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漫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时间:2018-12-29 03:34: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如何运用课堂提问,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并尽量回答好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带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说:“我还要说教师只管‘讲’这回事。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回答当然不是。要改变语文教学一“讲”一“听”的“注入”模式,让学生在“听”老师的“讲”之外,还要多“思”多“答”,艺术的课堂提问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一文中说:“从旧传统承袭下来一个很不科学的做法是:语文教学限于书面,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率?”要改变叶老说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和张老说的“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这两种弊端,真正实现如吕老所期望的“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率”这一目标,认真搞好课堂提问显得十分必要。
       叶老说的“一‘讲’一‘听”’,形象化地说明“注入式”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满堂灌”。现在一些教师为了不背“满堂灌”的“罪名”,就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以为这样就不是“注入式”而是“启发式”了。
       “满堂问”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老师向“满堂”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像青蛙满塘叫似地集体回答;二是老师自始至终都在问,陆续抽学生一个个起来回答。在大合唱式的集体回答中,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实际上许多学生只是不假思索随大流而已。如果一次提问只限于抽一个学生站起来单独回答,又往往使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消极状态中,不会认真开动脑筋。
       如有位老师讲《看云识天气》时,严肃认真地问:“我头顶上是什么?”全班学生乱哄哄地答:“是头发。”“不对!头发上是什么?”“是帽子。”“也不对!”“帽子上是什么?”“是房顶。”“还是不对!房顶上是什么?”“是天空。”老师于是总结道:“这才对了,应当回答我们的头顶上面是天空。”
       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去兜一些毫无意义的圈子,机械、呆板、空洞无物,哪里是启发式?这是十足的“绕道式”、“牵羊式”。老师越是“绕”得花哨,“牵”得卖力,学生越是疲于奔命,气喘吁吁,完全陷于被动而又一无所获的局面中。
       “问答法”运用得好,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有着相当有效的使用价值。关键在于提问要提在点子上,要恰到好处,要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而不要故意“弯弯绕”;提问要看准时机,因势利导,指以方向,留以悬念,让学生自己豁然开朗,而不要越俎代庖。总的说来,提问要着眼于循循善诱,“诱”出强烈的吸引力,“诱”出巨大的推动力,要像母亲导儿学步那样,“或则扶其肩,或则携起腕”,而不是把孩子抱在怀里不放。《学记》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正是为了强调多诱导,多鼓励,多启发。这才是“问答法”的精髓。那种从“满堂灌”的极端走向“满堂问”的另一个极端的形式主义做法,实际上不是“启发式”,而是对“启发式”的曲解,是对课堂提问教学法的亵渎。
       课堂提问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认真回答,把语文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优秀的课堂提问往往如同在学生的学习思维流程中有意设置的障碍,能充分激起学生思维流程的浪花,使学生们在动脑动口的紧张活动中,理解并进而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
       那么,应当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是面对面地问面对面地答,是口头问口头答,无须动笔。这虽然和考试答题、作业答题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却有着形式上的区别。从课堂提问的实践看,由于口头答问时间不如笔答问题的时间那么充分、从容,学生往往或者抓不住要领,或者罗嗦重复说不到点子上。因此,提问者要精心设计问题,还要让学生有时间进行答题前的思考,不要提了问题就急不可耐地要求学生立刻回答。由此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他们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提问要从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周密考虑,不要把学生水平估计得太高而把“问”设得很难,也不要把学生水平估计得太低而把“问”设得太易。太难太易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效果。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提问的内容和程度。例如,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全班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那可能是问题提得不够明确或者偏深偏难;如果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满堂“青蛙叫”,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可能是所提的问题偏浅偏易,那就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纵深引导,提出新问题以作调整。
       课堂提问要尽可能灵活多样,不宜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有时可以单问一题,接着再问二题,再问三题……环环扣紧,步步紧逼,层层深入。有时又可以一口气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倾箱倒箧而出,势如破竹而进,把学生“问”得瞠目,“问”得迷惑,让他们在瞠目与迷惑中思考,拨开云雾见青天。总之,尽可能灵活多样,尽可能避免简单枯燥地一问一答式。
       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尽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兴趣”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学生便乐于去思考、去探究。
       要让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产生兴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力求科学,做到不枯燥,不单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充分调动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使人人乐于思考,从思考中出乐趣,从乐趣中出答案。
       但提问中也不宜离开教学要求一味追求“兴趣”,而是要使“兴趣”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敏锐感知,积极答问。如果提问时只是生硬地外加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和噱头,那么即使可以使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没有多大益处。
       提问还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贪多,不要求深,努力避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一旦产生厌烦情绪,就毫无兴趣可言了,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四中学(221400)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性 漫谈 提问 语文课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