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多维度探析

    时间:2019-06-02 03:26: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政治样态。本文从世界现代化、中国历史与国情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多维视角探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轨迹。认为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政治发展过程中,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政治发展模式的特色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政治生活变化的基本状况。本文通过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特色分析,从整体上展示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架构和总体样态。
      关键词:中国政治;模式;多维;特色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080-04
      以多维视角探析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形成的历史轨迹、模式特色,从而在宏观上展示出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架和总体样态。当前,研究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界定
      政治发展是当代政治学研究和各国政治实践都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关于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问题,也是当代国内外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问题。西方政治学者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把政治发展主体定位于民族国家,着眼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发展,采用比较分析、过程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但是,他们以美国民主政治模式为价值取向,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完全西方化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规律。也是国际社会所不能认同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发展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性分析框架。狭义上的分析框架主要从现代化的视角探讨政治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认为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系统的变迁,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而广义上的分析框架则把政治发展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或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或认为政治发展“是适应经济与社会变革要求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构建、调整与变迁”。国内学者提出的关于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分析框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政治现实,既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又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考察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政治发展应是指人类从政治国家产生起,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由低级向高级,由旧形态向新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文明运动过程。
      政治发展模式是“二战”后兴起的政治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根据政治发展理论对政治发展模式的整体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反映的是政治领域变迁的总体样态,它是指由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动力、政治路径及政治文化等多重要素共同建构的,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基本样态。不同国家政治生活运行所体现的样态,如果具有鲜明的相似性,就属于一种政治发展模式,否则,就属于不同的模式。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每个民族国家的实现形式,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因而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实践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地要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质变而走上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新的时代特点,又客观地决定了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也是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既定历史前提和逻辑框架。在历时近百年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发展始终围绕着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就是在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人民在探索政治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数次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第一次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向西方学习时期,试图效仿西方的政治模式实现自己的富国强兵之梦,但西方的政治模式并未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终归失败;第二次是“以俄为师”,在盲目照搬俄式革命道路行不通之后,另辟蹊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因效仿和照搬“苏联模式”,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终未成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政治领域的变迁过程中,通过比较、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特殊经验和教训,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有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传统中国和他国政治模式都不同,它经过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是符合中国历史与国情,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新型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政治样态。
      二、以多维视角探析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形成轨迹
      无论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进行纵向探析,还是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维度进行考察,或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实践的视角进行横向比较,我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1.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纵观中国政治发展模式
      现代化通常被概括为“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世界性发展过程,又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这种世界性和民族性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由传统政治走向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大势所趋,而且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也必须从世界性和民族性两个实际出发,来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先以现代化的世界性视角纵观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全球性或世界性是对现代世界的新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新发展观。它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现代社会变迁在长时间过程中所呈现的总趋势和一般特征。世界性使任何民族和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或适应它、或依附它、或利用它,都逃不了它的制约和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只有从世界性这一宏观视角进行全景透视,才能把握现代化在各个民族和国家中的体现。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必然带有一些世界性特征。纵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我国属于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罗荣渠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 化过程的。”“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要比西方国家晚了几百年,这种后发性,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受到西方先发展现代化文明的影响,从而使得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共同构成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现代化的这种外源性即是现代化的世界性在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中的具体体现。
      再从现代化的民族性视角纵观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进行的,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现代化的世界性特征,只有通过各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予以实现,现代化的共性最终要通过各个国家现代化的个性表现出来。“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生态环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和国家制度,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独特的社会发展面貌,给各民族的现代化打上深刻的民族性烙印。”现代化的民族性的存在,使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的选择有了多种可能。当然,这些选择必然要受其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从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维度探究中国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由特殊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国情决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为此。中国社会的一些阶级阶层首先选择了“以西为师”。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官僚阶级以封建自救为目的,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提出“中体西用”的政治总纲领。洋务运动试图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不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和控制的前提下,在封建制度的朽木上嫁接资本主义的新芽,其结果必然失败。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效仿日本,通过变法维新,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这样一条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改良道路同样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通过革命的途径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模式,创建中华民国。辛亥革命虽然开启了中国走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的序幕,但终因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建国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以西为师”,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破产。
      总之,中国社会各阶级企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目标,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告诉我们,在促进中国传统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发展既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也不能固守本国的传统政体,而必须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将西方现代政治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长处相结合,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
      3.从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实践的视角横向考察中国政治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在列宁时期,苏维埃政权首先面临的是走军事共产主义道路还是走新经济政策道路的艰难抉择。在经过充分的比较之后,列宁最终选择了新经济政策道路。列宁去世后,联共(布)党内对是否沿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继续探索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当时比较成型的方案有三个,即托洛茨基方案、布哈林方案和斯大林方案。在党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斯大林成了胜利者,斯大林的建设方案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益凝固僵化,这不仅堵死了苏联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之路,也阻断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化探索。20世纪50-80年代,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传统模式,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苏联有赫鲁晓夫、柯西金的改革;东欧有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也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的建设道路。在改革过程中,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和“中国模式”。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对世界已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进行反复比较选择的逻辑结果,也是对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各种优秀政治文明模式进行认真比较,大胆吸收和借鉴的历史选择结果。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里,“中国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窠臼,它也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局限和不足,需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模式”的政治样态,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新样态。
      三、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特色
      政治发展模式的特色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政治生活变化的基本状况。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从整体上构筑起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架构。
      1.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自主性
      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变革,都承载着不同的价值选择。通过多维视角考察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从中发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前途命运选择的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宪法确立的宪政结构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规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自主性,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走向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之路。
      2.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制度载体稳定性
      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模式的本质体现。建国以来,中国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架构。这套政制架构具体表现为:一是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二是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保护权利和集中力量的双重功能。这种政治制度模式比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普选制、议会制和多党制为主要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具有诸多比较优势。它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3.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中轴联动性
      任何政治发展模式都有其现实展开的中轴原理,它是规定政治模式性质、主导政治模式走向、彰显政治模式特色的轴心。如美国政治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长期形成的中轴原理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可解构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一党领导三权互动机制”模式。这个中轴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党的政治领导构成了这个中轴的核心,是政治发展的领导力量;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政治发展的人民民主性,是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性质; 依法治国是政治发展的基本方略,规范着政治发展的形式。三者形成轴心联动机制,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如图1所示:
      图1党的领导权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的互动机制(自制)
      4.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渐进性
      政治改革一般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正如亨廷顿所说:“前者是一种全面的、斩草除根的,或日闪电战的战略:后者则是一种渐进的、‘枝节’的、或费边式的战略。”从实践来看,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建构主要得益于渐进式的政治改革。早在1987年,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注解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渐进性逻辑。
      5.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顺应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脉搏紧密相联系的与时俱进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世界性色彩;同时,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依据中国历史和国情,紧紧围绕中国本土化的政治历史演进,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政治文化精神,因此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当前特别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中国政治发展模式还有许多局限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借鉴世界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并通过持续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加以完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文明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严强,张风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许纪霖,陈达凯冲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卫忠海,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胡绳冲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9]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俞可平,黄平等冲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N],北京日报,2008-6-2.
      [13]秦宣,“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9-28(3).
      [1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H02.
      [15][美]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上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热词搜索: 多维 探析 中国 政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