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门槛低的小额贷款app【高等院校贷款根源及有效偿还研究】

    时间:2018-12-23 12:49: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急剧攀升。高校为了解决学校发展资金紧缺的状况,大多数高校开始向银行贷款,导致有的高校却形成了到期难以还本付息的局面。如何避免高等院校贷款引发财务、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高等院校贷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偿还高等院校贷款的措施,以期为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贷款 根源 措施
      
      一、引言
      
      高等院校贷款是一种解决高等院校发展资金紧缺的措施,主要是高等院校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方式筹措的资金,它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8%,至2006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500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高校贷款也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随着高校换贷高峰的到来和还贷能力的有限,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同时也存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贷款规模过大,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有的高校已经出现了贷款到期难以偿还的局面。高校贷款是扩招后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以及学生数量急增的双重压力下,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高校多方利益契合的体现。
      
      
      二、高等院校贷款现状分析
      
      (一)高等院校贷款沿革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等院校实行“统收统支,结余上交”、“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拨款是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高等院校贷款在1998年前并不受外界关注(如1998年央属的高校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然而,随着高校扩招,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份额,银行贷款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在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通过对重庆、湖北等地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全国190%以上的高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贷款,最高的达30亿元,校均贷款超过2亿元。截至2007年末,教育部直属高校负债360亿元,校均负债5亿元;部分院校的负债已超过年度预算收入的两倍,而且规划投资和现实需求远没有结束,高额的利息支出致使财务预算难以平衡,资金链十分脆弱。
      (二)高等院校贷款分析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出台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统计,2002年,央属76所高校贷款余额88亿元,仅三年时间,贷款便增至336亿元,平均年增幅76%,校均贷款4.4亿元,而同期这76所高校的总收入657亿元,贷款规模已占到总收入的51%。截止2007年3月末,全国高校贷款余额已达2679亿元,贷款收入已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各高校的第三个资金筹措主渠道,银行贷款已成为支撑高校运作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利息增加了高等院校的财务负担。按现行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校每贷1亿元资金,每年就要支付500多万元的利息,高校既要还贷款本金又要支付贷款利息,同时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日常正常运行,这样极有可能出现赤字预算。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共有2500亿元左右的银行贷款,到2008年后。将面临还款高峰期,但目前众多高校并不具备还款能力,这就面临着破产危机。高校靠常规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已难以支撑贷款利息,学校只好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缓解债务危机,如(图1)所示。
      
      
      三、高等院校贷款的根源分析
      
      (一)高校扩招,政府经费投入不足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504万人,2007年达560万人,高校录取率近50%。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需要匹配资金支撑,而国家各级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我国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2年至2005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32%、3.28%、2.79%、2.82%。目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为7%,我国从来没达到4%。高校大幅扩大招生规模,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支持。为了缓解扩招后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高校需要扩建校舍、增添设施,不少学校还征地建设新校区,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绝对数额逐年增加,但其占高校办学经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8年的65%降到2003年的48%见(表1),赶不上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高校经费缺口越来越大,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比,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增长速度缓慢,无法填补高校建设资金的缺口。为此,获得银行贷款,无疑是短期有效解决资金缺口的途径之一。于是许多高校先后走上了贷款建设的道路,并且逐渐形成了贷款建设之风。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教育体制改革 2000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部委直属高校陆续下放给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财力根本养不起这些高校,于是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高校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政府默许、鼓励,甚至强迫的结果。许多高校当初的发展都是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实现的。虽然高校用银行贷款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美丽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同时巨额贷款难以偿还的风险也产生了。目前,不少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人员经费,有些院系开不了实验课,学生没钱实习,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影响学科建设先进而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三)高校合并和本科教学评估 截至2005年76所央属高校中有33所高校经历了院校合并。合并之后的高校又开始大搞建设,向银行贷款。在扩招期间,经历了院校合并高校的平均贷款规模为4.1亿,与此相比期间未经历合并的院校的平均规模为1.6亿元,合并院校明显高于非合并院校。另外教育部始于2003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央属和地方院校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是逼着一些资质欠佳的高校打肿脸充胖子。为了给评估专家留下好印象,顺利通过评估,一些高校装修教室,改建操场,扩建道路,加快新校园建设速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形象工程,使得投入不足的学校经费面临重重困难,不得不向银行贷款。
      (四)商业银行的无限信任 商业银行把高校当作国资垫底的无风险领域,认为高校贷款约等于国家贷款、全体纳税人贷款,放心地为高校贷款。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有些商业银行给高校的授信额度高达50亿元。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出于营销的需要或迫于同业竞争的压力,对高校实行了不同于工商企业客户的特殊政策,为争取到客户,部分银行纷纷放宽高校贷 款准入条件,基本靠高校信誉进行信用贷款对贷款用途,不作实质性审查,审查流于形式,对贷款对象的还款来源不作仔细分析,认为高校不会破产,即使贷款出现问题,政府也会买单,对高校贷款丧失了应有的风险意识。
      (五)高校对贷款风险的认识不足扩招确实需要高校加大对院校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但也助长了高校“贪大求全”的浮躁风气。一些高校忽视了“特色办学”和“优势专业”,盲目将办学目标锁定在“打造一流学校”上,在建设中追求不必要的高水平,存在着“面子工程”和“过度浪费”的问题。一些校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在任期内大搞举债建设。而在举债时缺乏风险意识,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不到位。认为高校是国家的,贷款是用于学校建设,建成了是国有资产,还不了贷款政府也不可能让学校倒闭关门。正因为如此,在贷款时对贷款规模没有进行测算和控制,使学校债台高筑。
      
      四、高等院校偿还债务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加大投入 政府方面可采取的措施有:首先,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帮助高校渡过难关: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基本建设拨款力度,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及时;对批准立项项目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补助;为高校后续贷款创造方便、快捷、低筹资成本的融资环境。帮助高校把好贷款关,对所属高校的贷款风险进行监控。在短期内减轻某些高校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如将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从2.82%(2005年数据)增至4%,新增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足以还清所有高校贷款。其次,帮助学校开展土地置换。多数扩建的高校建设了新校区,其老校区一般都处在城市中比较繁华的地段,其土地价格高,通过出卖原有的分散校区,可以筹集资金。出售老校区用于商业开发,对学校办学用地的影响不大,售地所得资金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贷款压力。对于这样的高校,政府应该制定土地置换方案,并在政策上尽可能给予扶持,帮助学校出售老校区,督促高校将出售土地的资金用于偿还建设贷款。其次,推动高校提高大学园区共享程度,减少投资。在近几年的高校扩建过程中,许多大城市都形成了一些由高校新校区构成的大学园区,然而由于缺乏认真规划和有力协调,大学园区中的各高校自成一体。互不往来,资源的共享程度极低。政府应该认真策划和积极鼓励大学园区中的高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是体育场馆等投资大、利用率低的设施,通过共享可以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从而减轻高校的投资压力。最后,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在政府为高校偿债之前,有必要做全面审计。一是高校这些年的财政拨款、学杂费等都花在哪里了。二是扩张校区、买地建楼,哪些合理或不合理,哪些是高校扩张过程中国家必须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哪些是属于铺张浪费,哪些是贪污腐败造成的。区分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属于后两种情况的决不能由政府承担。不可否认,有些高校盲目扩建校园,盲目求大,浪费了许多资源和资金,政府应该对所有高校定期进行全面的审计,查明是否存在腐败问题。
      (二)高校强化管理 高校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强化财务管理,控制办学成本,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在贷款规模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还款和付息能力,对贷款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对本校的收入、支出和可用于还本息的资金进行认真的测算,将贷款的风险控制在预警线以内;在资金结构的选择上,应将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相结合。高校应成立贷款资金领导小组并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高校当务之急是提高财务效率,节约开支,合理降低和控制运行成本。目前,我国高校运行中一方面是经费紧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如水电费控制不力、设备利用率不高、办公用品消耗太大等。高校应着力于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杜绝浪费,降低成本,开源节流,以增加办学盈余,提升还贷能力。向管理要益效,加强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无效投资。绝对禁止将贷款资金挪用作生活消费、日常消耗性开支。总之,高校要加强财务管理,开源切流、勤俭办学、努力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途径以取得较大的办学效益。高等院校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重视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他们对内监督和服务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机构发现的违纪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性质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高校内审机构通过审计不断发现新向题、新情况,为高校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服务。另外,高等学校贷款主要用于扩建校舍、增添设施,不少学校还征地建设新校区,这些巨额资金的使用,也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学校的基建、维修等工程的决算审计:特别是对金额较大的基建项目更要建立和实施“过程审计”、“跟踪审计”的制度,真正实行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才能真正遏制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造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提高高校内部创收经营能力。高校对于贷款的返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财政拨款、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与学生公寓的出售和出租、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所以,高校要提高内部创收能力,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积极与企业等社会机构合作办学、开展培训活动、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措施提高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增加高校的收入,提高综合实力以便为还贷提供保证,分散贷款融资的风险。另外,要规范和加大对学生收费的管理,确保学生学杂费的足额收取。其次,吸收民间资本为高校建设服务。引进民间资本、建立股份制高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民间资本参股甚至并购公立高校,存在着政策障碍,缺乏成功先例,但事情已走到这一步,“债转股”不妨一试。引进民间资本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投入不足增加投资渠道,扩展高等院校筹集资金范围,有利于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高等院校可以集中精力搞科研、搞教学,减轻自身的还贷压力,降低学校贷款的风险。最后,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三)银行控制风险 银行是高校贷款的直接债权人,是贷款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如果高校贷款不能够还本付息,其贷款将成为银行的坏帐,而直接影响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降低银行的信用等级。因此,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控高校贷款风险,不仅仅是对高等教育事业负责任,同时也是防止银行自身发生用危机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作为高校贷款的债权人,在贷前管理中,必须坚持审慎的用配给机制。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银行在贷款前,严格控制高校准人和银校合作深度。向高校贷款前,先对其资产质量、办学效益、偿债能力等进行评估,以确保债务的履行有可靠的保障。高校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如“985”、“211”高等院校、省级重点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由于各高校在学生分配、生源、财务收支、声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贷款在不同学校的风险程度及综合回报是不同的,银行应对各高校区别对待,严格控制高校准入。银行在贷款中,严格控制贷款项目和规模。银行贷款时,对为了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并有利于形成高校更好的办学效益的项目应加以支持,对形象工程和消费性建设项目则应严格控制,防止过度发放贷款,以规避学校财务支付困难,影响贷款资金正常回收的风险。银行在贷款后,要对高校贷款的使用和高校现金的流向进行专业化跟踪监控。银行不应因高校客户的优良性而放松对贷款的管理,应监管好每一笔贷款资金的使用,确保高校对贷款进行专款专用,尤其要防止高校将贷款资金挪作生活消费和日常消耗性开支。同时,银行必须关注高校资金流向,对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及其他一切现金流入,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要及时用于还本付息。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贷款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并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当前还贷难的问题,高等院校、商业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都有一定的责任,需要三方齐心协力妥善解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等院校贷款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更优化配置。银行要加强对高等院校财务安全监控,完善信贷资金贷后管理。学校本身要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控制。尽早解决高等院校还贷难的问题,有利于及时化解贷款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使高等院校甩掉沉重的贷款包袱,高等院校才能正常运转,从而提高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
      
      (编辑 聂慧丽)

    相关热词搜索: 偿还 高等院校 根源 贷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