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文学作品赏析1000字【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文学作品蕴涵的美感】

    时间:2019-02-27 03:21: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些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很少沉潜下去用心体悟,因此,往往收获甚少。    古代雅士读经典,需焚香净手;私塾子弟诵儒经,须挺胸收腹,双臂置背。这是因为敬从畏来,美从敬来。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现在的教师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咀嚼文本、揣摩教法、思索学生学习效果,纯粹是考什么教什么,与考试无关的能不讲就不讲。学生呢?还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观点。加上不少学校重理轻文,学生也只能在题海里遨游,很难有“闲情逸致”在文学作品里徜徉。因此,文学教学与文学学习都大打折扣。如果师生都能多一些敬畏虔诚之心,那么文学的教与学定能大放光彩。
       带着一颗敬畏之心、虔诚之心,我们可以在语言文字中掘出深意和美感来,所以师生还需善“挖”。
       一、文字之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神奇的,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歌,就是一个意境,那花那草那天那地,怎么走也走不出文字所织就的铺天盖地的美感。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里写道:“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辞典里何止一个“雨”字?观赏文字何止是气象万千?如果认真感受中国文字的美,恐怕一生的时光都要迷醉在文字里。
       语言文字因语音、语调、语气、语序等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佳词叠句,读来令人柔肠寸断。词人的心中无定,若有所失;词人的寻觅无果,徒增无绪;词人的惊醒无望,孤独清苦皆在这一字一句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平平常常的字,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看似随意的笔下,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让在尘世喧嚣中沉浮不已的人们歆羡至极。
       朱学坤老师曾这样来写《安寨腰鼓》的言语美质:“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组句子如果按正常的写法,该是“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这只是一般的比喻句,强调的是“鼓点”、“流苏”;而一倒装:“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强调的是“骤雨”、“旋风”了;更重要的,这“骤雨一样”、“旋风一样”正是腰鼓擂起时给作者的“第一次”的原初感受,“语言的文法紧跟着经验的文法”,完全是“内指性”的表达。这“鼓点”震耳欲聋,撼人心魄;“流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整个场面壮阔豪放,激动人心;热力喷涌,火热灼人。这力的诗篇、力的欢歌、力的画面,形成了立体的强大的视觉、听觉上的震撼,让人来不及观看,来不及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地震撼。作者服从并按照自己“全方位”的初始感觉,从多方面用倒装的比喻、排比就产生了那种“全方位”的、难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畅激昂的审美感受。
       二、文本之美
       在文本层面,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内涵。文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欣赏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欣赏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的迤逦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欣赏作者着意营造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欣赏作者尽心打造的圣洁、光辉、质朴、瑰丽的心境。
       文本教学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现实主义层面,艺术含义层面,美学、哲学层面。现实主义层面是文本带来的符合现实本身的确指意义或现实意义。我们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才谈得上理解更高层次的意义。对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需要读者有相当的经验和现实感情体验。在这一层面,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才能准确领会语义,把握语脉。文本具有其艺术内涵,理解艺术内涵离不开读者丰富独特的个体感受。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生体悟都会使艺术含义不一样。这时师生间可以互相充实,互相拓展,通过审美想象、审美超越,来共同进入自由审美含义的广阔空间。
       比如,笔者在教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时,曾改写了李煜的《虞美人》和晏殊的《蝶恋花》。
       春花烂漫秋月皎洁,如此良辰美景岁岁年年相似。往事消散风中,剩几何供人凭吊?昨夜小楼中,东风无力,吹彻心寒。抬头望月,月冷清,何处是故国?雕花栏杆,玉台石阶,依稀梦中褪了颜色,散了芬芳。几多愁绪,似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又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不尽,几多亡国苦恨?
       寒烟笼秋菊,晨露沾兰草,罗幕抵轻寒,轻寒袭双燕。无情明月皎,斜斜穿朱户。昨夜西风紧,凋尽碧树,无言独上西楼,极目断天涯,欲寄彩笺,山长水阔。
       栏杆边,几丛秋菊,笼于寒烟之中,似美人愁雾罩面,我见犹怜;不远处兰草摇曳,却是一片伤心碧,沾着寒露,欲坠欲滴,似美人梨花带雨,我见犹惜。
       前两个是对整首词的改写,后一个是对《蝶恋花》第一句的改写,变单纯的欣赏到借助别人的意境写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心境。在笔者的带动下,学生们纷纷改写或仿写,一时间,教室内诗意盎然。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改写出了相当漂亮的文章。
       艺术涵义只是对审美意象的直接体验,只有经过反思,转化为自觉把握涵义,才能产生对世界、人生意义的真正领悟。在这一层面,审美意象转化为美学范畴。比如,在教《赤壁赋》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学生能够感悟苏轼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除了对文本多加揣摩之外,还结合余秋雨的文章《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的一系列诗文来感悟。再如,在教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时,让学生思考为何“文章憎命达”,结合历史及作者的身世去理解为何越是命运坎坷诗文成就越是出色,理解其中的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当然要想从美学层面去发掘,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发现美的心,要想转入哲学层面的理解又必须提升思考能力。适当的美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阅读也是必需的。
       不管是文字层面的美感还是文本层面的美感都是文学作品必然具有的,只是这种美感需要具有一定鉴赏力的教师下工夫、巧设计、深挖掘,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科,热爱学科,因为美感是一种召唤。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

    相关热词搜索: 蕴涵 文学作品 美感 挖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