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时间:2019-03-10 03:27: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科举】指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至唐代又设秀才、明法、明书等多至数十科,唯进士科最重要。宋后科举均用经义。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县学宫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工榜”,又称“桂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九万八千七百四十九人。古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因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县学宫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冷梅/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科举 制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