤的抽泣,含冤的啼哭,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哀叹……
      我如见少年的朋友、丢失多年的爱物。小诗中我听出了蛙声的同中之异。
      如今在山村田野,仍能看见一双双,一个个,瞪着眼,鼓着皮囊,这儿一簇簇,那边一群群,听到阁阁阁、咕咕咕、咣咣咣、叨叨叨,唧咕唧咕,阁哈阁哈,咣咚咣咚……,它们背着鸣囊,喧呼着,爬行着,跳跃着,边爬边叫,边叫边爬,有的陆续从四面八方聚过来。像虹桥的三八集市。蛙声,在地球上响了200多万年,在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素养者听来应是不同的呼唤,不同的心声。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诗文,专题写蛙的极少,细辨其声中差异的文字我未曾找到。我遂作如下五解。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热恋者耳中,它是求偶之声,觅友之乐。以美妙的歌喉吸引异性,一如人类用抛歌、对歌、泼水、抛秀球之类求偶。人与动物不知谁仿谁。它们多半相拥而歌,跳跃而呜,极力鼓吹,其声充盈山谷,主宰荒野,直上霄汉。它们欢愉所致,不顾秧苗稻禾,随意跳跃嬉戏,以此招引见动不见静的异性,爱欲满其声也充其身。幽谷,溪涧,田野真的成了它们的联欢,联姻的大舞台,联婚所。热恋中人闻声驻足,闻声入迷,携手而行,拥抱而闻――蛙如此,何况人呢?他们便视蛙为友,沉浸于蛙声之中,其乐融融,爱意融融――人与动物达到高度的和谐,极致的情思。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农民、在下层劳苦者和被欺凌者听来,那是丰收的颂歌,不平的争鸣,求助的呼唤。“青蛙咕咕叫,丰收来报到。”“蛙声如潮带雨来”……。农民对蛙的喜爱,在这些谚语里充分流露。蛙,作为益虫,农民的朋友,害虫的天敌,给庄稼擂鼓助威,尽管有时践踏了农民的庄稼,但农民从骨子里喜爱它们,也原谅它们。一旦发现蛇吞蛙,就毅然奋起锄头砸蛇救蛙。我故园住宅的东面是一片水田,惊蛰后,不论昼夜,几乎包围在蛙声中,但谁也不说“吵”字。我们收工回来,到清溪里沐浴后,就擎着碗在古石桥上进餐,面对朦胧夜色,目盼东山月出,耳闻悦耳蛙声,其乐融融,胃口也大开。我父母带着一天的劳累,在热闹的蛙声中酣然入睡。我挑灯阅读写作,蛙声成了我天然的轻音乐,激发着我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灵感。没有了蛙声倒觉得寂寞,觉得不习惯。
      我小时常常捉几只青蛙解剖作诱饵钓蛙。在它的同类面前晃荡几下,稻丛里便扑出一只,几只,叼住不放,轻而易举地钓上一串作为玩物。父母见到,便夺下我手中的钓竿,折断,狠狠地掷于地,教训说:你恁笨,你的书是咋能读的?蛙又是暴风雨的预报者。我在故园山中居住,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山雨欲来,风未起云未涌之际,便响起满谷遍野的蛙声――咕咕阁阁,此起彼和,彼起此应,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它们倾心呼唤,竭力歌唱,比风来得早,来得宏伟,来得更具气势。我将“山雨欲来风满楼”断然改为“山雨欲来蛙先鸣”,自觉更符合实际,更有普遍性。雨是蛙们的生命玉液,精神期盼。印度古诗集《犁俱吠陀》中写道:“默默地沉默了一年/似婆罗门守着誓言/青蛙现在说话了,说出/这雨季最潮湿的语言。”
      现在益虫减少,蛙声日稀。在我国的130多种蛙类中,豹蛙已于1979年后灭绝了。它们面临的灾难太多了:天气的变化,农药的毒杀,人类的捕食……。作为一心为农作物保驾护航的蛙类,却遭到人类以冤之报。如今它们的呐喊声,何尝不是怨声,抗争声,求救声!我油然想到农民,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农民,他们干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得最低的工资,可是连这点血汗钱,有的还不能按时到手,甚至一欠就没了。他们个体声讨,集体呼号,向政府求助,上门静坐……最近个别甚至以“拍卖妻子乳房”来引人注目,多么可怜,可悲,可恼!我油然把蛙声和农民工的呼号声掺合在一起。记得一些贪官污吏蔑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记者的强烈呼声,竞称之为:“别理他们,这些不过像四月的青蛙,叫叫热闹罢了;时间一过,他们就会静下来的。”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一些士大夫耳里,它是烦人的乱耳之声。他们贵稀贱众,把“瘌蛤蟆”与“天鹅肉”截然分开。趋附前人眼里的“高雅”之物,如莺燕呜蝉以及无形的龙凤麒麟。而对蛙们,像看待农民,看待野草一样,视而不见,甚至对待苍蝇似的,见而生厌。韩愈诗云:“蛙邑呜无谓,阁阁只乱人”(《杂诗》)。“长令人吏远趣走,已有蛙邑助狼籍”(《河南令舍池台》)。其讨厌之情跃现纸上。韦庄说“蛙吹呜还息,蛛罗灭又光。”(《浣花集》)。金代的元好问诗日“城居苦湫隘,群动日蛙邑”(《出京》)。此二位对蛙也无好印象,虽无韩愈那么直露,但厌恶之情也在字里行间。在此如用毛主席的阶级分析来分析倒确切。出身贫苦,深知下层人民疾苦的辛弃疾、赵师秀就有所不同,你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词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诗句)。在他们耳里就听出点喜悦,至少没有讨厌。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雄心勃勃,壮志未酬者耳里,是先知的号角,时代的强音。贵族出身的当然不会去关注贫贱的蛙声,只有从下层崛起的强者,才从平凡中听出不平凡之声。毛泽东领袖在1909年就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似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 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本诗通过蛙形蛙声,直言诗人的豪迈气势,有权威、有信心、充分展露“万里江山我作主”的宏伟志向。在毛主席看来,梅报春,蛙呜春,“一唱雄鸡天下白”。吟出了投地有声的,气壮山河的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同他把工农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一样,他把蛙也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科学工作者耳里便是前沿科技的模仿、引发与启迪。科学家朱洗,出身于“蛙声一片”的浙江,临海。从小痴迷自然界中各种小动物,对青蛙情有独钟。他面对蹦蹦跳跳、鼓声不绝的蛙们,产生了“天开”的“异想”――如果动物只有“妈妈”,没有“爸爸”,能不能产生后代呢?
      他25岁考入法国贝利大学生物系,利用良好的条件,刻苦钻研,尽管自己的设想遭到师友的嘲笑,但他毫不灰心,百折不回。31岁回国工作,1958年进行第一次试验,他把蛤蟆放入冷库冬眠,次年春天,把酣睡的母蛤蟆取出,解剖,拿出卵巢,把它放入温室中。通过不少这样的环节,那些未受精的卵子真的变成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没有“爸爸”的小蝌蚪。它可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小生命呢!次年,它们长大后,也能与大自然中雄蛤蟆受精生子。于是,它们就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没有“外公”的瘌蛤蟆了。
      耳闻蛙声,眼察蛙形,其动作的敏捷、捕食的准确,令科学家赞叹不已。于是科学家模仿它对运动之物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之物视而不见的视觉原理,借助电子技术,从而制造出电子蛙眼,在雷达系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咕咕阁阁的蛙声,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者听来,也许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内外争斗之声。在不法商人耳里,也许是香气远播、金钱相撞之声。……
      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诚然,蛙声是蛙们的不同心声,而不同的人听出不同的内容,引起不同的联想。但不管人们怎么理解,在我耳里,蛙声永远是太平、和平、公平的鼓与呼,是时代的最强音。
      原刊于《温州日报》《关文》
      上文是蛙声启迪我的灵感。写小诗到写散文相隔虽然几十年,但这种特殊的乡音――蛙声,还时时萦绕耳际,一旦有了灵感――较好的立意,很快就拉起骨架,长出血肉。
      我最初想到的是前面二解,后三解是联想到的。若无后三,文章就显得浅薄。
      “真、亲、雅、奇、深”是已故名编章仲锷先生给我的评语(散文集《深山旅店》的序言《乡土风情,美不胜收》一文)。我的体会是:
      一,生活体验要深厚。你笔下是何方乡土?自然环境有何特色,民风民俗怎样?历史现状怎样?你是站着看看,还是融进去了?是泛泛而写,还是抓住特征淋漓尽致地去写了?你要给读者呈上什么特色菜?如果把南方的乡问写得跟北方的乡间没有什么差别,那就没有特色了。顾客也不会回头再“吃”你的菜了。
      二,切入口要小而精致引人;要适当引用有趣的民问传说、掌故、细节;表达要真实、清晰、具体、生动、自然。
      乡土乡村范围很广,如一个大圆,从哪儿切入,要选取一个适合的点。平平而起,自然行文。如游雁荡山,到了山门口白溪所见平凡,白溪过去才景如步增,到响岭头,奇异景观就次第出现了。如2008年我们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感受乡村或拥抱都市。选择前者为题的考生中,那些得高分的基本都做到了以上两点。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 乡土 自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