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第三产业中的公平效率观】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例子

    时间:2019-02-20 03:30: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诸多矛盾,其中有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和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第三产业;公平;效率
      
      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领域。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矛盾范畴。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由于经济基础和存在条件的不同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存在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愈来愈多,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并且,第三产业也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经济部门。因此,有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的研究,应当由宏观的整体的经济领域转向微观的单个领域的研究。
      
      一
      
      公平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于经济基础和交往关系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公平观。从哲学的抽象上来说:公平是对社会有限资源分配状况的一种合理评价,是调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及其财富关系的一种抽象规范,它可以将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诉求按照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规则和标准采取行动和处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它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一种政治的、法律的和伦理的尺度。它“始终是现存经济关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并且公平具有不同的层次规定。条件的公平要求人们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人格平等,这是基础。机会的平等要求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社会应当为每个人提供这种机会。结果的平等要求结果的一致性,不因个体自身素质的差异而有所差别。公平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客观性。效率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来加以研究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产生,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而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的。它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或在给定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帕累托效率。
      公平是经济伦理的价值目标;效率是经济主体的实践目标,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都同另一方彼此依赖。效率的实现必须以交易的公平为前提,公平是效率实现的媒介。再者,公平与效率又是相互贯通的,公平与效率相互渗透,公平中有效率,效率中具有公平。公平与效率存在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属性。表现为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的趋势。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强调公平将会影响效率的最优化;只注重经济效率,又会使公平遭受破坏。两者的相互斗争在经济领域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公平和效率在统一中对立,在对立中同一,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辨证观。
      
      二
      
      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并非在各国获得了一致的认识,由于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是相对的认识,不是绝对的,所以各国存在不同的观点。
      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明确主张公平优先。他们认为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所有权的不平等而造成了收入上的不平等。财产和收入的不平等必然会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混乱,从而缺乏经济效率。他们认识到这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和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有联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均是其致命的缺陷,所以该学派主张以收入均等为内容的政策才会有效的解决矛盾。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认为公平和效率两者应当兼顾。由而他们提出了最优交替论。奥肯从市场经济内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出发,指出公平是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激励人们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它在创造了有效且高效的经济奇迹的同时,又同效率发生了冲突。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因而他提出在生产领域应以效率优先,通过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限制政府干预,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在生产领域以外的分配、消费和交换领域,应注重公平,通过政府发挥适当的干预职能,保证社会公平的终极目标。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主张政治高于一切,在意识形态上一直把没有效率的低水平的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加以肯定。低水平的公平极大的牺牲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率,效率低下没有物质保证的社会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公平观,即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同时能够兼顾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主张效率优先有利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且我国所有制的结构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之间的竞争首先是效率的竞争。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不同于简单的商品生产,它主要是劳动力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不发生生产资料的转移。因而,对劳动者,对实践主体的分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存在的条件,而不是普适于各个领域,应当对不同的产业部门进行不同的研究。再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任何永恒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没有固有的模式,因而对问题的认识也是多角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历史的,任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观点都将深陷形而上学的泥潭。
      在第三产业领域,包括金融业、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产业。在它们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现实的矛盾,一方突破了一定的度必将影响到另一方。那么,在两者之间应当确定一定的比例使其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第三产业领域由于其特殊性,更应当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实,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市场交往中也就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公平比例要求我们坚持三大理论原则,即妥当性、最小损失性和利益衡量性三原则。妥当性原则指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最优化。在服务业中,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率,利用尽可能一切可以实现目的的手段经营是不合适的。我们应当选择最合理的比例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实现。在公平的目的和多重的手段并存的时候,经济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的能动性,在尽可能的手段中选择对公平损失最小的手段,只有在投入量最小而实现的公平最大的方案才是最优的方案。最后,人们应当对实现的公平和经济效率进行价值判断,评价该种手段是否实现了最大的利益,也就是对公平和效率最优实现的衡量和反馈。
      在第三产业部门,主体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由于经济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工具等要素所构成的。因此,不同的产业领域受到主体能动性、客体广泛性和工具先进性的影响和制约。第三产业主要是以知识、提供服务和咨询为主的产业部门,主体作用的最优发挥是极为重要的。实践主体的智力因素、自觉性、创造性、积极性是经济效率的源动力。主体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深度利用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知识生产率的提高大部分依赖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并且,第三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消费业,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
      我们在第三产业中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公平比例的原则,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并且,在满足社会每个成员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一个公平的、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家瑶.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董德刚.经济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高静文李钢.经济哲学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4]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杨耕陈志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魏礼群.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公平 效率 产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