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建构自由诗意的语文课堂 幼儿园建构区诗意名字

    时间:2019-01-27 03:20: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当代的教育语境下,学生和教师相处与交往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课堂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状况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让课堂弥漫生命的气息,师生需要构建生命的课堂。
      
      一、 实现生命主体的回归
      
      1.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快乐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是由于经历太多失败而不够自信造成的。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教师多给予他们宽容、鼓励,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无疑对学生生命发展是有益的。马斯洛说过,当人在心灵安全自由时最富有创造力。在一个充满宽容、鼓励、放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可能拥有自由、诗意的心灵,才会努力去感受凝练典雅、简洁隽永的语言艺术,用心灵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间的对话,体验语言后面的深深意蕴,实现生命主体自由的成长。
      2. 尊重生命差异
      与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相比,新课程强调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存在“读者空间”,给读者留下较大的空白,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解读,不应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有过这样的叙述:“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势利导,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自由、充满个性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说:“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①
      
      二、 创设教学活动特定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是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的。构建生命的课堂,应做到教学活动情境化,做到教学具有生活特定的情境。学生走进课堂,他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已经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凭着这些经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先的判断,并形成初始的价值观。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经验,使之转化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内驱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不断重组经验与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只见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缺乏对作者、诗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这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缩短心灵时空,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体验悠悠岁月里不同的人生况味。“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② 教学成了情感体验、生活发现、生命展示的活动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生命得到提升、完善。
      创设活动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课本剧编演、角色朗读、辩论会等。《邹忌讽齐王纳谏》被改编成课本剧搬上舞台,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努力揣摩各自角色说话时的心态,解读男权社会下不同人的生存际遇,感受封建人臣的讽谏智慧。杜威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的记忆以及没完没了的字词句练习,教材内容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抽象知识,而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丰富了人文素养,张扬了生命活力。
      
      三、 重视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的课堂倡导诗意、浪漫的人生,呼唤学生对自由、对美的追逐,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这里审美人格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超越、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而这些是生命课堂不能缺的东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同时它也指出新课程下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建构起学生的审美人格,才能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在培养学生审美人格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捕捉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想象与联想获得美的领悟,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把学生带到自我生成的、感受的、具体的,现实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世界,使审美感知获得深化。学生在感受作家审美人格的同时,建构起自我的人格理想。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阅读《陋室铭》,使学生体味中国文人精神的栖息地―― 一方陋室;教学李白的诗,感受古人把酒临风的旷达和豪情。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从广义上讲,它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崇高的过程。建构生命的课堂,让生命在语文课堂自由涌动,既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应然。
      
      参考文献:
      ①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对生命的敬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童庆炳著《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省通江中学;636700)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诗意 语文课堂 自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