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盈余管理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研究]

    时间:2018-12-23 12:49: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2006年我国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本文以无形资产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
      关键词:盈余管理 无形资产 减值准备
      
      一、引言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因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排除了虚拟资产,留下了实体资产,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比较可靠的会计信息。既然谨慎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就不应当草率地转回。这是减值准备不可逆性的理论依据。然后,另一方面,根据财务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根据,在如实反映的基础上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减值准备排除的是预计的虚拟资产,人为估计的基础随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变化。一旦估计被证实不合理,资产的服务潜力已经提高,继续排除虚拟减值,过分谨慎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因此,转回虚拟减值,保留实体资产,才能提供比较客观的会计信息。既然预计的减值已不存在。就要转回,这是减值准备可逆性的理论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发生了巨大转折,到底是允许转回更能体现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还是不能转回更能体现;禁止转回的原因又是否是因为2001年大量的计提数开始转回了。本文选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资产减值准备的代表,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以此来诠释新准则中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的原因。采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代表是无形资产在上市公司中日益重要。2007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着重衡量无形资产在欧洲上市公司总价值中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平均占98家企业总资产的60%。从7个行业的18家企业来看,这一比例超过了70%。研究认为:无形资产价值上升是一种根本趋势,大多数企业今后都会感受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无形资产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成败的因素。我国无形资产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我国无形资产从2001年至2006年有着成倍增长,无形资产的比重从2001年的2.22%略升为2006年的2.49%。可见,无形资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有资料显示,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质使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如2001年,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141号准则《企业合并》和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取消权益集合法,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再进行摊销,目的是为了通过夯实资产使利润确定基础更加可靠。2001年下半年,美国三家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可谓登峰造极。仅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AOLTW)、JDS Uniphase Corp,(JDS)、和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三家通过计提天文数字般的商誉减值准备,报告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亏损。可见,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殊性质,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其他资产主观性更强,因此,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则更隐蔽、更不容易被察觉。笔者认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2001年-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公布年报中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是否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相关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在国外也同样存在。2004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第114段规定“当且仅当用于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在上次确认减值时发生了变化,才应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商誉外的资产的减值损失。”强调只有估计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才能把资产减值转回。可见,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可逆性的观点允许除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1号《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明确提出“不允许修正以前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使减值资产形成新的成本基础”,“新的成本基础不应调整,除非是在有关未来折旧预计、方法的变化和未来减值损失的现行核算模式下进行。许多回复者同意委员会禁止恢复的决定”。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不可逆性的观点,即不允许转回无形资产的减准备。
      (二)关于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Ahmed,Takeda和Thomas(1999)以及Betty,Chamberlain andMagliolo(1995)的研究都认为,商业银行采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盈余管理,而BeaverandEngel(1996)和Collins,Shackelford andw ahhn(1995)的研究却没有发现采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盈余管理的证据。可见,在采用应计利润法对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中,把贷款损失准备作为可操纵的利润,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在对影响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因素研究时,不同的研究者也得出了不同结论。Strong等(1987)的研究发现:价值毁损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有显著的影响,盈余管理因素中的经理人变更因素也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较大影响,在主要管理人员变更时企业会提取大量资产减值准备(秘密准备),以便在来年转回减值时提高业绩。Ellioa(1988)和Francis等(1996)的研究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但Francis等的研究却发现。利润平滑因素和大清洗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McNichols等(1988)。Linden(1990),Grover(1992),Zueea和Campbell(1992),Riedl(2004)和Chert等(2004)的研究都表明,盈余管理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的影响更大。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陆建桥(1999)研究了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亏损公司在亏损当年及前后年度存在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当年调减盈余,在亏损前一年和扭亏为盈年度调增盈余,这种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应计项目完成的。戴德明,毛新述和邓瑶(2005)对影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两大因素――经济因素与盈余管理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在控制经济因素的影响后找到了亏损上市公司存在大清洗行为的证据。张相辉和张相丽(2005)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了统计描述和检验,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 管理的行为。李勤(2005)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连续亏损两年和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和扭亏年均存在盈余管理,主要是操纵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非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特别是资产减值计提项目)、投资损益、处置资产损益和补贴收入等项目来实现扭亏目标。赵春光(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亏,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清洗;同时有较弱证据说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利润平滑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盈余增长。王建新(2007)研究表明,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上市公司亏损家数的比例将上升19.08%,扭亏家数的比例将下降16.89%。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损失转回公司的净利润将下降40.53%,资产将减少0.42%。另外国内还有专门针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如李燕等对2001年至2003年上市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分别有4.19%和3.63%的公司在2002年和2003年调减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发现在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以及随后的两年中都存在着盈余管理甚至做假的动机”。朱炜也发现,“有些公司的盈利有可能是通过冲回当期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的;亏损公司更倾向于在当期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下期冲回,扭亏为盈,避免被S1或PT”。
      (三)关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应计利润或者JonesModel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分布检验法。采用分布检验法的盈余管理研究主要有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和Degeerge,Patel and Zeckhauser(1999)。Burgstahleret al(1997)的研究发现,报告小额亏损的公司远少于报告小额盈利的公司,报告盈余下降的公司也远少于报告盈余增长的公司,30%-44%的盈余管理前亏损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报告了盈利,8%-12%的盈余管理前盈余下降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报告了盈余增长,即存在通过盈余管理避免亏损和盈余下降的行为。Degeorge et a1(1999)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以盈余管理达到某种盈余目标的行为,首先是报告正的盈余而不是亏损,其次是报告盈余的增长而不是盈余下降,最后是报告盈余达到分析师的预测而不是低于分析师的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我国证监会监管上市公司的一个直接依据就是企业的盈利状况。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达到证监会的盈利标准,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
      假设2: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达到盈利的公司会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进行“大洗澡”(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
      (二)研究方法由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本身会影响应计利润即Janes模型中的盈余管理变量的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分布检验方法考察无形资产减值对公司盈利与否的影响。首先,衡量资产减值对会计盈余的影响,年度报告中披露的资产减值金额是累计的资产减值,以累计资产减值金额的变化额作为当年资产减值对公司盈余的影响金额,即当期资产减值等于当年累计资产减值减上年累计资产减值,如果为正,说明计提了资产减值,如果为负,说明转回了资产减值。其次,衡量减值后盈余和减值前盈余的指标,本文采用净利润这个指标来衡量减值后的公司盈余,采用减值后盈余加当期资产减值作为减值前盈余,即减值前净利润等于净利润加当期资产减值。最后,如果没有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对公司盈余的影响应该是平滑的,基本符合均匀分布,如果这一分布不是均匀分布,就说明公司可能存在以资产减值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样本选择本文以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扣除金融类的公司)为样本。研究期间为2001年到2006年。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tata软件完成。6年总样本有7661个数据,2001年有1130个公司数据,2002年有1192个公司数据,2003年有1254个公司数据,2004年有1343个公司数据,2005年有1343个公司数据,2006年有1399个公司数据。具体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由六个项目组成,其中商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减值准备所占比例较大。从六年的发展来看,商誉、商标以及非专利技术的减值准备有着明显的增长,而土地使用权的减值准备则有一定冲回。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上市公司是否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以转回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避免亏损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在减值前是亏损的,而减值后是盈利的,就认为该公司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由亏损转变为盈利了。以减值前盈利而减值后亏损的公司比例为基准,如果由亏损变为盈利的公司比例高于由盈利变为亏损的公司比例,就说明上市公司有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的趋势。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因为上市公司在2001年开始计提八项减值准备,首次采用的时候只可能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能转回,因此2001年的数据和以后各年度有很大区别。2001年有32家公司因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盈利变为亏损。除了2001年以外,只有2005年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盈利变为亏损,其他都保持盈利。而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却有2.844%,6年共有30家上市公司由亏损变为盈利。由亏损变为盈利的公司比例显著的高于由盈利变为亏损的公司比例,说明上市公司确实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了,即支持假设1。对于分年度的统计结果,也有同样的结论。
      
      (二)亏损公司是否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big bath”。以减值前后都盈利的公司为基准来研究减值前后都亏损的公司是否通过计提资产减值进行了bjg bath,如果减值前后都亏损的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的公司比例高于减值前后都盈利的公司,就说明减值前后都亏损的公司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higbath。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减值前后都亏损的公司中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比例为12.5%,显著高于减值前后都盈利的公司中计提资产减值的公司比例4.413%,说明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盈利的减值前亏损公司确实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big bath了,为下一年达到盈利做了准备,即支持假设2。从分年度的统计结果来看,也有同样的结论。
      
      (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的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2001-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除了313家公司外,其他公司这6年来都没有计提过无形资产减值准 备。进一步分析,这313个上市公司中,有202家(占64家)上市公司存在转回的情况,其中有141家(占45%)公司100%转回,有64家(占20%)公司发生了部分转回。而有108家(占35%)公司没有发生转回。
      从(表4)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2001年开始要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因此,2001年是计提的第一年,所以当期没有转回数。而2001年-2006年间,计提数有一定的下降,同时转回数呈明显上升。进一步对次年转回的公司进行统计时,发现有176家(占51%)上市公司存在转回的情况,其中有167家(占49%)公司100%转回,有个别公司转回额占当年利润额的比例大于100%。转回额占当年净利润大于100%的公司,2002年有9家,2003年有6家,2004年有6家,2005年有5家,2006年有5家。其中复旦复华是重复二次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扭亏。
      从(表5)中可以看出,转回数明显大于其净利润金额,即净利润完全来自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否则公司不但没有盈利,而且会大幅亏损。在样本公司中,有复旦复华在2002年和2006年两年都通过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来使负的净利润变为正的净利润。另外,也有6家目前已经是sT的公司,ssT幸福、*ST宝投、*sT南控、*sx太光、ST寰岛、SST深泰,并没有因为一次的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扭亏为盈而改变公司亏损的命运。也可以看出,公司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扭亏为盈,并非权宜之计。
      
      五、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
      根据统计,采用可逆性的制度和准则后。有167家上市公司利用了可逆性,全额转回了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了转回当年的利润总额。复旦复华等30家公司更是依靠可逆性的转回,把亏损操纵为盈利。事实说明,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监管还不到位、造假仍然猖獗之时,有必要强调谨慎性,控制可逆性,谨慎地提取,更加谨慎地转回甚至不允许转回,以控制利润操纵,达到提供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目标。
      新会计准则正是从我国现实环境出发,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中止了可逆性,明确了不可逆性的不得转回,以期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尽管这是国际趋同中的不一致,但适合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实况,至于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与不得转回何者更能反映资产的周转规律,涉及到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争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编辑 刘姗)

    相关热词搜索: 盈余 无形资产 减值准备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