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理清关系 [理顺音乐教学几个关系]

    时间:2019-02-13 03:29: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随着依据标准编写的音乐实验教材的启动和使用,新的课程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音乐课堂上。大胆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音乐课堂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进一步理顺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对于更好地澄清思想、明晰思路、消除认识偏差、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听与讲的关系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表明了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教学基本上不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教师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感受,施教者的体验也不能替代学习者的体验。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特别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地参与体验理解作品,教师应少讲、精讲。但目前又出现了一种片面的、极端的倾向,认为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和情况,都让学生自己听音乐后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对音乐作品做出分析描述就有灌输之嫌,如果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那更是搞一言堂。把音乐审美鉴赏看成是一种心领神会、与生具来的事情,否定了作品本身的主观性存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否定了音乐鉴赏课本身。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的培养,在音乐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和不断学习积累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这种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经验的积淀基础上的。“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作的性质。”(《辞海》)由此看来,音乐鉴赏教学中“作品本身特征的规范”是基础,放任学生审美个性无限制的任意发挥,事实上是片面地强调了其多义性的一面,而否定了作品对鉴赏者审美再创作的前提和制约作用。其实,音乐作品的含义并不是产生于欣赏者任意的自由联想,作品本身有一个基本的意义范围,作品基本意义不会变,它是作品的客观存在。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感受,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违背偏离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处于茫然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作品的基本意义,并获得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以提高鉴赏能力,否则我们的音乐鉴赏课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听是主要的,讲也是必要的,当然,教师必须少讲,精讲,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讲,要把握好讲与听的尺度。
      
      二、动与静的关系
      
       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上课发言要举手,什么都要有标准答案,课上有疑问课后问,相互之间不讨论、不合作等课堂教学常规常态被打破了,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值得发扬光大,这是课堂教学走向民主开放的具体体现。
       但有的教师对民主开放的理解失之偏颇,以为课堂上形式越多、越活跃就越民主,课堂越开放就越好,甚至有这样一种观点,音乐课堂就怕学生不动,就怕太安静,越动、越乱、越热闹越好。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乱象丛生”:在分组合作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我,突出自己,跟同学争论不停;有的围成小组坐却三三两两随便说笑,并不是讨论学习的内容,教师却视若不见;有的教师公开教学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自己的教学活动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课的开始与结束让学生跳上一段与本堂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集体舞,认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新课程理念;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不是切实需要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一概设计分组讨论、交流,看上去课堂里热热闹闹,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气氛很浓。事实上,“无论怎么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要求和规则都不能变。如专心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发言,聚精会神参加讨论,该动则动,该静则静,等等。”国家督学、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课堂上动与静关系的最好诠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好形式活跃与思维活跃、课堂上动与静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开放是以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为基础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课堂应该活而不乱。同样,只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和表面上的花哨,而不顾课堂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观点更是错误的,教学的形式由教学的内容决定,形式为内容服务,有的教学内容需要用外在多变的形式来体现,有的教学内容则不一定需要通过改变外在的形式来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只要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参与有动的形态,也有静的形态,有外在的参与,也有内在的参与,参与的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热闹的环境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效果会相得益彰,而有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在安静的环境和宁静的气氛中进行。如欣赏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体味德彪西宁静的《月光》、感受《春江花月夜》所展现的一幅又一幅妩媚动人的音画,领略那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一种人文景观和一种超自然的人文精神,课堂里更需要的是“寂静”,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间流淌、活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形成通觉,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去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出回味与想像的时间和空间。或许是被音乐所深深打动、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学生还处于挥之不去的情绪体验之中;或许是为作曲家高超的手法而折服,学生正在进行理性的思索;或许是刚刚经历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还身处刚刚经历的情境之中;或许……课堂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种回味的体验或许会让学生终身铭记。课堂教学需要言说,也同样需要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参与,是一种内在的参与――在沉默中的外表下,思想的火花在迸发,心灵在纵情歌唱。“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沉默中的深思和回味、深深的感动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样是课堂教学中所执著追求的,同样是一种高效的理想教学境界。如果说深思的沉默体现了教学的理智之美,那么回味的沉默则体现教学的情感之美。
      
      三、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新课程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独立的持续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所运用,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的,但提倡探究式,并不等于否定和摒弃接受式学习方式。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偏重机械式训练,而并不是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更不是万能的。第一,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如体现音乐事物本身的名称、背景材料、音乐常识等陈述性方面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多花时间去探究,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依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进行,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音乐教学中的探究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音乐学习更适宜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第二,探究性学习客观上受到时间的限制。有的教师为了体现音乐教学中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频繁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去开展调查研究,学生客观上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探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找准教学内容一学期或一年搞一个专题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是切实可行的,也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流于形式,每堂课都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严重脱离实际,进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挫伤他们的音乐学习积极性。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显著的优势,也有其不足。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收不到好的效果,而精心设计的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是否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课堂改革中,没有必要去纠缠一堂探究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也没有意义刻意地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复前人发现的过程,更不能把一堂课是否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评价这堂课是否好课的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标准。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在音乐教学的改革中,我们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更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实际。切忌浮躁,做表面文章,要定下神、沉下心来,进一步深入学习、仔细研究新课标,正确理解其深刻内涵,理顺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正确实施音乐新课程,使音乐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缪丽君江苏省江阴市高级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几个 理顺 关系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