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一“诗”激起千重“浪”】 一石激起千重浪打一生肖

    时间:2019-02-26 03:24: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所谓“整体考虑”。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整体考虑”是关键,需要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出发,回避文体处理的程式化,“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说得时髦一点就是要进行“灵动的整合”。
      在操作层面上,灵动的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应该努力回避缺少逻辑联系的零碎的板块,要基于文体的整体或目标的整体去挖掘,去设计。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活动,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抛出一个能够统摄全局的又很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一堂阅读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语文教师围绕确定的目标,用一条清晰的线索来整合教学内容。’
      下面,笔者以郭沫若的散文精品《石榴》一文为例。展示两个教学设计的部分内容。就如何灵动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教学设计一】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
      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第3段)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石榴花骨朵生长演变的过程。(第4段)
      (第3-5段)单瓣花生长演变的过程。(第5段)
      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1
      五、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略)
      六、迁移训练
      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1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写出的话短小而富有寓意,答案不求统一。
      
      七、小结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上面这个教案是教者从网上下载后再进行一些修改,准备拿来作为教学用的。后来在二次备课时,教者从一首题为《石榴》的小诗中找到了灵感,重新拟订了教案。
      
      【教学设计二】
      
      一、导入
      课前将小诗《石榴》抄录于黑板:
      庭前风软著花迟,点点娇红映碧枝。到得秋来开口笑,珠玑满腹报人知。
      读了这首诗,让我们自然地就想起了那酸酸甜甜的石榴。请同学们朗读并独立思考诗意。
      小组代表发言: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诗,另选一位同学讲解诗意。其他同学相机评价补充。
      
      二、整体感知
      A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与这首诗意思一致句子。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学生给出了如下答案:庭前风软著花迟――
      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点点娇红映碧枝――
      ①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讳”深红色的花。
      ②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③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罂
      到得秋来开口笑――
      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④珠玑满腹报人知――
      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B 交流发言后小结,总结出以上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后,各组研讨列出结构提纲。先组内评比,后请优秀的两个小组展示于黑板:
      石榴――【夏天的心脏】
      开花时节:盛夏(风软著花迟)
      枝干:如梅
      叶片:如柳
      花:色――深红“点点娇红”
      形――单瓣,双瓣
      果实:秋天的金孽[秋来开口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珠玑满腹]
      三、品味情感
      同是石榴,有人用短短的一首小诗就精巧而形象地状写出它的全部’,而郭沫若也能将它写成了―篇散文。再读诗歌。体会出这首诗里所隐藏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
      指导学生朗读郭沫若的散文,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意。
      ,
      体会诗人、作家郭沫若在文中还赋予了石榴怎样的精神品质,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自由发言。
      不畏炎阳――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蓬勃向上――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乐观――
      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在此基础上,教者再相机请学生结合初中语文作业本上的“作者链接”部分,让学生明确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郭沫若写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乐观、奋发向上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的热切的追求(“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第一种教学设计是个老套套,按部就班地处理了文本。似乎所有的散文都可以这样教。我们可以将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套路就像程咬金的三斧子。将文章支离破碎地分割成若干板块,由最初的八股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导人――阅读课文――词语教学――介绍作者和背景――概括内容――划分段落――体味语言――总结归纳)转变为新课程改革下的“程咬金的斧头”(整体感知――局部控究――拓展联系)。招数有限。效果也有限。
      第二种处理方式在文本的整体性理解上有了整合,表现在:用一首《石榴》作为组织教学的纲领和线索,“理解诗意――寻找文句――理解诗情――读出文情”,这些内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终水到渠成地领会了作者写本文的真正意旨所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毫无疑问,两个教学设计放在一起,孰优孰劣是一目了然的事。第二种教学设计抓住一首诗,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空前高涨,可谓一“诗”激起千重浪。
      “投石冲开水中天,闭门推出窗前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探索和尝试一种新的做法,有利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处理文本推开一扇新窗户:从文本中寻找一个切人口,一个突破口。它能够总揽文本的整体。具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一首小诗《石榴》可以带动对一篇散文的品读。以此可见,如果往学生思维的河流中投下一枚石子,那么定会激荡起课堂的涟漪,让你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激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