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三读《瓦尔登湖》]瓦尔登湖适合哪些人读

    时间:2019-03-26 03:27: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梭罗      初读,单纯极端化的理想生活,追求和现实社会批判。
      初读《瓦尔登湖》,感觉梭罗似乎并不是一个思考者,而是一个鲁宾逊式的开拓者。1845年3月,梭罗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克特借来一柄斧子,孤身一人跑到瓦尔登湖湖畔,开始了他为期两年半的开拓史。
      梭罗携着斧头来到了他预期的造房地点,开始紧张的建筑工作。这一章很长,而直接叙述他建造房屋的段落却很少。绝大部分篇幅正如章节名《经济篇》所述是在算账。算自己的账,算别人的帐。还有不少笔墨则用来描写湖滨景色和工作之余的消遣。毕竟梭罗不是像鲁宾逊一样流落到了荒岛,所以心情自然轻松许多,“云雀、小鹅和别的鸟雀”,“空地上的松树和核桃树”,很快就成了梭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纯净、清澈的感情是梭罗在“文明、进步”的人类社会中所从未体验过的。可以说,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的两年时光是梭罗一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而这里宁静、恬淡的生活也越来越加深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反感,同时也越来越增加了他对瓦尔登湖的依恋。
      
      梭罗躲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树林里,既不工作,也不上学。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熬夜睡懒觉的习惯,这很令人羡慕。《瓦尔登湖》里描写清晨的段落很少,相反地,记叙森林中黄昏甚至半夜的篇幅却非常之多。梭罗笔下的夜晚是多姿多彩的。
      梭罗在《声音》一章中,用半章篇幅记录了他从晚上七点半开始坐在湖滨听到的各种声响,大部分是鸟鸣声。
      首先传来的是几声夜莺的轻吟,不过梭罗对这动听的音乐描写的并不多,相反,第二个出场的歌手尽管常常被世人忽视,却被梭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番:别的鸟雀静下来时,枭接了上去,像哀悼的妇人,叫出自古以来的“呜――噜――噜”这种悲哀的叫声,颇有班・琼生的诗风。这并不像一些诗人所唱的“啾――微”,“啾――胡”那么真实、呆板;不是开玩笑,它却是墓地里的哀歌,像一对自杀的情人在地狱的山林中,想起了生时恋爱的苦痛与喜悦,便互相安慰着一样。然而,我爱听它们的悲悼、阴惨的呼应,沿着树林旁边的颤声歌唱;使我时而想到音乐和鸣禽;仿佛甘心地唱尽音乐的呜咽含泪,哀伤叹息。它们是一个堕落灵魂的化身,阴郁的精神,忧愁的预兆,它们曾经有人类的形态,夜夜在大地上走动,干着黑暗的勾当,而现在在罪恶的场景中,它们悲歌着祈求赎罪。它们使我新鲜地感觉到我们的共同之处。大自然真是变化莫测,而又能量很大。
      很明显,枭(也就是猫头鹰)在梭罗笔下有着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也是梭罗诸多用以讽刺“人类社会”的喻体中典型的一个。它是一个忏悔者。由于在“人类社会”中,对财富的极度迷信、对奢侈的外在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忽视,最终使它在工业废气和污水的熏陶下,丧失了灵魂,化为了一只夜夜忏悔哀啼的夜枭。
      我想象不到,当梭罗写这段话时,是含着对奔碌在尘世的人们的怜悯,还是对自己脱离于社会的恬淡生活的自得。梭罗几乎完全沉醉在他的小天地里,他拒绝火车,拒绝电报,拒绝向政府纳税并拒绝所有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他越是和俗世保持距离便越感到世人们的浅薄、庸俗和无知。于是就更加坚定地转身,挥动手中的利斧,开拓一片新天地。
      再读,欠成熟的思考。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度过的两年非常愉快,可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文明世界。尽管人们对这个问题总是三缄其口,但它却十分重要且不可回避。终于,有人给出了一个答案:
      因为梭罗所梦想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实现。
      乍一听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仔细一想,却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所过的生活大概可以用陶渊明的一句诗来概括: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然而与陶渊明不同的是,梭罗还希望所有人都过这种生活,至少是与之相似的清心寡欲的生活,这就不但不可能,而且几近于可笑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那群资本家,也就是被梭罗嘲讽得最厉害的一帮人,肯定不会同意梭罗的观点。他们只会对此报之以低俗露骨的辱骂和蔑笑。即便是躲在贫民窟里食不果腹的穷人们,也无法对梭罗的主张表示理解(所有人都跑到森林里去种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当《瓦尔登湖》发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被一些学者奉之为经典,但街尾刊头上的侮辱之语丝毫不低于赞颂之声。
      在《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的是几近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梭罗当然不蠢,也不是一个狂热的复古主义者。他非常明白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是多么地巨大,凭他那把借来的斧头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然而梭罗还是坚定地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其原因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是他对现实之中四处飘溢的铜臭味和躁动的极度反感,而瓦尔登湖畔,丝毫没有被他所厌恶的这一切所污染,恰恰相反,这里只有梭罗最喜欢的缓慢、简单、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节奏,这一切都实在太完美了,于是梭罗在这里定居下来,同时将他对社会的反对情绪推向极致。
      黑格尔说,对错美丑总是相对的。
      资本主义社会,说实话,我对它也没什么好感,可是,我很清楚,资本主义社会要远远优于原始社会,梭罗反对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毕竟是当时最优越的社会制度,这一点连马克思都要承认;梭罗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是导致道德沦丧的原因,但是这一点梭罗在自己的日记中就做出了否定,承认自己当时太过偏激;梭罗提倡清心寡欲,尽量减少物质需求,但是麦凯恩告诉我们抑制消费会导致经济萧条。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否定《瓦尔登湖》的价值,只是想说明,这部书太过于理想化,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却并没有指明道路,至于具体怎样走,那就得实践者自己来摸索了。所以,梭罗不必担心有后人会因为赞同他的思想而像他一样,跑到林子里躲起来。同样的原因,梭罗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导师,所以他只需尽其所能地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可以尽力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而缩小对自己不利的因素,至于两者谁的影响大些,谁的小些,应当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在他考虑的范围里了。
      总之,《瓦尔登湖》与中国古典思想著作不同,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索引,而非一张详细的地图。从其理论性上来说,它相当的完美、成熟,但是从其实践性上来讲,却是很不成熟的。
      三读,三读梭罗。
      梭罗,1817年生于美国康科德村,父亲是一个小业主,可怜的老梭罗一准想不通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个“自然主义者”。梭罗二十岁时毕业于哈佛大学,然后离开了高楼林立的波士顿,走进了大自然中。
      对于梭罗,人们强加给他各种各样的头衔,而在这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称号中最适宜他的,大概就是那个旁人最不解其意的称呼――孤独者。
      是的,梭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孤独者。
      梭罗的文风高迈玄虚,字里行间不沾一丝烟火气,与当时所盛行的热热闹闹,文采矫饰极盛的文学潮流大相径庭,其思想更是与时局格格不入。在他看来,与庸庸碌碌,唯利是图的小市民阶级打交道实在是十分无聊的把戏。即便是同他所非常敬佩和爱戴的良师益友爱默生在一起,亦不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杯清茶,片刻闲话而已。尽管两人的心已经走得非常近了。
      梭罗最喜欢与之交谈的是自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切,树木、虫鸟、湖泊……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
      一八三九年他和哥哥约翰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了《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而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则记录了他于一八四五年至一八四七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我买了两本《瓦尔登湖》,其中一本的译者序中写道,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很难想象,如此平静的生活和恬淡言语的背后,会蕴藏着像海啸般激烈澎湃的思想。
      七月四日,恰是美国独立日,美国国庆,这一天梭罗躲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滨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孤独地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他孤身一人在瓦尔登湖湖畔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的时间。他极为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汇成《瓦尔登湖》这部书。
      这部书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则是他对中国古典哲学和印度古典佛学的思想和语言的引用。
      梭罗从小就对东方文化怀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极精深的研究。其激烈的思想和冷峻的文笔简直就是印度佛经的翻版。然而,比佛经要更进一步的是其中细腻、严谨、面面俱到,且具有浓浓中国味儿的儒家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书中多次引用了孔子、孟子的语言和事迹,以佐证他的看法。在《瓦尔登湖》里,我才发现,儒学居然是这样地深刻,深感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不过乎皮毛。
      梭罗就是依靠着这魔鬼般丰富和灵活的大脑,驾驭着闪电一样锋利激烈的笔锋,刺破敷着厚厚金粉的假面具,释放出光明来。
      一八六零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梭罗自知已不久人世。于是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挑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梭罗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其年未满四十岁。■
      
      锐语
      
      《瓦尔登湖》既是一本关于自然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这样的书读起来是使人舒适的,轻松愉快的,处处可以发现惊喜。然而要真正读出它的内涵和本质,却并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
      马腾的解读不能不说是非常不错的,他的认真和悟性让我钦佩,读这样的书,也就是在读书背后的人,马腾在三遍的阅读中,从社会批判到人类生活理想的方向,再到对诗一般的梭罗本人的关注,层层递进,愈掘愈深,把一幅迷人的精神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对于这本书,又增添了一份感动。(临杰)

    相关热词搜索: 瓦尔登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