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华丽,血腥的哥特式句子_简论“哥特式”艺术作品中的贵族情结

    时间:2019-02-12 03:25: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哥特式”艺术作品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从建筑、绘画、雕塑到文学和电影,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哥特式”艺术作品中,经常伴随着“贵族”的影子。可以说,贵族情结是“哥特式”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也是衡量艺术作品是不是“哥特式”的标准之一。
      关键词:哥特式 贵族情结
      
      一、“哥特式”含义
      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一个叫哥特的部族。哥特人是欧洲日尔曼民族的一支,大致分布在多瑙河流域,但也有人说他们其实是分布在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原住民。
      在欧洲文明的语境里,哥特人就是野蛮人的代称,“哥特”就是恐怖、无知、愚昧的代名词,这也是“哥特式”的最原初的意思。关于“哥特”一词在艺术领域中的含义,布尼塞・享尼塞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中世纪,蛮人统治下的欧洲,“这是一个无政府时代,一个以暴力为法则的时代”。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得到正名之前的几百年间,一直沿用文艺复兴学者们对它的偏见定义。彼德拉克(Prtrarch)、维拉尼(Filippo Villani)和阿尔贝蒂(Leonc Battista Alberti)断言:“在古典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和近代(Recent Modern Era)之间是一个无知、野蛮的黑暗断层,即中世纪。”同时将此劫难归结于日耳曼蛮族的侵略者――哥特人。他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相对于罗马建筑而言的野蛮人的劣质建筑,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他的《名人传》中谴责中世纪的建筑为无秩序、拙劣、装饰过度,以及外表浅薄脆弱。实际上,哥特式建筑是“丑陋世界里的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
      二、“哥特式”艺术作品中的贵族情结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由于其外显的那种壮美特点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成为那一时期贵族的荣耀。圣丹尼斯大教堂是史学家公认的哥特式建筑发源地。修道院长叙热(Suger,1081-1151)主张宗教应以光明、色彩和富丽取胜。教堂的建设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及当时皇宫贵族的支持,此后,“大部分的法国国王都葬于圣丹尼斯大教堂内,所有的王后也都在这里加冕”。
      在英国,贵族制度根深蒂固,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高度赞扬这种制度是使贵族在公民精神、爱国精神、科学以及智力与物质资源等等方面可以不断地从民众中获得新的增益;同时贵族又把自己特有的文化及独立精神的一部分不断地归还给人民,使他们自己的子孙不依赖先人的余荫而自食其力,“可以使民众由此获得一种新生力量的导源”。贵族文化成为英国主导文化之后,社会各阶层都向贵族看齐,如英国的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工业革命时期的中间阶层极力模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一下,哥特小说的作家一般都是贵族阶级,比如,霍勒斯・沃尔波尔是著名英国首相罗伯特・沃尔夫的儿子;威廉・贝克福特是一位“时髦而又富有的绅士”,父亲曾任伦敦市长;刘易斯也出生在有权势的家庭;当然还有后来的斯托克,“这个恐怖的贵族人物诞生在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所以,不难看出由于作家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基本上,哥特小说所描绘的背景都是以贵族生活为模板,即使不是贵族,英国的绅士教育也影响着大多数作家对贵族的向往。但很多研究哥特小说的论文,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已使贵族阶级退出社会主导地位,所以英国贵族更加渴望拥有中世纪那种世袭等级制度所认可的光荣历史与显赫身世。”因此,“在哥特式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是具有典型贵族特征的描写。”首先,在英国“中世纪晚期贵族曾经是文化生活中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其次,实际上贵族文化已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英国的贵族阶层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吸收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只要个人努力便可能跻身贵族或更高一级的社会阶层,由此激发了人们的积极进取和自我奋斗精神。这种进取精神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所以在17和18世纪,“贵族在文化生活中占有无人匹敌的决定性地位。”即使是霍勒斯・沃尔波尔因为厌恶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写的《奥特朗托堡》,但对浪漫主义中所体现的中世纪风格,也不能认为哥特小说的出现是因为“贵族阶级退出社会主导地位”,所以才对中世纪贵族的等级制度的向往所写。事实是“英国贵族体制一再焕发生命力的真谛是变异,即顺应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用自身的变化主动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变化,创造出新的贵族体制和文化。”贵族“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一直保持到19世纪”。 由此可见,哥特小说中的对于贵族精神的描写,虽然是对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再现,其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是烘托邪恶的事物,但也不应主观臆断这种描写就是向往中世纪贵族制度回归,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历史面前未免过于牵强了。
      这样我们不难想象,在哥特小说中对于贵族精神的体现,这种贵族精神不论是在建筑中显现出的荣耀还是在作品中反映上层社会生活,也成为“哥特式”精神表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图像文化出现前,哥特艺术作品主要是主人公的身份和环境体现出这种贵族气质,这也多少影响着后来电影中的环境设置。
      在以往的“哥特式”作品中,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外在的“神圣”,给人的感觉是他者的高贵,作品与受者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被心灵接受,只是去追随或是崇拜。在“哥特式”影片中,高贵不仅仅来自于人物的外在表现,高贵更来自于内心的信念。这种信念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是每个人具有的,只是在现实世界中,人无法以个体出现,由于外在客观的“原则”或是处世“规则”,又赋予人们一副伪善的面具,尤其是在“爱”面前更不知道“真爱”为何物,在“信仰”面前不知道“真诚”为何物。当然,现实世界无法让我们去想象影片中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因为没有“功利”的社会,人无法生存。“哥特式”精神还原的是“无功利”关系中人应有的信念,虽然这种信念在现实中是那么虚无缥缈,在人们的内心是那样遥不可及,但通常有着“哥特式”精神的人物,却是触手可得的,这种高贵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表达。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1990)中,著名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只通过169个英文单词为我们展示出人应有的那种“高贵”气质。
      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所描绘的故事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与后来的“哥特式”电影相比,远离了血腥与暴力,而实质是一部关于“机器人”的童话。影片中的发明家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爱德华人类的礼仪和诗歌,何时微笑何时沉默。然而,没有等到机器人最后完成,发明家就去世了,留下有着人类心智,双手却是剪刀的爱德华独自在古堡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当一位推销化妆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误闯城堡,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时,主人公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入了人类社会,此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当别人问他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事是什么?爱德华答道:“交到朋友。”这个科学怪物内心深处渴望着被人类接受,甚至懂得了如何去爱佩格的女儿金。由于外表与人类的差异,爱德华越想做好事反而被误会得越深,全镇居民都要求驱逐爱德华,因为他看上去实在与人类不同,所有的罪恶不应该是人类所为,而是这个“怪物”。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金是唯一看清真相的人类,由于爱德华的真诚最终得到了金的爱。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金对爱德华说“抱我”的时候,而由于残缺的手,爱德华却说:“我不能。”短短的一句话,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他很清楚永远无法拥有对方,但观众也意识到其实爱德华已经拥有了真爱。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哥特式”精神在这里所体现出的是主人公对真爱孤注一掷、始终如一的信念。主人公虽然孤独,但却“高贵”。“哥特式”电影也在“得到”与“无法得到”之间的相互矛盾中表明精神上不能违背本性的道理,它与哥特小说中所写的为不达目的不择手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也不能认为这种“高贵”的精神是一种逃避、一种回避,我们不要忘记“哥特式”电影中的人物本体不是人类,虽然都有着超出人类范围的神秘力量,但肉体上其实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所以,“哥特式”影片中的主人公躲避着人类,是以一种“不得不”的方式诉说着,这不是单纯的肉体上的回避,而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回归到属于本应属于人的世界。这种精神的“高贵”是与个体为人的精神相比,因为在社会环境中,人本身很难达到“高贵”的孤独境界,很难在欲望面前体现出“本我”的精神,无法在痛苦中隐匿一种“解脱”。
      三、小结
      哥特小说体现的贵族精神是特定社会,特定群体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在“哥特式”艺术作品中具体体现在以“贵族精神”为标准的崇拜与追求。而在“哥特式”影片中,贵族精神已经上升为人本体上的“高贵气质”,对于人的本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追求。现实社会中,由于功利性的存在,对个体利益的追逐,使得人回避人性中最真切的信念。所以,那种寻求美好事物的精神是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因为这种精神与现实相比是那样神圣,那样高贵。
      参考文献:
      [1]李秋零,田薇.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吸血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范毅舜.走进一座大教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闫照祥.英国贵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Brendan Hennessy.The Gothic Novel[M].London:Long Man Group Ltd,1978.
      [6]姜德福.英国贵族在近代早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J].文化学刊.2008(1).
      作者单位:海南三亚琼州学院中文系

    相关热词搜索: 哥特式 情结 艺术作品 贵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