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文言虚词意义推测技巧】 18个文言虚词

    时间:2019-03-21 03:32: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方法解析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在考试中的得分率一直很低。下面教给同学们一些揣摩文言虚词意义的方法与对策:
      1 巧看搭配推词义
      请看下面句子中的“以”字:
      (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例(1)中的“以”连接的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故可以推断这里的“以”是连词,在这里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第(2)例中的“以”连接的是名词“客”,联系上下文来看,可以确定这里的“以”由介词转化为带有一定动词色彩的“率领”等意义;例(3)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名词性短语)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等,这是介词的重要特征。因此,可以推知这两个“以”都是介词。
      2 界定词性推词义
      由于一些文言虚词的特定词义与其所属词性有一定关联,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很快搞清某些词语的意义。如有些文言虚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说大将军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军覆没,因此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实一虚,如果我们能细心揣摩出这些虚词在这里的词性,那么,得到真实意义也就不难了。
      3 妙借代入推词义
      同学们都知道,在数学中有种方法叫“代入法”,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奇妙的效果不言而喻,在解答文言文虚词意义时,如果用这种方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一则选择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 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 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C项中的后一句“宋何罪之有”,其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助词;如果将这里的“之”义代人前一句,显然讲不通,故可以推断这两个“之”词义不相同。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人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B项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代人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答案:B
      4 利用语境推词义
      同学们都知道,特定的语境可以决定一个词语的特定意义与用法,这种用法也许打破常规,也许是同学们不曾见过的,但这种意义可能只切合此境。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可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请看: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8)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
      (9)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只有利用全句的语境来进行推测,才可解决问题。如例(7)中“于”字的解释,只有在翻译全句的基础上,加以推测才会知道“于”的意义即“在”,介词。例(8)的语境是“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表判断,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例(9),出自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
      5 寻找特征推词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或固定句式,它们之所以能固定下来,正是得到了虚词的帮助。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些固定的文言句式,这里的虚词即其主要特征,可以帮助你快速解答词义。如: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被动句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其……之谓也相当于“这大概……吧”
      总之,以上只是推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词义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而要想在文言文阅读这一领域里“纵横驰骋”,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与文词功底,但只要多看、多读、多思考,你就一定能掌握它们。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答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路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1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师说》以贻之
      B 夫君子之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淫慢则不能励精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2 请将画线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A项两个“以”的用法及意义可以用“利用语境推词义”的方法推知,这两者都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B项的两个“之”的意义可以采取“巧看搭配推词义”方法,推知它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两个“则”运用“界定词性推词义”法,发现它们都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D项第一个“以”,可以用“寻找特征推词义”法,因为“无以”在文言文中为固定句式,常常翻译成“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后一个“以”根据语境,可以很容易弄清,它表示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因此,这两个“以”的用法不同)
      2 (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相关热词搜索: 虚词 文言 推测 意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