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手机丢失事件,鲁世京(文)|查找手机能打开吗

    时间:2019-02-16 03:36: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案例呈现: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让我想到前不久经历的一件事。
      那天语文课上,我想看一下时间,拉开抽屉,手机却不见了。这手机是我起床后进教室随手放在抽屉里的,中间只隔了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就没有了。我有些意外,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我没有声张,接下来又上了两节课。一直到下午放学,我才又想起手机来,但此时学生已离校。第二天我在班上向学生讲起了我手机丢失的事。下课后,有学生向我报告说,看见小s傍晚放学时玩过手机。我把小S叫到办公室一问,小S哭了,他承认是自己趁课堂上黑板默写古诗时看见讲桌抽屉的手机随手拿走的,并在校长室写下偷拿手机的过程。但当我让他把手机还给我时,他说手机被他扔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一下小S其人和他的生长环境。小s特别聪明,但性格孤僻内向,他的父亲在家种着十几亩地和果园,对他疏于管教,他的母亲也对他百般娇惯,特别是外出打工后,偶尔回家对小s更是宠爱有加,因此小s身上有许多缺点,特别是爱拿别人的东西,而且会撒谎。尽管老师多次管教仍没大的效果。我接手三年级半年多来,对他更是费尽了心血,学习上鼓励,生活上关心,为了让他改正这些缺点真是绞尽了脑汁。正当我为自己的付出,也为小s的进步感到高兴时,竟又发生了这样的事。听小S说手机已找不到了,看他那吓得可怜的样子,我也不再说什么了。只是让他写下保证书,以后不要再犯。晚上回到家,他的父亲从本村学生中知道了这件事后,狠狠地打了小S一顿。
      在我以为这场风波就要平息,并暗暗提醒自己在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管教,一定让其改掉这个毛病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事发的第三天,小s的母亲领着他来到学校大哭大闹,矢口否认儿子偷手机的事。小s有了母亲撑腰,口气也全变了。一口咬定没拿手机,而且表现出很受委屈的样子。小S母亲说儿子之所以承认拿了手机是因为受了老师的体罚。更有甚者,她把小S父亲打孩子留下的印痕都赖到我身上。听了这一切,我简直气懵了。但小s之母却以此为证,开始了不依不饶的折腾,三天两头到学校甚至到校长家中哭闹,想起来就往学校打电话,而且把儿子留在家中,说儿子精神受了伤害,不能上学,并以此要挟要上告,又是拍片,又是到外地医院做精神伤害鉴定……
      在小S母亲将他留在家中不上学时,我出于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把小s叫回了教室,而且一如既往,一视同仁地教育他。但他母亲却仍在社会上散布谣言,恶意中伤我,诽谤我。我不知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到底应怎样做……
      
      作者反思: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心中仍在隐隐作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自从踏上教育岗位那一天起,我就立志做一名优秀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二十多年中,我送走了一批批学生。我把爱无私地给予了学生: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学生病了为学生请医送药,给学生买饭打水,为困难学生垫付学杂费、书本费……学生们也把爱毫无保留地回报给我,他们给我写信、打电话、送节日礼物。最让我难忘的是,2003年6月15日我因病住院,班上四十多位学生抽空到医院看望我,给我送鲜花、买营养品;去年八月在教室里给我庆祝生日……这一切让我感到当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与光荣,也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与满足。
      然而小s发展到这个地步,却让我不得不对我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也许小s正是利用了我对他的一味的“爱”,反而将之视为我的软弱,这让我深深地明白,教育确实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个别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有时对他们的过分的爱换来的可能是深深的伤害。
      其次,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再好的教育也不能成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后天品德习惯的形成,固然与学校教育分不开,但在孩子上学之前,早已在家庭中由其父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品行优良的父母是这样,对于有不良品行的父母和不良环境的家庭更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从改变其家庭环境入手,不能从改变其父母教子观念入手,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想改变从小就受不良品行影响的孩子,那只会是烧火棍一头热,甚至,老师一天的教育效果,会被家长一句话粉碎得无影无踪,学校一年构筑的道德大厦,一个假期就会土崩瓦解。
      因此,加强家校的沟通,是孩子教育成功的关键,提高家长道德文化品质也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小S事件中,我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没能多与家长联系,没能及时把小s在校情况向家长汇报,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以致自己所期望的效果非但没有达到,反而与家长走到了对立面,这是我痛定思痛最重要的一点。
      透过这件案例,我还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无奈。一直以来,人们将教师比作蜡烛、比作春蚕,付出智慧、心血和汗水,我们都无怨无悔,但又有谁看到,我们默默地流过多少泪呢?少数家长对我们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人格的侮辱、诋毁,让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不敢想象,将来班里再丢了东西,我该怎样处理,也不敢想象,小s的将来会是怎样。
      
      名家点评:
      爱≠智慧
      王晓春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是文章的开头语,点出了文章的主旨。然而愚以为,这话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谁都知道,家庭教育出现在先,学校教育出现在后,你怎么能希望先出现的东西与后出现的东西“一致”呢?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能提前保证第一任教师与后面的教师“一致”吗?反过来也不行。学校有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也不能盲目跟着家庭教育跑。于是这种“一致”就往往被教师理解成“家长应与教师保持一致,教师怎么说,家长就应该怎么做”。然而这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家长又不是教师的下级,哪里会那样听话?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所谓“一致性”,就常常会沦为教师的美丽幻想。其实,如果我们脚踏实地,如果我们实事求是,那我们只能说,学校影响与家庭影响(其实还有社会影响)的不一致,反而是常态,教育正是在这种不一致中寻求某种“大体一致”(尽可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艺术。
      我指导家庭教育多年,深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有什么风,校园里就有什么浪”,教师绝不可以幻想家长们送来的都是符合学校要求的孩子,教师更不应幻想家长 们一个个都“配合老师工作”。家长各有各的素质和水平,各有各的为人处世方式,他们往往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事情,干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或者干自以为对孩子有利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像这位小S的母亲,我猜她其实明白自己的孩子确实拿了老师的手机,但她心中压倒一切的事情是眼前的面子。孩子是小偷,自己的脸往哪里放?以后如何面对亲戚朋友街坊四邻?再说孩子定个小偷的罪名,以后怎么做人?基于这种考虑,她矢口否认、到学校吵闹,就都有法解释了。这叫做“以攻为守”。事实上她是觉得承认下来成本太高,而死咬牙不承认对自己和孩子好处大一些。我不是说她这样做正确,不是为她辩护,我是说作为教师,你必须估计到可能会遇到此种家长,必须了解家长的心态,加以预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作者通篇都是在抒自己之情,而在研究对方心态方面做得太不够了。
      我们有大批的老师都是幻想家。他们幻想家长都能事事替教师着想,落实老师的安排,幻想每位家长都通情达理,一旦发现不是这样,他们就大为失望,满腹牢骚,怨气连天。本文的基调差不多就是这样。这种心态妨碍冷静的思考,所以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反思是很不够的,没有很好地总结出经验教训。
      教师丢了手机,第二天便在班上向学生公开讲了这件事,这第一步棋就走错了,属于重大失误。这种事涉及学生和家长的自尊,绝不可以轻易公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不懂事,这样说了,学生和家长就会瞎议论,不但人心惶惶,而且可能给犯错误的孩子和家长造成极大压力,更不利于“破案”。教师这样做,实在是太轻率了。教师如果装作若无其事,暗中打听,一样可以发现线索,负面影响会小得多。小S承认错误之后,声称手机被他扔了,教师没有及时追问和寻找,这步棋又错了,也是重大失误。扔总有个地方,及时找或许能找到。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他根本没扔,那样不追问就更上当了。时机没抓住,失去了物证。既然事情已经公开,那就必须通知家长,教师没有做这件事,竟然让孩子父亲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此事,这步棋错得更厉害了。其实教师如果及时通知家长,做点安慰的工作,孩子父亲可能就不会打他,矛盾也可能不致激化。这个失误也很严重。下面就是孩子母亲来闹。这时教师就只会发懵和委屈,毫无抵抗之力,这又是一个失误。其实教师完全有办法对付的。小s“翻供”不怕,不是还有其他证人吗?如果好几个孩子都证明小s在何时何地摆弄过手机,而这个手机的特征又恰恰符合教师手机的特征,小s的母亲还有什么可说的?上述这些失误,显然不是单单用教师“好心眼”就能解释的。
      总而言之,这场风波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发生以后也是可以平息的,可惜教师一次次犯错误,把事情搞砸了。当然,家长是有责任的,但是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家长全都通情达理上,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会应对各种情况。从文章看,这位老师很强调自己对学生的爱心,但我觉得教师缺少的并不是爱心,而是智慧。爱心是不能代替智慧的。现在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的,正是教育智慧,或者说专业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丢失 事件 手机 鲁世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