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鲁迅作品的人物描写】鲁迅作品人物描写片段

    时间:2018-12-29 03:37: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初到鲁镇:“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三次肖像描写,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写来,笔笔有致,形神皆备,生动地揭示了祥林嫂的精神变化历程,真不愧为大手笔。
      《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一是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二是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中年闰土的艰辛麻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不用介绍,大家也知道,这是《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描写。这一精彩的肖像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人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己迂腐的性格特征。从而成为读者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一把钥匙。
      《故乡》中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尤为传神:“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寥寥几笔,就把这位“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男外,像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不打领结,穿衣服马虎的藤野先生;头上挽着像富士山一样高高的辫子的清国留学生;穿一身黑色衣服,眼睛像两把刀的刽子手康大叔;还有长着一头赖疮疤的阿Q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往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就很有特色:“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文中先后四次,反复描写了她的口头禅似的唠叨。这说明阿毛之死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她的人生希望彻底破灭了,精神完全崩溃了。
      再如阿Q的口头禅,“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君子动口不动手”“妈妈的……”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孔乙己一共出现在咸亨酒店四次,每次都与人作简短的对话,“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你读过书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温一碗酒。”“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这里有孔乙己的自恃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这十一句话,句句是人物灵魂的自白。
      
      三、细节描写――生动逼真
      
      如《药》中写老栓“买药”的过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一动作上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老栓的懦弱、善良、愚昧、麻木;刽子手的蛮横、凶残和贪婪。
      《孔乙己》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的几个典型片段,每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细节来描写。如“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显阔气炫耀的心理。而在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却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摸”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濒临死亡的境地,与前面的“排”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写出了人物的迂腐可笑。
      
      四、心理描写――揭示灵魂
      
      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阿Q正传》堪称典范。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断。
      1 直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常用标志性词语“想”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告诉给大家。如:阿Q避讳他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闲人不但故意犯讳,还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实际上失败了,他又不愿意接受,于是他“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于阿Q的脑海之中,当上老子也就找到了低自己一等的对象,阿Q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阿Q本来“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怕,而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也神情慌张,于是阿Q对革命神往起来了。“‘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革命是什么?阿Q不明白。小农意识的保守狭隘排斥异端,使阿Q怕革命,希望暂时做稳奴隶;愚“忠”又使他不敢造反,“犯上”是要杀头的。而生存状态迫使他产生报复意识并盲目趋时。可以说这一段文字深刻地刻画了阿Q身上的民族劣根性。
      2 通过梦境、幻觉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是“觉得”,“仿佛”。如,阿Q在小尼姑那里找到胜利之后,竟酿成了“恋爱的悲剧”,“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断子绝孙的阿Q!’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阿Q身上的“女人经”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其肮脏的灵魂:一方面,女性是弱者,是玩物;另一方面,女性又是害人的东西,“治家亡家,治国亡国”。阿Q的女人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写幻觉最精彩的莫过于阿Q的土谷祠畅想。“他说不出的新鲜而目,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进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在幻觉中复了仇,得到了金钱、权力、女人,“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可以说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对阿Q的“革命观”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总之,鲁迅的散文和小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创作水平,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揣摩先生笔下的人物描写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我们学习写作、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鲁迅 描写 人物 作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