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心有文本,“写”领风骚]

    时间:2019-05-12 03:30: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动不动笔,差别是很大的。一般的随意阅读,所读的大多如过眼云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读过且写过,就不容易遗忘,因为写作会逼着你对文本往深处想,使含糊混沌的思想明晰化、深刻化,能强化长时记忆,极大地提升阅读效能,有利于学养的沉淀。梁启超说:“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和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得好不好是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他所说的“加几倍受用”,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就是所读积淀为恒久的学养,滋养着你日后的读、写活动”。阅读只是一个过程或手段,写作、言语创造、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放眼当下的阅读教学公开课,老师们大多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读写结合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笔者深入阅读教学家常课,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老师也在课堂上让学生练笔,而有些练笔设计太过泛化,凡写人物的课文都要求为主人公写颁奖词,凡故事都可以想象事情进一步发展,凡有哲理性文章皆可将自己的感悟提炼成名言警句,不分年级,也不管文本的差别。练笔之前、之中、之后缺乏现场指导,学生通过交流没能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没有注意练笔时机的安排,为了练习而破坏教学进程的流畅,使课堂变得生涩。老师有时也给学生布置在课外做的小练笔,由于学生完成练笔没有做字词抄写题容易,而且又是放在课外做的,不少学生遇到练笔作业题往往随便写几句应付一下,老师检查时也不像检查字词句训练题那样认真,这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读写结合,是一种没多大作用的结合。
      崔峦老师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中建议:“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写作训练。”作家曹文轩说:“教师把每一个单元讲完后沿着这个单元或者沿着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进入一种写作状态,从教学的实际来讲,就是把写作看成语文基础学习的一个继续,或者说它是一个后续阶段。”这话说得多好啊!阅读课的后续阶段是写作,学生不止于读懂文本,不只是以读促读,而要以写择读、以写引读、以写助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作者的言语中去,进入作者的写作心理中去,洞悉他的写作心态、写作意图、写作构思、写作想象、文字表达等。这就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大量信息。江苏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高子阳,他的教学经验是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写作”。没有写作的阅读必然是肤浅的阅读,片面的阅读;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完成的阅读。如何关注并增强阅读教学中的习作实践,使学生能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作文中,提高语文素养呢?笔者进行如下探究:
      一、深入文本解读,钻研习作因素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备课就有什么样的上课。我们在语文的备课中,要始终想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应该做语文的事,借助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用“为写服务”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备课,内容分析、频繁问答、低效讨论、无效拓展等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就会逐渐减少;反之,真实、扎实、朴实的元素才会逐渐多起来,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让人觉得既简洁实在,又省时高效。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意识,解读文本要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看内容,一只看言语形式,要以两种身份读文本,一是以作者的身份,一是以读者的身份,进行不同角度的文本解读。”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应该先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解读文本,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从文本中发现文章中的习作实践因素,才有可能寻求最佳的习作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多走几个来回,去感悟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大和美。如果只是感受它的大和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点解读的是作者如何把颐和园写得这么大、这么美,他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表达特点。《颐和园》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另外,文章还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览顺序的移步换景,主景与次景的互相配合、衬托,烘云托月等章法和语言组织方面的习作因素在此文中有很多。写长廊的长和美时,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佛香阁的壮观,用了倒装句式;写昆明湖,用了动静结合……当然,这些语言形式不可能都在一节阅读课中全部展现,“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文中可以挖掘的习作点很多,但要善于取舍。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基础,结合年级习作目标,重点选择能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因素,作为习作目标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渗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习作的意识就容易提高。
      “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细细品味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我们不难明白:只要语文教师们细读文本,深入钻研习作因素,心系“读写”,既注重感悟积累,又注重实践运用,学生就会乐于上语文课,他们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亲近文本,巧妙练笔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的语文学习来说,这可不能是个秘密。一堂阅读课中,我们应当在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教给学生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此文中最有特色的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段落篇章,只要用得精当贴切,都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斟酌,从中体会文字中的奥妙,感受文字的温度,触摸文字的质感。
      1.走进文本,随文练笔
      “路有径,章有法。”语言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必然有它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就像舞蹈中的脚位手势、跳跃旋转;书法中的横平竖直、运笔用墨;中医的望闻问切……凡此种种都需要讲求技法,都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同时,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一些语言形式,将别人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学以致用,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
      请看薛法根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片段:
      学完“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黄花,就开一黄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一段后,老师提出了要求。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开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
      学生动笔构思时,老师提醒句式要有所变化。写好后,提醒学生轻声读一读,注意写作有条理。
      生:我想睡觉就睡觉,我想玩耍就玩耍……我想捅马蜂窝就捅马蜂窝,即使被马蜂蛰了,脸上肿了好几个大包,我也不哭。(众笑)
      生:……爷爷抽烟,我就拿根黄瓜叼在嘴里当烟斗。
      生:我想浇菜就让我浇吧,瓢一扬把自己浇成个落汤鸡我也喜欢。一会儿又想追蝴蝶、抓蜻蜓,就让我去吧。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幽幽的,又高又远。
      这是一段非常洒脱、自由、纯美的语言,彰显着作家独特的文风魅力。这种新鲜独到、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值得学生学习、欣赏与模仿。薛老师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发现形式秘密。文本语言正是在师生的“回望”中,在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课堂上学生写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很好地吸收了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境,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语言整合运用,经历了语言实践。
      2.联系生活,随机练笔
      在增强习作实践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随机结合文章中所表现的重点技巧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即时的片段练习,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以培养学生“百炼成钢绕指柔”的能力。
      通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而又极富魅力的一种表达方式。让我们来看看福建特级教师林莘执教《古诗两首》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说王昌龄吧,(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多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秘密啊!这可爱的亭子,人们我常常在这里玩耍,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时候,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圈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又这样平平淡淡,但愿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
      点点景致,依依别情。诗的教学,诗的意境,诗的表达——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描写:“校园的梧桐树刚抽出嫩芽,我却要离开了!”“桂树已经花开花落六次,我们在校园中度过了六年!”……我们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学生品读文本,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后,师引导:“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深深地刻入我们的心间。为了突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课文第一段就采用层层缩进的办法,引出了人物;第二段先从正面写姥姥剪纸,再从乡亲们的赞叹声这一侧面反映姥姥剪纸栩栩如生;后来又通过‘我’刁难姥姥,反衬姥姥剪纸的出神入化。写作文时,我们要学着用上这些方法。同学们,六年了,你的脑海中一定留下了许多能人可亲可爱的形象,班级小画家、朗诵能手、听写冠军、奥数天才、跑步健将……谁在你的记忆中印象特别深刻,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你身边的能人吧!不妨用上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等方法哟!”
      以上说的“随机运用”,选择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也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亲身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内容问题,也解决了“怎么写”的方法问题,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助写。
      3.反复练笔,熟能生巧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句不厌百回用。
      课本就是好书。课文就是让学生积累的最好范文。我们何必舍近求远,舍课本而去找一大堆的课外读物呢?把握好眼前的这一本课本,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方便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说话更是从模仿开始的。先是模仿得不甚好,语音不准确,用词、造句有时对,有时不对。经过许多次实践,语言越来越准确,用字造句越来越有把握,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阅读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我们可以进行“背诵课文大比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好句段或全篇进行背诵。背诵积累的最终落脚点是运用。通过模仿课文语言,就像写字的“描临入体”一样,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逐步走向规范、严密。
      教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不少学生背起第五自然段滚瓜烂熟:“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篇课文的后一课是《早》,同样是第5自然段,同样提到了花,除了写花的多和密外,还强调花色和质感:“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学学冰心奶奶描写海棠树开满花的句子,描述一下这后园的蜡梅树花开得旺吧!”学生们有了前一课海棠花的好句积累,描述起蜡梅花开得多而旺就不是难题了。课余时间,让学生去看看校园花坛里的花,和亲朋好友去赏赏家乡的桃花林、李花海等,留意一下花之色、香、形,不妨让他们也写一写眼中的花,变着法子引导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练笔时,学生的语言就不再那么苍白,一些后进生也能将背过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花,不是只开在了作家笔下,而是形象生动地开在了自己的心中。这对学生今后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一些新词、好句、妙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练笔反馈要及时,以激励为主
      目前,读写结合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重在让学生进行练笔实践,往往忽视作后讲评。这是对学生练笔“成果”的漠视。一些学生对拓展练笔提不起兴趣,有应付作业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这位“关键读者”不懂得赏识他们付出时间、花了精力、藏着情感的习作。要知道,教师的“及时点评”对学生练笔兴趣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及时点评是学生练笔的“回音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子,大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赏识。于永正老师说,他最记得小时候一次习作后,老师把他的作文当做范文在班级里朗读,最后说他有老舍的文风,建议向《中国少年报》投稿。虽然他趣说今年六十多岁了,仍未见此文发表,但是这件事却给了他一生的力量,给了他一生的追求。懂得真诚赏识学生练笔之作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当堂练笔,对他们的鼓励应该多于指出的问题;对于课后拓展之作,教师会和时间赛跑,在学生交来练笔后,采用“扫瞄法”,快速翻看,哪篇练笔中仿课文表达技巧特棒,哪篇练笔中大胆运用课文精彩句段……教者要心中有数,尽量在当天的一节语文课上“大方”地进行点评,扩大鼓励面,赏评一个亮丽的标题、一句精彩的话语、一段生动的描述……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我们在读学生的练笔时,发现有些同学自觉运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和句子,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时,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鼓励远远多于指出的问题,让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得到表扬,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及时做出反馈,学生会在老师的褒扬中产生不竭的向上的动力。有了“练笔成就感”,他们读写的兴趣自然就增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提高了。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心系读写,科学扎实地进行读写结合,学生就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习得”经典的习作方法,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让阅读教学获得应有的实效性。

    相关热词搜索: 领风骚 文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