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相关问题探讨|上市公司大数据运用

    时间:2018-12-23 12:49: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2006年财政部在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系统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文本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有所借鉴。
      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产组 运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运用情况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McNichols和Wilson(1996)、Helilin和Warfield(1997)、Yoon(2002)、Chen(2004);国内学者蔡祥(2002)、朱炜(2003)、邓川(2004)、赵春光(2006)等通过研究认为由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存在较大的空间,从而使其沦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工具。国外学者Rees、Gill和Gore(1996),Francis、Huanna和Vincent(1996);国内学者陈珩(2003),王军会、李玉萍(2005),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2005),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于李胜(2007)等通过研究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资产减值会计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以及企业获得的持有资产收益,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而产生这种双重性的根源在于,资产减值会计可以被分解成两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减值的计提往往压缩了资产的水分,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但是减值的转回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偏离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二者的并行促使了管理层利用此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在充分借鉴IAS36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引人公允价值、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多种计量属性,明确以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的要求,系统的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同时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自从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泽费提出经济后果学说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性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进一步研究2007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尤其是资产组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确定方法等相关问题。在样本的选取上,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公路桥梁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的实务操作比较简单,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为此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CSRC行业分类,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作为对照组,选取沪市A股涉及的上述五个行业的9l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2006年年报资料和2006年半年报、2007年半年报的资料,并从中剔除没有提供“资产减值明细表”和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资产减值明细表”披露信息上市公司,本次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有效样本为57家。由于样本选取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所以样本公司未涉及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矿区权益等特殊资产的减值问题。同时上述57家样本企业均未涉及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减值问题。此外,由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誉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为此样本公司2005年、2006年年报和2006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中无法获得商誉单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商誉不具有无形资产可辨认的确认条件,不再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而作为商誉项目单列进行核算,同时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以定期减值测试法取代传统的摊销法。由样本公司2007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显示:执行商誉减值会计政策企业较少,只有江西长运(600561)和巴士股份(600741)两家样本企业存在商誉的减值问题。该减值的期初余额是由于上市公司首次执行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减值进行重分类产生的,并在报告期内未发生减值金额的增减变动。同时,会计报告未提供追溯调整后可比会计期间商誉减值的信息。无法对商誉减值的计提、转回和转销情况展开比较和分析,鉴于上述原因,不将商誉纳入本次论文的研究范围。为此,本文统计分析范围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项目的减值问题。本文有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数据及其他财务数据来自《巨潮咨询网》、《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的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情况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项目的执行情况分析。截止2007年底,有关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尚未到编制期,只能获取2007年半年报资料,为了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笔者将2005年、2006年的年报资料和2006年、2007年半年报同期会计信息分别按照减值项目分类标准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从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通过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执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2005年与2006年均为38"家,占样本总数的66.67%;相对而言,执行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少,2005年与2007年中期半年报均为2家,占样本总数的3.51%。2007年半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可比期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总体数量有所减少,减少幅度最大仍然是无形资产减值政策,由2006年中期3家减少到2007年中期2家,减少幅度为33.330/0;而同期采用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出现小幅增长,由2006年中期35家增加到2007年中期36家,增长幅度为2.86%,但相对于2006年年末而言执行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仍出现下降趋势。从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来看,2006年相对于2005年的减值总额除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呈20.02%的负增长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的增长幅度依次为3.67%、16.89%和6.12%。2007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中期的减值总额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减值下降幅度依次为53.09%和66.99%,下降幅度较大。
      (2)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情况分析。进一步将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按照计提金额、转回金额和转销金额的项目进行分解,并以净利润为基数,分别计算各项目的比率,绘制趋势(图1)。(图1)中外面折线为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 率趋势线,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2.29%32升到2006年3.07%;由2006年中期的0.36%P升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79%,呈上升趋势。中间折线为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6年1.69%:由2006年中期的0.59%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18%,呈明显下降趋势。里面折线为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0.09%上升到2006年0.38%,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中期的0.0303%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0005%,呈下降趋势。
      (3)分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由于资产减值测算过程中需要对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为此在本次研究的样本选择上,考虑了两类企业: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简单的交通运输业和公路桥梁业的行业企业;另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不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复杂的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为此笔者进一步将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金额按照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划分标准进行重分类,具体见(图2)、(图3)、(图4),对各行业的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
      一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分析。由(图2)中资产减值计提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但各个行业变化缺乏共性特征。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2.3%小幅的增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飞机制造业下降幅度分别为80.26%和94.76%,均超过50%。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公路桥梁业和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交通运输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由年报的小幅增加转变成半年报大幅减少,降幅高达55.28%。而汽车制造业却由年报38.24%的减少趋势转变为半年报的4.91%的小幅增长,但增幅远远小于降幅,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瓷产减值准则的技术难度增加,制造业的资产减值计提的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
      二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回情况分析。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主要类型包括:逃避亏损公司该提不提一“虚盈实亏”;亏损公司巨额计提――“休克疗法”;扭亏公司巨额冲回――“保牌”;盈利公司加速计提一“秘密准备”。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与实行减值准备希望压缩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鉴于上述原因: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图3)中样本公司减值转回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由于财政部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虽然样本公司在2006年新旧准则的衔接期五个行业减值转回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占净利润的比重不大。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飞机制造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下降幅度外,剩余三个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减值转回的金额由2005年无转回金额到2006年减值转回金额一跃为16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1.94%公司时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上升幅度分别高达219.28%和993.08%,分别占净利润的0.19%和1.79%,总体占比不高。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大尽相同。其中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汽车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2060元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4263.31元,虽增幅达到106.96%,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同期飞机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137260.31元减少到2007年中期的无转回金额,减幅达到100%,但两大行业增幅和减幅基本持平。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2006年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2007年中期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幅度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持平。总体来讲,2006年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销情况分析。由(图4)中资产减值转销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五个行业中除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2006年的转销金额较2005年出现了39.40%和100%的下降趋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升幅度均高达为805.38%和276.28%。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公路桥梁业和汽车制造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2007年中期转销金额较2006年中期分别减少43.45%和增加957.17%‘;交通运输业同期的转销幅度高达5336.7%,同时飞机制造业同期的转销金额由2006年中期无转销额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71310.7元。但五个行业转销金额的增幅远远大于降幅,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产减值转情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可见资产减值准则虽然限制了减值转回,但是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减值的转销途径进行交易安排,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样本公司未详细披露资产减值转销的会计信息,因此无法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减值损失限制转回 由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则采纳了FASB的观点,即不允许转回减值,是当前会计环境下的权宜之计。但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转回方面由于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为此样本公司2006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在减值转销方面,2006年和2007.年较可比年度均有小幅的增长,造成对转销当年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其主要表现一是利用资产减值转销的途径操纵利润。通过统计分析可 以发现上市公司减值转回金额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减值转销金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且利用转销减值手段较传统的转回减值调节利润的手段更为隐蔽,可能会给监管和外部审计带来更大的困难。二是减值转回途径并未完全封死。由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仅限于长期资产,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的减值转回并未受到限制。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运用存货、应收账款减值转回调节利润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常用手段之一。可见,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也并非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上策。
      (三)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黄世忠(2005)撰文认为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不适合引入现金产出单元(CGU)。2006年,财政部颁布资产减值准则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应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组作为确认减值损失的基础,以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计提方面,上市公司执行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呈下降趋势,笔者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合理,促使上市公司执行减值政策更趋谨慎,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的弹性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尤其是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涉及会计人员的专、lk判断和现代财务知识运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鉴于我国目前1200多万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在目前缺乏详细指南和解释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熟练运用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增加实务处理的技术难度,导致执行鱼Ik数量明显减少。此外,从资产减值准则技术规范的角度来看,在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问题上,尤其是对总部资产分摊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折现率的具体选择方法和选择顺序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调节资产减值金额和经营业绩的新手段。
      (三)资产减值信息披露 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从样本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来看,比较侧重数字信息的披露,而实质性的文字说明比较少。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项目公路桥梁业2005年未发生的减值转回,而2006年转回减值1600万元,全部由“赣粤高速”由于资产价值回升全额转回2005年计提减值金额,但年报信息中未披露资产减值转回的具体原因等相关信息。同时无形资产减值项目中“东风科技”于2005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1304529.91元,并于2006年全额转销该项计提的减值,但报表附注中未披露转销的具体原因。同时,在数据收集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了减值计提、转回和转销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但其计提依据、计提方法几乎只是对资产减值准则中相应条款的重述,很少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减值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资产组的划分、总部资产的分摊、公允价值确认、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可收回金额确认等情况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缺乏实质性内容,给会计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资产减值准则定:“对于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资产减值准则中缺乏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确认标准,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纵性较强,导致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比较差,使报表使用人的无法获得充分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资产减值准则完善的建议
      
      (一)关于资产减值限制转回 限制资产减值的转回,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理论上说,禁止转回已确认的非商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却使资产偏离了其“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减值的理论内涵。笔者建议,应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如借鉴IASB的做法,规定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并对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做出明确规定。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暂时不计人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从而赌注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控利润的渠道。
      (二)关于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婶确定方法 资产组概念的引进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除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指南和解释,明确总部资产的分摊基础和折现率选择顺序,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外。鉴于我国目前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证券市场还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对资产组的应用范围应有所限制,即应首先选择一些资产及资产组创造的现金流量能够合理预计,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进行试点,积累相关的经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上市公司去,而其他上市公司在单项资产难以估算现金流量的情况下,可暂时按照独立会计责任的组织单元(如子公司、分公司等)整体作为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并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权数分配资产减值损失。
      (三)关于资产减值信息披露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和增发与其报告的净资产收益率密切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笔者建议明确“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确认标准,借鉴会计和审计实务中经常用以判断重要性的有关指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判断指标。尤其要加强对能够引起扭亏、摘牌、保牌和配股资格等趋势变动的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的信息的披露。此外,对于减值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事实及环境、减值准备确认的具体方法及理由进行详细的披露;同时如果企业变更了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方法,笔者建议应同时披露同行业其他公司相应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方法,使财务指标具备可比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上市公司 准则 探讨 资产减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