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讲”与“悟”_语文教学 读中悟情

    时间:2018-12-29 03:37: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学者曾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中国教育往往侧重于结论性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学生学多悟少: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学生学少悟多。此确是切中肯綮之言。我们很容易将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和以掌握课本知识为全部的教学视为“正常”,而将开掘、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种做法视为“非正常”,充其量是“正常”教学的一种补充。我们长期忽略了学生的“悟”,难道不应该对“讲”与“悟”作深入的研究吗?
      
      一、不同的教学观念
      
      “讲”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基本知识,对知识性结论进行分析的一种行为:“悟”则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和氛围,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及时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领会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师是主体。是权威,是标准答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以“讲”为主的教师,其教育观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其教育质量观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悟”为主的课堂,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则是主体,是求知欲望被极大刺激的主体。以“悟”为主的教师,确立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体现的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讲”与“悟”的辩证关系
      
      当今的教育,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疲惫不堪,另一方面是学生“精选”“集锦”满天飞。焦头烂额,最终却是高分低能。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讲”与“悟”不是成正比的,不是你告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就能领悟了的,它反而可能变成学生领悟的教条。悟性不是教出来的,悟性是从你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
      高明的教师会少“讲”,让作者来“讲”,他“讲”的更精彩,学生“悟”的必然也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就可以少讲甚至一句不讲,把教学时间全部留给学生“悟”。“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对林黛玉你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不免片面和死板,不如只提供几个思路,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林妹妹”。
      “讲”的少,“悟”的就一定多吗?不一定。《藤野先生》一文,不讲讲背景,并恰当地提两个问题:①鲁讯的老师很多,为何独独不忘藤野先生?②既然如此敬重先生又为何舍得离开先生,并放弃学医呢?不提出这两个问题。学生怎能“悟”的更多呢?因此,在学生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深入时,在学生遇到一些思维障碍时,教师不仅可以“讲”,而且可以大讲特讲,因为这样的“讲”是启发式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悟”、更好的学,它和“满堂灌”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悟性的激发
      
      不管是多“讲”还是少“讲”,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悟”,学生悟性的激发便成了发展学生能力的当务之急。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它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自己燃烧。那么,怎样来点燃这支火把呢?
      
      1 在生活中感悟
      生活是进行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悟性的激发首先要在生活中进行。“世事洞明皆学问”。没有“世事”的点滴积累,“悟”这门学问的“繁衍”便成了“无米之炊”。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多彩社会,感知美好自然,就应把生活当做“悟”的舞台。那么,在平平常常之中。在纷繁错综之际。在日出日落之间,我们的学生往往会悟出人生、文化、哲学的真谛,在持之以恒的感知――感悟――再感知――再感悟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敏感了,丰富了,深刻了,能从傲霜斗雪的寒梅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能从平凡人的心灵发现崇高和美好,他们的悟性在感知世界、丰富自我中提高了。
      
      2 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激发“悟”的重要手段。读可悟情,可悟理,可悟精神……。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钟爱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作深层次的感受和领悟。这样的“悟”是个性化的,正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才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林妹妹。教师要大力提倡阅读,不仅课内要读,课外也要读,要通过“讲”引导学生读那些和学生在相同位置或略高一些的作品,理解那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留下的艺术“空白”。要用科学、艺术的点拔和讲解为学生启“悟”,最后实现学生的自“悟”: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相会,与之交流撞击,设身处地感受、体验。现在,包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学生在充分领悟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感情之美的同时,必然受到文章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熏染,悟性的激发自然也在其中了。
      
      3 在情境中感悟
      即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智慧的环境和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启示,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正是触及长期被忽略的学生的情绪领域。形成激发悟性的独特有效方法。教师要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去熏染学生,动情时可颜笑,可怒视,可击节叫好,可哽咽难语……。有了教师“情”的煽动,才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动,使他们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达到“面面抓情,时时想情,处处重情,堂堂用情”,使学生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使他们善感能悟,达到感情充沛、思维开阔。
      
      4 在写作中感悟
      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个体内在思想、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它与悟性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存在,写作依仗悟性而升华,悟性凭借写作而增益。教师要在反复实践之中放飞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在感知的积累和已有悟性的基础上打开想象或联想的大门,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悟性带来的愉悦。学生潜藏的悟性被激发,就会变文思枯竭为思绪绵绵,化干瘪枯涩为波澜起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想象世界属于自己的东西,笔下流尚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了悟性的胜利,创新的成功。
      “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精神,“悟”的所得是学生自己的,不是老师“讲”给他们的,“悟”的意识可以通过“讲”来激发,“悟”的方法可以通过“讲”来提醒,但“悟”的过程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悟”是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是最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按认知规律办事。践行古人“学贵自悟”的教诲,把学和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受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素养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