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教师素养_语文学科素养

    时间:2019-02-26 03:30: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教学不仅应教给学生文学知识,还应从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人文性落实到语文教育中,就是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钱理群,谈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笔者非常赞同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往往能凭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迪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教师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学生的精神世界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显而易见,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实现,教师的作用极其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和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产生一种极大的吸引力,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强烈的亲和力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幸福,当做一种快乐,从而才能充分感受和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
      首先,教师要平视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师生在课堂上是通力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听从自己的指挥,没有学习的自主权。
      其次,要尊重学生。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作文讲评,还是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乐趣。
      第三,要学会倾听。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话语,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此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
      第四,要学会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促成其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横”字妙在何处?比较好的理解是:横是平躺着的形象,远远看去死气沉沉,没有一些向上的景象,与萧索、荒凉的意境十分和谐。有一个学生说,那时房子比较低矮,小说中的“我”又是在低于地面的河中,这样看远处的房子,所以给人“横”的感觉。说明鲁迅写作很客观,用词很准确。学生的这种理解虽然浅了一点,但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值得激赏。
       二、“非常”的鉴赏力
      这里说的鉴赏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鉴赏力,而是要有在细微处见不凡、平常处见奇崛、枯燥处见生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功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于平常处见奇崛,于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悟出作者的匠心,从而带领学生沉浸到美的氛围之中,品味语词的芳醇。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写田间的景色和朋友的友谊,字面浅显,平淡无奇。但大家知道,孟浩然的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语),是“语淡而味终不薄”(清代沈德潜语),我们教师的本领就是要在清淡中品深情。邀客者不讲排场,不设盛筵,简简单单,随随便便,被邀者也不客套,一请就到,我们能悟出什么?不只是两人性格随和,更让人感到交谊深厚;家酿美酒,不求酩酊,但求尽情,指点青山绿树,议论桑麻长势,洋溢的是农家乐趣,全无俗人的你吹我捧、官场的尔虞我诈,多么醇厚,多么纯朴!主客分别,说一些“再来”的惯用语,这是主人的邀请,又是客人的心愿,多么默契,多么随便,是共同的志趣使其投缘,还是对社会的失望使其真正融入自然,这个中滋味,隽永悠长,让人久久品味。这样一咀嚼,学生便会充分领悟到课文之美,进而感悟到语文的内在魅力。
      三、敏锐的创造力
      无论是研读课文,还是上活动课,教师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情感去体悟,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创新空间。当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了富于创造性的独特领悟,也便会对语文学习欣欣不已了,这样才能更深地挖掘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
      举个简单例子,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我们也都把它视为散文精品,与学生一起欣赏其遣词造句的精当、画面描绘的生动、结构安排的严密。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说:“老师,《春》的结尾我感到有点不对劲。‘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说得不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这也不错。可既然是娃娃、小姑娘,怎么就忽然有了这一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娃娃、小姑娘一下子有了‘铁一般’的胳膊腰脚,是不是太突然了,而且‘铁一般’似乎也不是春的特征,而应是夏天才对,再说作为文章的结句,前文并没有着墨于‘力’的描写,这一句出来,真是飞天之石。”
      当时,笔者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是啊,教了这么多遍《春》,都是把这篇文章当做经典,从来就没有半点对它的异议。今天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还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这是名篇啊,于是便找出种种理由说这句话的妙处,什么结句收束有力啦,什么前文有突出力量的句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等等,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总不信服,笔者心里也不大踏实。后来一想,学生有这种感悟,就让他去感悟吧,也无伤对课文的理解。这件事给笔者的触动很大:语文教师应该是很潇洒的,他应该具有一种创新的品质,不死搬教条,不因循守旧,只有具备这种素质才能把语文课上活了,上生动了,上出其真正的魅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特性,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文意蕴,融会贯通课堂内外,以学生为本,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创造自由自在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224041)

    相关热词搜索: 素养 人文 语文学科 教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