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治学先治史 江南.治学.国史

    时间:2019-01-04 03:34: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沈谙:80后,生于北方,求学江南。爱看一切关于幻想的东西。资深书迷、影迷、动漫迷。      江南雨,江南文      提起笔正是六月时节。江南烟雨缠绵,不用推开窗子,就能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天明时分我醒来,朦胧的微光从窗帘间透出。我忽然想起那年台风过境,原本就在湿地附近的学校,溪水猛涨,凡是低于地面的建筑全部都被水淹没了,听说路边还有龙虾逍遥过境。可等到天晴的时候,又是碧空万里,水洗过的蓝天,澄澈明亮,给人无限希望。
      人们常说,生在苏州,住在杭州。生活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的确可以让人生出更多遐思。或许正因为如此,江南一代自古文风盛行。江南的曲子妩媚柔美,江南的故事婉转迤逦,江南的文章清丽明澈,江南的才子治学淡泊。
      近些年来,国学大热。对现在国学影响颇深的乾嘉学派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吴派,就根植于江南。细数那些备受人们推崇的近代国学大师,有不少就是出生于江南。余杭的章太炎,海宁的王国维,绍兴的朱自清,无锡的钱穆……
      漫步在西湖之畔,你会发现每一处都有文人留下的墨宝、典故。即便未生在江南,也总要走一走这山水,听一听这风雨。
      今天,就让我们捧一杯清幽的龙井,坐在西湖柳浪之间,伴着鸟语花香,说一说国学的故事。
      
      国学梦,国学魂
      
      国学为什么忽然热起来?
      打开电视,有《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邀请教授大师们来讲学。走进书店,各种版本的国学著作堆满书架。听说有不少城市还开设了周末私塾,给孩子们讲授启蒙典籍。似乎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沉浸在一场名为“国学”的盛宴当中。
      但是面对满桌琳琅的菜肴,你可知道自己到底吃下了什么吗?
      读一读孔孟留下来的古书,就算是略通儒学;背一背唐诗宋词,就摸到了古代文学的精髓;听一听名师学者的演讲,就可以高谈国史……凡此种种,又会让人对国学产生疑问。
      到底什么是国学?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热衷于谈论它、追寻它?想要讨论这个问题,不如先来看看中国学术传承中的一些点滴。
      五千年浩浩荡荡的中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财富。与之相比,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想要穷尽所有的书籍知识,显然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要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即使已经离开学校,仍然要怀揣一颗求知的心。其实,这种生活治学的态度,并非进入现代才有。中国古代文人,讲究耕读传家。一面勤勉于农事,满足生计,一面读书写文,研究先贤学问,如此坚持一生。当然,对于农耕时代的许多文人来说,钻研一生,也未必能够窥得学问的真谛。在他们看来,学问其实不过是用来敲开仕途之门的一块砖头罢了。
      治学,都是要下苦工夫的。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纷繁复杂的学科分类,很容易产生茫然之感。这么多的知识,这么多的书籍,何时才能寻到尽头?治学是一件辛苦事,需要淡泊的心和坚定的意志。即使独上西楼,目光也始终凝望在天际,那里,是梦里梦外一直追寻的方向。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钻研、游学、寻道……学问学问,在渴求真知的人看来,也仿佛是那水畔伊人,苦苦追寻,辗转反侧,即使不得,亦不言悔。
      而真正触摸到了治学精髓的人,就进入了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化境。无需多言,一切自在心间。
      而此时热热闹闹的国学盛世中,有几个人是静下心来钻研读书的呢?
      我们想要追寻的并非国学中一点一滴的知识,而是想要在了解国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在古人治学中,最重要的谦虚平和的心态,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接触国学,不妨也更自然一些。用力太深,反而不美。细心观察,其实我们能够从生活中,找寻到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某个周末去灵隐寺,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幸而小区门口是始发站,一般都会有座位。我至今仍贪恋钱塘江景,但大部分的乘车时间都是空闲的。于是我取出《科幻世界》来看,偶尔和一旁的好友闲谈几句。过了一会儿,好友指着杂志页眉的一角问:“你不是看科幻小说吗?”
      我正在看的是何夕的小说《人生不相见》,低头一瞧,果然页眉的一角端端正正印着小说名。尽管科幻小说的名字并非都带着“未来”“科学”“星际”这类的字眼,但像何夕这样直接引用诗句的也不太多,难怪让人疑惑。
      这个名字出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在小说中也引用了一部分诗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除去牛郎织女星,参商的故事大概是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关于星辰的典故之一了。它们是两颗永远不会相遇在同一片夜空下的星辰,亿万年过去,永远无法出现在对方的生命中。何其悲戚,何其无奈!何夕的这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就像参商两星一样,永远天涯相隔,正是应了这一句诗。
      你看,在科幻小说中,我们也能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何夕只用一个题目,就将古典的星相学、神话传说和现代感十足的科幻小说,完美地勾连在了一起。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品味国学的心境。
      
      书中人,书中事
      
      本来这一期是想推荐一本梁漱溟的散文集给大家。其实国学大家大多各有所长,有不少传世之作。钱穆的《国史大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的文章,梁漱溟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找来一读。
      也不一定要全部通读。例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我最推崇他在“前言”中写下的一段话:“凡读本书者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言辞简短,却能看出一代国学大师内心深处的希冀。想必也是多年浸润史学,方才有这样的体悟吧。
      读史明鉴,读史不仅仅能够提高修养,对于我们的日常写作也大有裨益。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灵感和材料的来源。读读报纸,看看新闻,都会有帮助。但更需要的是,阅读积累。诸如流行了许久的《明朝那些事儿》,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小说作品,都是很好的历史读物。
      这里我再推荐一本小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这本因为作者早逝而止于东汉的小书,原本就是为高中生所编的教材,因此读起来十分有趣。
      只要是作者用心写出来的书,都值得一读。你想不想知道,那些流行的穿越小说中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又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来读历史吧,一起来体会五千年国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读国史之外,不妨也看看其他国家的历史。此处我推荐一本近期读到的外国史好书――《死亡帝国》。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我隐约觉得自己在推荐什么恐怖小说。其实,这是我从一架子埃及史中淘出来的“趣味读本”。书中不仅对古埃及的盛衰进行了系统的记述,还有很多生活化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几千年前尼罗河畔的人们所过的生活。
      无论哪个时代,好书都会带给我们好的享受。

    相关热词搜索: 国史 治学 江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