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5 03:2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世界上的每种文明都包含了诗歌创作,诗歌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突显着它不可抵挡的魅力。意象是经常被用到的诗歌创作手段之一,因为它是表现诗歌意义的桥梁,诗歌因为意象而璀璨。20世纪初,一股新的诗歌运动在欧美蓬勃兴起,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意象主义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这种语言艺术中意象是它的精髓,是体现诗歌艺术美的最基本要素。意象主义是对后浪漫主义的空洞无物和滥情化倾向的积极回应。(戴维·洛奇,1993:2)意象主义诗歌创作很大部分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因为两者的创作原理惊人相似。但是,两者的意象创作手法却迥然不同。本文运用比较手法讨论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特点,最终肯定意象在东西方诗歌创作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埃兹拉·庞德仰慕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栩栩如生的意象,因此,他希望运用上述诗歌创作手段来改革传统的英诗创作风格。然而,由于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及各自语言特性的差异,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还是大相径庭。况且,在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意象派诗人们也在创新:他们强调意象中色彩的作用、声音的作用和动态画面。这些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以下从意象理论、东西方文化差异、意象构成要素的差异以及意象创新来比较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异同。
      一、意象理论
      关于“意象”一词,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它是一个外来词,根源于英语。事实上,“意象”在汉语言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比欧美更长的历史渊源。虽然学者们就什么是意象各抒己见,但是在“意象传承诗人情感和所有的诗歌都包含意象”这两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即意象是联系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的纽带。意象理论在欧美诗歌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最有代表性的是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理论。他认为“意象是理智与情感瞬间的复合体……充满着能量”。(王玉,2001)庞德把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两种。主观意象产生于人的头脑中,而客观意象来自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中国古典文化批评中的“兴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意象主义从根源上深受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影响。但是,它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为了回应后浪漫主义,意象主义应运而生。它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空发议论及感叹。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东西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迥异,人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意象在东西文化背景下也不一样。自然意象决定于各自的文化特性。
      (一)自然环境对自然意象选择的影响
      首先,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存在的动植物也不同,这必定影响意象的选择。况且,在意象的选择过程中,有固定意象和自由意象之分。固定意象有相对稳定的含义。当读者读到固定意象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同的境界并产生相同的情感。例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是一个固定意象,象征纯洁、高尚。其他固定意象有“松树”“柏树”,它们象征不屈不挠的高贵精神。如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而直。”而在英语诗歌中固定的意象有“大海”“暴风雨”“动物”以及“水仙花”等。至于自由意象,它的含义取决于诗歌的意境以及读者的个人素养,如文化背景、性格、经历等。
      (二)文化观和宗教观对自然意象欣赏的影响
      由于文化差异,同一意象在东西方诗歌中经常体现不同的意义。英美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英语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在诞生之初就有率直、狂野和激情的特点。例如暴风雨、蛇以及苹果这些意象都有上述特点。然则,中国古人通常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必定隐射佛教和道教教义。例如,荷花,象征佛教的雍容华贵。又如,铃铛,通常也与两大教义有关。当阅读铃铛意象时,中国人不禁联想到遥远的深山和山中的寺庙。而欧美人想及的是庄严的教堂或者是肃穆的唱诗场景。
      三、意象构成要素的差异
      由于中英语言特点的差异,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中意象的构成要素也截然不同。比起英文诗歌中意象的构成要素,汉语诗歌中意象的构成要素更加复杂。诗人无须考虑语法规则,因为汉语大多是象形文字而且易于排比。汉语中词的逻辑性很复杂,而且词义经常有高概括性。所以,词与词之间的含义是含蓄的。但是,英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却非常明了。英语是一种屈折语言,它的逻辑关系是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强调语法在英语中的重要性,从而句子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人们不得不用大量的连词或代词来让这种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因此,即使在最简单的诗歌《在地铁站内》和《红色手推车》中,也仍然有许多无实义的词,如“the”“of”“in”“a”“with”等。因为这些差异,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士竭尽全力简化中国古典诗歌,希望将诗歌意象的艺术美达到最佳效果。然而,诗歌原创的艺术魅力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了。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所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意象派诗人不可能像中国诗人那样随心所欲地使用意象手段。
      四、意象的创新
      因为上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意象派诗人不可能像中国诗人那样使用一模一样的意象表达方式。然而,他们还是在诗歌创作中全力以赴尝试着创造新的意象手段,最终他们胜利了。他们不但成功创造了西方的意象派诗歌,而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融合了东方的意象文化,所以给诗歌中的意象平添了新的气息。
      (一)英诗中的色彩效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有诗歌有浓郁的色彩效果。这是因为中国诗人更喜欢蓝色、白色、绿色以及其他淡雅的颜色。例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整幅景色的色调是这样的:白色的月光,绿色的山泉。平淡而不失优雅。但是,意象派诗人却非常注重色彩的作用。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他著作的《红色手推车》闻名遐迩。
      So much depends如此多的事
      upon
      
      
       依赖于
      A red wheel
      一辆红色独轮
      barrow
      
       手推车
      glazed with rain
      它闪烁在雨
      water
      
       水中
      Beside the white
      旁边走着几只白色的
      Chickens.
      小鸡(王阿晶,马雅萍2004)
      诗歌给我们展示了雨后农家小院栩栩如生、新鲜而又明快的景象。诗人向世人展示了生活中被遗忘的最平凡的美。因为诗歌中几对物品的对照,整幅场景给我们非常显眼的色彩效果:红色手推车,闪耀的雨水,白色的小鸡。从这幅看似客观存在的画面中,我们发现可以运用新的视野去观察周边环境,去发现生活中的琐事,去发现被人们遗忘的美。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也显示诗人不会直接告诉读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巧妙地使用具有强烈色彩效果的意象来激起读者的共鸣。   (二)英诗意象的动态效果
      我们先诵读以下两首诗歌,然后再来分析意象的动态效果。
      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Heat——Hilda Doolittle
      O wind,rend open the heat
      Cut apart the heat
      Rend it to tatters
      Fruit cannot drop
      Through this thick air
      Fruit cannot fall into heat
      That presses up and blunts the points of pears
      And rounds the grapes
      Cut the heat——
      Plough though it
      Turning it on either side
      of your path.
      (王佐良,1993:78)
      第一首诗描写了白茫茫的雪景中,一位老者坐在船上垂钓。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大地一片寂静。然而,第二首诗歌给我们展示了动态的“热”的场景。通过比较两者,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英诗中的意象更加充满能量。正如庞德所言,“意象是理智与情感瞬间的复合体……充满着能量。”这种说法增添了传统意象风格的动态效果。比起中国古典诗歌,英诗中的意象更加能量充沛。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读者在阅读意象时,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意象的内涵。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因此,比较研究两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诗歌中意象的理论、风格以及含义。然而,众所周知,完全理解意象是困难的。因为审美的过程更多依赖于读者个体心理而不仅是社会心理。本文只是尝试运用比较手法探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希冀此文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使更多学者关注意象研究。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卞之琳,杨周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阿晶,马雅萍.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视觉性特点[J].大连大学学,2004(01).
      [4]王玉.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J].山东外语教学,2001(02).
      [5]王佐良.英国诗选(注释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米海燕(1977-),女,湖南辰溪人,河池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意象 诗歌 中国古典 主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