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第二节,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_把握脉络

    时间:2019-01-29 03:29: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知识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一条贯串文章的线索,找到这条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的主题。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写文章的脉络。考题形式,一般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等。答题要点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散文顺序的考题形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对此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题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段落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否调换,都要谈为什么。第二种是概括文章各段内容,按要求填空。各空所填内容是不能颠倒的。答这类题应反复阅读选文,筛选有用信息,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再按文章的顺序填写即可。第三种是从原文中抽出一句或几个词语,要求学生放回文中的空缺处。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有总结性的或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解答这类题一是靠学生的语感修养;二要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的排列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项的,即使没有选项,也不会要求回答为什么,学生应根据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的固定搭配进行答题。
      
      典例回放
       (2009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
      江南瓦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间留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1)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2)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选自《散文》)
       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空处。
       外观与功能→ →
       → →瓦上草和苔藓
       2.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2)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解析:第1题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也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答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筛选出文章关于江南瓦的形、声、色、态、神等方面描写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按文章顺序填写。第2题既是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也是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分析。答好此题,语言要简洁,内容要全面,层次要分明。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写作手法是指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修辞手法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深刻含意的理解,也是对文章表达的主题的分析。在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反复阅读,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文章的中心意思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观点、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
      
      失误警示
      
       1.没有理清文章脉络,思路不清,草率作答。许多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时间不够,往往是粗略看一遍,根本没有细读文章,就仓促答题,造成因理解不透、思路不清、未按文章内容的顺序答题而失分。因此学生答题前要认真阅读文章,快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有用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按文章顺序概括作答。
       2.概括不准,表述不当。考查概括、表达能力是中考阅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能读懂文章,却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于是便直接抄录原文,不去提炼;有的学生虽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概括,但因语句不通,表意不准而失分。
      
      模拟训练
      
       珍珠项链
       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我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姑娘。”
       “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什么事?”
       “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母亲抚摩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选自“2008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题”)
      思考练习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
       2.这篇叙事散文以 为线索。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把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
       受赠珍珠项链→ → →感叹珍珠项链
       3.本文采用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起,到“ ”止。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
       4.细心的你已发现第七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理清 脉络 第二节 顺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