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适应网络时代课改新路

    时间:2019-02-08 03:21: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课改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关键词:师生互动 转变 优化教学 优化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并建立形成新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仍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这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和智力造成极大的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真实地回归教材“随文成形,随课成形”,教师在课上只做导演,可以采用“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于课文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过把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应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应是对客观世界积极能动地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
      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能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双方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埋头睡觉”的课堂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思想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必须进行适量语言实践,这是任何讲授哪怕是精讲都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学 课改 几点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