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珍稀文物八大谜]中国珍稀文物

    时间:2019-01-09 03:29: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寒山寺古钟去向之谜   寒山寺以钟传名,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但现在寺中所悬的是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和日本人士所铸的一口铜钟,不但唐代张继诗中的“唐”钟早己不存在,就连明代所铸的铜钟也不知去向。
      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了一口巨钟,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载颇详。据传此钟声音洪亮,声闻十里,但此钟已下落不明。一种传说认为,已流入日本。日本人士在国内访遍名刹古寺未获得,乃发起募捐,精工铸成青铜奶头钟两口,一口送至中国寒山寺,至今完好;一口则悬在日本馆山寺,并铭文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当闻寺钟传入我帮(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齐往悬之。”这是象征中日人民友好的,却不想由此掀起轩然大波,纷传日本浪人盗钟,赔偿新钟,这种谣传后来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而愈演愈烈。
      事实究竟怎样呢?当时民间的这种传说确实存在,但未见于任何记载。只有寺中康有为的七绝言及此事。诗曰:“钟声已渡海洋东,冷寂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以此康氏题诗,很难作定论,至于古钟现令何处仍是一个谜。
      
      陕河铜人下落之谜
      铜人即铜铸人像,也叫“金人”。李白在《古风》中云:“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据载,“收兵铸金人”是指秦始皇21年(即秦统一中国后第二年),秦始皇下令把全国的武器集中到皇城咸阳,铸成12个大铜人,每只铜人重24万斤,并置于宫廷之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写道:“收天下兵,销以为,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于宫廷中。”
      后来这十二铜人命运如何呢?秦亡后,到了西汉时移铜人至长安城的长乐宫门前。东汉末年,董卓把其中9只销毁,铸成铜钱,即:《水经注》中的“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的记叙。其余3只迁至长安城的清门,东晋后,赵石季龙把铜人运到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至陕北河中”。以后古籍均未谈及丢在陕河中的铜人。因此,“陕河铜人”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经络铜人下落之谜
      几千年来,小小的银针不知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又使多少人免去久卧床褥的痛苦,然而它的基础学理论――经络学说则被人们怀疑不已,甚至有些每天运用它的针灸师也怀疑。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经络走行有了详细的描述。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把经络奉为至宝,用经络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他们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丝毫不能偏差,因此有“医家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1026年,古代著名医学家王唯一发现针灸著作中有关肋穴的位置和说法与实际有很大偏差,于是千方百计想铸造几具铜人做教具以统一主穴部位和说法,并写出了一部解说的书――《铜人脑穴针灸图经》,次年,终于铸成两具。如今,一具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走,至今还在日本,作为他们国家的国宝珍藏着,另一具则不知去向。
      
      周王九鼎下落之谜
      据《说文解字》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鼎是远古时代的饮器,相当于现代的锅。其形状大多是圆腹三足两耳,也有四足方鼎。到了奴隶社会,青铜器被赋予特殊含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古代饮具,而是作为宴会或祭祀的“国家重器”,遂使青铜鼎在众多鼎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成了权力的象征。在《左传》中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说明桀商曾把鼎作为“传国宝器”。据《史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较低的士用三鼎,因此,九鼎成了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一旦王室衰微,王权统治发生动摇时,对它垂涎三尺的大有人在。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在出征途中,故意把军队部署在周都洛阳附近,举行检阅以示力量。当时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问,楚王乘机向王孙满询问周国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大有夺取周室王权之意。这种侮辱行为触怒了王孙满,他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鼎的大小及轻重,你绝不该过问。”秦昭王灭周第二年(公元前255年),把九鼎迁出洛阳,沉于彭城泗水,秦始皇28年,还曾派人打捞,终未获得。因而周王的九鼎去向也成了一个谜。
      
      桌子山岩画之谜
      桌子山岩画群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专家鉴定,它的制作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6 000年以上。据已发现的5处100余幅较清晰的画面来看,其内容多为人面像、动物图像以及狩猎图。
      桌子山岩画群全部是新石器时期作品,其中有一幅一米见方的图画,左侧是一高大雄壮的男子,右侧是一较矮而苗条的女子,中间是两个小孩儿,4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据专家们讲,这幅画在世界各地同时期的岩画中是独一无二的。据社会发展史理论,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的社会,家庭中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像这样一张画,明确了以男子为家庭主体的原始家庭形式,无疑是对社会发展史理论的挑战,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桌子山岩画之谜还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其一,凹式笔划的边缘突起,犹如用烧红的铁棒在蜡板上作画。其二,无形笔迹如用铁铲刻在豆腐上的画铲去,在平滑的铲面上,颜色不同的笔迹犹存,入深可达40厘米。古人在坚硬的石灰岩上作画,并在工艺上出现以上两种特点,令专家们大惑不解。
      
      景山“佛像”之谜
      1987年1月14日,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用遥感拍摄的景山公园园林像,酷似一尊闭目打坐的人像。景山公园是一座皇家御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位于故宫之北,以当时的“北为上”的观点来看,假若园林人像构思成立,此人一定在皇帝之上,这就非同一般了。
      此人是谁?众说不一。在明、清两朝古籍中亦没有任何记载。是佛像?佛像是不长胡子的,可人像还长胡子呢;是玉帝或明太宗?他们又怎么允许人们在他们身上踏游;是水神?在故宫御花园钦安殿中的水神玄武,似乎有些相像,是偶然巧合吗?更令人困惑的是,从1951年和1980年拍摄的照片看,“人像”的结构、轮廓仍没有改变,而近30年,景山公园变化是很大的,“人像”为什么没有改变?这又是何故?
      六七年来,尽管科技、考古人员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论证,但景山“佛像”至令仍是一个谜。
      
      “活”牛入画之谜
      据著名古代著作《昨梦录》记载,南唐李后主曾把一幅《牧牛图》献给宋太宗。图中画着一头牛,白天看,牛在牛栏外吃草;夜里看,牛却卧宿在牛栏之内。太宗甚是惊异,百思不得其解,便召文武百官询问,皆不知其究竟,于是太宗告示天下广求其解。不久,有一个叫赞宁的僧人揭榜进言:“此图本是在栏内外画牛各一头,一头是用海南珠脂调色画的,只能在夜间看见;另一头是用沃焦山石磨石画的,只能在白天看见。”太宗觉得有理,本想亲试一下,无奈那珠脂和沃焦山石难取,只得作罢。尔后,邱至纲在《俊林机要》里撰文说,取大河蚌含胎欲孕而又未成的泪珠状液调墨,用此作画,白天作画只能在白天看见,夜间作画只能在夜间看见。此说能否成立,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古铜镜透光之谜
      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两面透光镜,其中一面是西汉时的珍品,直径为11.5厘米,它与普通铜镜一样背面有图案,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铭文。当一束光线照射镜面而投影墙壁上时,墙上的光亮圈内出现了铜镜背面的图案和文字,好像是由镜子背面透过来的。对于这种奇异的透光镜,古人早有记载,但不明其原理何在而成为千古之谜。
      据一些历史学者考证,“透光镜”约发明于西汉时期。在《古镜记》的古书中记载,隋大业年间,王度得一枚铜镜,其背铸铭文二十有四,图有青龙、白虎、丹凤、玄武(乌龟)等,且“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在清代《金石索》中录有唐代透光镜一面,铭文曰“透光宝镜,仙传炼成”数字。后人注释:“迎日照之,八卦太极,光映素壁。”在宋代《梦溪笔谈》中沈括记述:“世有透光镜,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在室壁上,了了分明。”为什么日光照着铜镜正面却反射出背面的花纹图字呢?沈括认为,透光效应的产生,是由于镜体厚薄不一而造成的:“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对于奇异的透光镜,古人仍未弄清其中的原理。
      近年来,一些科技工作者对古代透光镜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凹凸不平的曲率差异仿制出了一种“透光镜”,但古代透光镜的透光现象乃是多种精湛绝妙的技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透光奥秘尚待科技工作者们继续深入探究。

    相关热词搜索: 珍稀 文物 八大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