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虚假繁荣_如何避免语文课的“虚假繁荣”

    时间:2018-12-29 03:35: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会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变着法儿追求“虚假繁荣”,这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有位教师在上《背影》一文时,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用以展现父亲跨越栏杆过马路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多媒体动画镜头中略显夸张滑稽的动作不仅未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情感,反而让学生忍俊不禁。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避免看似热闹的课堂互动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互动必然是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如一堂课多达十余次的“热烈鼓掌”和“喝彩”,教师经常对学生无原则的夸奖等等便毫无意义。教学是严肃的,要坚决摒弃一切形式主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在“放”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讨论学习时,有时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主题无关的问题上;二是学生由于受学习经验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讨论深入不下去,学生学习的兴奋情绪受到抑制;三是学生各执一词,甚至偏离了教学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控制是必需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沿着一种有效思维方式进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可以把教师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角色,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学生跟着老师欢欢闹闹一堂课,所得甚少,课堂上就像制造了一大堆彩色的泡沫一样,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严重背离。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特别是公开课上使用),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讨论。
      
      二、避免看似精彩的课堂表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因此,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语文课堂教学,但是,近几年表演法很盛行,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不少老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有的老师不看文体,不看课文内容,也不看学生的年龄层次,只管让学生表演,结果是学生受益极少。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不应该是退居一旁的旁观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而是师生相互平等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共同总结”。比如我们在教《阿Q正传》的时候,可以把《阿Q正传》和社会现实联系,展开想像,以80年后的阿Q为主人公写一则短剧,然后在班上表演。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理解阿Q形象的超时空性,懂得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设了理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建构作品人物形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我们不要让这种表面热闹的形式掩盖了深层的危机。再比如诗歌鉴赏是新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但诗歌难教,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有些地区尝试“让学生按自己的体会把诗歌编成诗剧用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对课文的理解”;有些地区尝试以赛诗会的形式激励学生读背。应该说创意未尝不可,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解读诗作,教师又缺乏必要的讲解,就此任凭学生对课文肤浅的理解编演所谓诗剧,如果四五十首诗歌的教学仅靠粗浅的读背来完成,而放弃对作品深入的鉴赏解读,这样的教学改革则是不可取的。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革新,都必须综合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避免看似成功的课堂创新
      
      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拙劣地赶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在教学形式的浅层面上运作,追求虚伪的美丽,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君不见,有把语文课上成流行歌曲演唱课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滑稽小品表演课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港台影视明星绯闻课的,等等。成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我们反对用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剥夺学生探究、思考、体验和想象的权利,但是,如果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更好的视听效果剥夺学生探究、思考、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时,如果我们的学生更加乐意这种被剥夺时,后果恐怕更加严重。
      如果教师的“导”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以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图解中紧张而又轻松、痛苦而又愉悦地放弃自己阅读探究的权利,这种从“讲解”到“图解”、以“教育技术”践踏“教育艺术”的方式对学生阅读探究过程的破坏更为严重,这种教育技术的进步掩盖不了教育理念的倒退。我很赞同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的见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该也必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体验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来自激情、思想和青春的魅力”。
      就课堂教学来说,重要的是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达到这个境地,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主动求索,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繁荣 虚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