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依文定教,创生态语文以美为魂,立品质课堂 盛源生态之魂

    时间:2019-01-20 03:30: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依照课文本身的特点,我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从一些关键句子人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2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探讨,加深对父爱母爱本质的理解。
      3 教学难点
      (1)用信息延伸、比较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讨论文章的观点并联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进行情感熏陶。
      
      二、教学设想
      
      理性文章感性教,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
      创设对话式课堂,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实现由文本认知性教学向审美性教学的转变。
      建立“大语文”的思想,有读有思有品,精讲实学,,读练并举,在视、听、读所展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把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饶有兴趣的听说读写活动课。积累学生的文学底蕴,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
      根据三维目标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主要遵循“生活――文本――生活”的思路进行,因此这堂课主要将两个主要问题作为突破口。一是文本主要观点的呈现形式,二是通过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材料引入,促使学生加深对观点的理解,并且将其作为依托,采取一些活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
      孩子爱的能力发展过程;父爱与母爱的特点;父爱与母爱的区别;父爱与母爱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及其原因;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作者用非常严密的思维,将这些内容作了表述,虽然在东西方语言表达习惯上有些不同之处,但是整个思路很清晰,环环相扣。
      但是一堂课的容量毕竟有限,所以必须在以上内容中作出取合,聚焦灵魂,弱化枝节。在调研课的时候,对于孩子爱的能力这一部分处理过多,导致父爱、母爱匆匆点到。评课的时候,组里的老师对于内容的选取给予了肯定,最后一致认为在呈现方式上应该做些改变。个人也觉得,在新课程教学中,如果过多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会出现审美疲劳,针对课文的特点,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也就是精要提问或者干脆由学生提问,并且问题的解决也交由学生来处理,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对于课文的预设就会很少,不清楚学生会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也不清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在教学设计中有解题的环节,后来我想到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人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本身就包含了文章中的几个主要观点,“父爱”、“母爱”、“孩子的爱”,若在此时顺势过渡到对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看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其中的关键词是哪几个呢?(父、母、孩子、爱)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孩子、父、母这三种爱。请学生品读从课文中整理出来的关于父母、孩子爱的观点的语句(课前学生已通过导学案预习课文)。引导学生熟悉、回顾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感触的一种爱给大家解读。学生陈述地顺序和预设的可能不同,此时教师要尊重生成,依照学生的理解顺势引导。相对于初次的问答式就更加灵活。因此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细节,幻灯片之间要建立几个主要的超链接。
      以上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将课堂变得更灵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课堂变得更加自主。从知识和能力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接下来就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和延伸了。任何材料的引入都应该具有其必要性,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更不能为了煽情而为赋新词强说愁。应该处理好材料引入的合理与时机。即什么材料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契合要点的气质,另外就是在什么时候引入,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入,使其显得水到渠成,还有就是最终应该达到什么效果,借助材料进行哪些语文能力的训练。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父爱母爱素材,我再次扎进课文之中,仔细品味文章的精髓。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文本的解读中,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处拓展,分别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去阐发。并且始终贯穿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染。依据文本内容,我安排了三处延伸。
      梳理完母爱信息后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感受到无私的母爱了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验。”这样就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将书本中那些带有概念的母爱彻底具体化,引起一次情感的微澜。然后借助5,12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通过极端情形之下的母爱。来认识母爱无私的本质,因为有前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铺设的情景之中了。此时适时的让学生对材料写一段文字,既深化了对母爱的理解,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父爱是一首没有注解的诗。每个人感受到的父爱不一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爱也不一样。文章对于父爱的理解有很多与中国传统思维中父爱的定位不一样。
      比如“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而这些观点都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读和说的训练,更加深了自己对于现实中自己所获得的父爱的理解和感激。所以此时给出一个问题探究:“你同意弗洛姆关于父爱的阐释吗?任意选择有感触的句子品读,联系亲身经历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讨论,根据课堂生成情况,适时补充或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观点。“父爱有条件,只是形式上严格要求,实质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不求回报。后两旬有时代局限。有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个体差异。”……
      文章最后一个话题是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它非常有现实意义。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并慢慢疏远父母,缺少沟通,形成代沟。尤其是有些学生觉得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没有感激之心,只是享受着父母的付出。所以归纳完成熟的人内涵即一个成熟的人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秉承了父亲与母亲的优点这个观点之后。顺势提问,作为一个在年龄上即将成熟的人,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了解父母的优点吗?并且引入一则新闻材料“网上聊天身旁无友中学生亲情淡化令人忧”。引导学生去读自己的父母。说出父母的优点,说出爱的宣言。这个环节的设置,有以下几层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弗洛姆观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思考,让学生对“成熟的爱”的理解与追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爱升华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爱,激发他们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第四,明确爱的内涵,不光是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并能学会珍惜每一份情感,学会感恩。
      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有书声琅琅,有含英咀华,有自由表达,有真情抒写;高品质的语文教学,要还学生一份自主,还学生自主积累、自主阅读、自主写作的自由,以达到自主学习、内化积淀、自主运用、自主发展的境地;高品质的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人生,收获幸福。

    相关热词搜索: 创生 课堂 语文 品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