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引导学生写有感有悟之文|平语近人悟家国情怀有感

    时间:2018-12-29 03:37: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地位,它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然而,从眼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怕写、不愿写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个“老、大、难”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攻克作文教学上的难关?我认为,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认真进行把脉,找到症结所在并作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学生作文中的三大问题
      (一)不通之文。是指语言不通,语言总体上口语化、方言化,学生腔,缺乏文采,缺乏个性,缺乏特色。错别字连篇。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功底差。这类学生考试时作文就不写或只写几行,或照抄试卷上阅读语段内的文字,应付“差事”。
      (二)无感无悟之文。这类作文没有生活实感和时代气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很少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这类作文虽然有些生活经历,但感而不悟,没有情感和灵魂。只是罗列事件,记流水帐。
      (三)虚拟造假之文。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灵气。生活中的活人活事,真情实感不写,非得去乱编乱造乱抄。
      二、导致三大问题的原因
      (一)没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平时的教学看,很少看到在公开课上有老师教学生字词知识,课的一开始就从这个问题到那个问题,好像教了这些基础知识,这堂课被判定为不成功的一堂课。虽然新课程中的各套教材都减少了识记和运用词语、掌握有关语文知识的篇目,原来扎实的词语训练被淡化为“读一读,写一写”了。但新课标并没有排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是反对“题海战术”和大量的“机械训练”而已。
      (二)没有引领学生学好教材,读不能为写所用
      作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存在教学过程的机械化、形式化、简单化等陈旧的教法,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教材,引不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其实,课文中就有很多具有生活实感的文章,要让学生懂得名家是怎样感悟生活、反映生活的,并进而思考,今天的生活该怎样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表现。
      (三)没有注重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生“怕”作文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发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以观察生活为基础的,观察生活也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的认识生活、感受和发现生活。要使生活素材成为作文的材料,就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写成语言通顺又有感有悟之文,我认为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只有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阅读教学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指导作文写作,才会出现更多的有感有悟之文。
      三、解决问题的两个途径
      (一)重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读为写用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课文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作者将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都融入行文之中。课文所写内容,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甚至于学生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但由于学生对生活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没有用心去想,因而对这些感受就很浅,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读与写两种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不可随意分割的整体。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去解开生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作者的生活,通过比较对照,把课文与生活、作者与自己联系起来,诱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悟”,领悟自己生活的真谛,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读无目的,写无依据,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
      1.积累字词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出现教材和写作教学脱节的现象,而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写作文居然很少用到初中学过的词句,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吸收和借鉴。教材是学习基础知识的蓝本,对教材中出现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作适当的传授、训练,形成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的生字词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对生字词会读会写及知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字词适合怎样的语言环境,如何搭配运用才能使之在语言表达上更准确、更贴切,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在会读会写会意的基础上注意将其放在实践中去,多让学生练习造句、练习组织段落说话等,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遣词造句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握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把生字词放在合适的语境中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其在写作中的运用。从文中作者对字、词、句的妙用上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推敲字词,学习文中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议论方法,做到准确的表情达意,从而美化句子,令其最好地为全段和全篇服务。
       2.学习教材中的作者是怎样联系生活反映生活的
      新课程教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很注意在“研讨与练习”中已设制专门的习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题目都是读写结合的好内容。例如《爸爸的话儿落了》写英子在父亲的教育下逐步长大了,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57年前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它告诉我们: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把大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困难,就能一步一步去战胜它们。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是: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让同学们分享。
      由此看出,阅读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模仿课文经常训练,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3.学习教材中的作者是怎样感悟生活的
      教材中的文章很多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的,我们能从中悟到人生世事的道理。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的盛衰再到繁花似锦的现象,使人们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珍珠鸟》中作者在和珍珠鸟建立友好关系时悟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文中这些闪亮着智慧的语言,将文章升到更高的境界。以此为例引导学生从平常和小事中去感悟不平常的道理。
       4.学习教材中的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技巧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
      如朱自清的《背影》显著的写作特点是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最典型的情节是“父亲”去站台买桔子的情景,教学中应以学写细节为目标,以典型情节为重点,引导学生“剖析”课文。可帮助学生抓住“我”的视线,分析父亲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仍然无微不至的关爱着儿子。这一细节成为“父亲”背影的定格,让学生从中明白,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中的作用。可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让自己感动的细节,交代简单背景之后,写出这个感动你的人和事。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马上对目前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景物相似,学生梁洁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风微微的拂来,艳丽的花朵迎风飘扬,跳着轻盈的舞蹈,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有了修辞手法的使用,读来使人耳目一新。教了记叙文《老王》、《背影》、《信客》之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教了叙事文言文《童趣》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反映童真童趣的文章;学了文言文《伤仲永》之后,指导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之后以爱为主题,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二)重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政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尽管学生的生活近似乏味,但毕竟没有脱离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校园不可能是真空,生活不可能是一片空白。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说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以背书中的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却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自己的生活经历。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少年壮志。由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麻木不仁而失之交臂。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感悟生活。
      1.引导学生善于体验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体味和领悟。从一般的感受层次来讲,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溶进自己的感情,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并能对灵魂丑恶、肮脏的人憎恨,逐步加深对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绪体验。就像臧克家对“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闻一多先生的感受认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任何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感受认识一样(《音乐巨人贝多芬》)。从感受有高层次来说,则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注重形象的捕捉和美点的发现,使学生无论对人、事、景、物,哪怕极为普通,甚至是很枯燥的素材中,也尽可能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就像朱自清对于春的审美感受认识(《春》),曹操对于沧海的审美感受认识一样(《观沧海》)。
      2.引导学生善于拥抱生活
      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受领悟到生活的启示。有位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天,我乘‘安丹线’路车由安德门站回家去。到了中途一个站点时,有位老奶奶叫:‘靓仔,下车啦。’出人意料的是站起来的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人家嘻嘻哈哈地相互搀扶着下了车。车上的人都笑了。我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青春的人,原来青春真的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心态。”这位学生是热爱生活的,是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才能捕捉到这个镜头。
      3.引导学生善于重温生活感受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架设阅读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感受不仅仅是现时的、突变的,更多的是属于以往经历过的、甚至是潜在意识深层的。通过有效的重温手段激发旧有的感受痕迹,与现时的感受互相融汇、互相引发,闪现出生活感受的奇观异彩。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就是要学生重温生活感受,悟出生活的真谛。也可用“当……时,我想起……;当……时,我想起……;当……时,我想起……”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来激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如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当端午节来临时,我想起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清明节来临时,我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中秋节来临时,我想起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春节来临时,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位学生能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是多么生活化的作文。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这就充分地说明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而另一位学生则说:“当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想起了流落街头的孤儿,只带了珍惜温暖的家庭生活;当我读《珍珠鸟》时,我想起了曾与同桌产生误会,致使友谊出现了裂痕,明白了信赖的可贵;当读《丑小鸭》时我想起了曾因为自己的外表而自卑,懂得了自信的重要。这位学生能从学习语文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这正是以课堂的阅读教学为基础,在多读、读懂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走向了生活。通过训练,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之,面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困境,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不断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立足课本,立足课堂,以教材为依托,将读与写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平等.《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坛》[J].语文报社出版,2002,1.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211151)
      

    相关热词搜索: 引导学生 有感 之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