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初中阅读教学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促阅读教学

    时间:2019-02-19 03:25: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诗词五首》教学的整合效应      王 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上它们是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排列的,如果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研究之后,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主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类呢?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运用了大胆的联想想象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想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时,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其中还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地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象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澎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象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平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都和女子的愁不一样。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吧?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伊索寓言》课堂教学实录
      
      代琳娜
      
      师: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伊索寓言》这部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一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其中许多篇目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从中得到的很多经验我们现在还受益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藏的大门,一同走进这美妙的《伊索寓言》世界吧!先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伊索和《伊索寓言》。
      生:《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次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提出三个要求(投影):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弄清楚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之间的关系;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在小组学习中要按照这三个要求提出你们自己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
      (学生展开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讨论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之间的关系;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约8分钟时间)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一个同学说完以后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1:文章的第一句是这个故事的起因和开端,主要写赫尔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第二句到尾段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主要写赫尔墨斯询问雕像者的情况,主要写他们的对话。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概括的:第一段写天神赫尔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第二段是点明寓言的寓意,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师:这两个小组的概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还有哪个小组是怎样概括的?
      生3:他们都是分层分段概括,但第二组有对寓言寓意的概括,第一组没有。
      师:概括故事内容,最好不采用分层概括,而用整体概括更好一些;概括故事内容,可以不涉及故事的寓意。下面看看还有哪个小组是怎样概括的。
      生4:我们小组概括的是:这则寓言写的是赫尔墨斯到商店询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想以此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的故事。
      师:这样概括就比较好一些。接下来大家再说说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生5:赫拉是宙斯的妻子,赫尔墨斯是赫拉和宙斯的儿子。
      生6:宙斯是众神之王,赫拉是宙斯的妻子,赫尔墨斯是他们的儿子。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弄清楚故事的内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之后,再来研究这则故事的寓意。下面分小组研讨,先看看你们小组读这则寓言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展开小组研讨。约5分钟时间)
      师:小组研讨暂停。下面哪个组说一说你们组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7:我们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赫尔墨斯是商人的庇护神,可是商人却不重视他?我们经过讨论认为,赫尔墨斯虽然是商人的庇护神,但因为他没有尽到庇护商人的职责,所以商人们也就不给他的雕像标出高价。
      师:回答问题可以先看赫尔墨斯是怎样一个人,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对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答案,别的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8:我们认为是由于他的虚荣骄傲。
      生9:我们小组不太同意他们的意见。赫尔墨斯的雕像不值钱,不完全因为他没有尽到庇护商人的职责,这一点文中没有说;说是由于他虚荣,可以这样认识,但商人卖雕像时没有这个意思。他的雕像不值钱,也许是做工不精细,但主要还是商人从多销售、多赚钱的角度考虑的。也就是说商人根本就没有把赫尔墨斯当作应该尊重的神来看待。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好。他分析赫尔墨斯的雕像不值钱的原因有根有据,是站得住脚的。赫尔墨斯的虚荣,我们是从他自认为自己的雕像很值钱,但商人卖出去时并不值钱中看出来的。下面还有哪个小组提出了问题?
      生10:我们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赫尔墨斯为什么不直接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价钱?
      师:哪个小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11:因为赫尔墨斯是先看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后看到自己的雕像。
      生12:一个人的雕像不能体现这个人的价值,更不能体现这个人的内心,所以,不能按看到雕像的先后来说明赫尔墨斯为什么不直接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价钱。他不先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价钱,是想看到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这正表现出他的虚荣。
      师:文中写赫尔墨斯的几次问话都有提示语。讨论一下赫尔墨斯三次发问的提示语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赫尔墨斯三次发问的提示语,展开小组讨论。约5分钟时间)
      师:下面请同学发言。
      生13:第一次发问的提示语是“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第二次发问的提示语是“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第三次发问的提示语是“后来,赫尔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
      师:谁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14:第一次发问的提示语比较平静,写出赫尔墨斯试探的心理;第二次发问的提示语着意写了赫尔墨斯的表情,表现他在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后,对自己雕像的价格满有把握的心理,写出了他骄傲的特点。第三次发问的提示语写出赫尔墨斯自以为他的雕像价格要比宙斯和赫拉都高的狂妄心理,写出了他的虚荣心。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可见,提示语的变化不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且也使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性格更鲜明。最后,大家讨论讨论这则寓言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小组讨论。约5分钟)
      师:寓言带给人们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5:一个人不能靠父母的关系得到自己的价值。
      生16:从“白送”两个字中,我看到凡事不能嘲笑别人,要先看看自己。
      生17:做人不能图虚名。
      生18:自认为高尚的人往往别人并不认为他高尚。
      生19:虚荣只会给自己带来身败名裂。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图虚名。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伊索寓言》的美妙世界。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深入理解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同学之间的合作也为我们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合作下去。下课。

    相关热词搜索: 研讨 阅读教学 初中 课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