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远游》新论与疑难词句新诂]心走远了的词句

    时间:2019-06-02 03:27: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收稿日期:2011-12-09      作者简介:赵雨(1974- ),男,满族,辽宁沈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130012。
      摘要:屈原后期的生命哲学较《离骚》阶段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远游》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表达了屈原晚年对超验的自由生命境界的追寻。《远游》诗中的“来者吾不闻”、“求正气之所由”、“贵真人之休德”、“与化去而不见”、“审壹气之合德”、“与泰初而为邻”等词句,历来歧说较多,需要结合屈原晚期生命哲学的特征重新理解。
      关键词:《远游》;生命境界;疑难词句
      中图分类号:I207.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31-05
      
      
      
      《远游》是屈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刘向辑、王逸增补的《楚辞》中,排序在第五篇。后来晁补之重编《楚辞》十六卷本,篇次在第二篇。郭沫若《屈原研究》对屈原的著作权产生怀疑,理由是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相似,亦有神仙家言。[1]司马相如作品深受屈赋影响,而屈原思想亦有其复杂性。鲁迅先生盛赞屈赋“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实则出入于儒、道、阴阳神仙诸家而自成一家。在屈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中,《远游》作为其后期代表性作品,恰好表达了其生命哲学深受稷下道家影响的一个侧面。因此郭沫若的判断不能成立。楚顷襄王即位不久,怀王客死于秦,顷襄王因媚秦而疏远屈原,屈原心忧国难,乃作《离骚》。后来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于江南,因对政局极度失望,一度转而究心诸家学术,放游天地山水,积数年之生命体验,乃作《远游》。《离骚》与《远游》“两相合璧,共构一个‘志士-智者’双重智慧的诗人”[2]。本文试从屈原的精神发展过程的角度,对《远游》时期屈原的生命境界略作论说,并对《远游》文本中几处训诂有分歧的疑难词句试作新诂。
      
      一、《远游》生命境界新探
      1、从《离骚》到《远游》
      屈原的生命观是随其坎坷遭际而渐渐发展的。如果说《离骚》中的生命境界源出于儒家学派,那么《远游》中的生命境界则深受道家稷下精气说的影响。屈原两次出使齐国,正值稷下学宫兴盛之时,故而对其生命哲学多有了解。后来久受放逐,心灵饱受折磨,对政治功业渐感绝望,自然转而寄情于此:“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意思是说:我悲伤这世道迫害贤人,愿意轻飘飞远游求真。“轻举而远游”便是稷下道家持奉的修炼之术。稷下道家主张“道”就是“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圣人。”[3] 修炼精气就能“得道”,“得道”的人称为“真人”。
      屈原曾在《离骚》中说:“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意思是说:跪在地上,我把衣襟敞开来条陈,天地的精气流入了我的心中。冯友兰先生说此处“中正”就是《离骚》中讲的“内美”。[4]其实参合道家稷下学说可知,“中正”也就是“精气”、“正气”,这在《远游》篇中展现得更为直接:“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意思是说:灵魂忽然离窍远去不返,躯体形销骨立独自留下。内心思考检查端正节操,探求正大之气从何而来。从《离骚》的“得中正”到《远游》的“求正气”,是屈原生命哲学的转折、深化与发展。
      
      2、《远游》生命境界的超验特质
      
      苏雪林先生说《远游》“足以与《离骚》并驾齐驱,而气魄之雄伟,局面之阔大,《离骚》尚未能及之。”[5]实因此时屈原之所“修”已有相当的进境,远非前述儒家理想抱负所能局囿。简要言之,《远游》主旨实乃屈原渐入老境之后静修冥思所得的神秘体验。“精气”的境界其实就是诗人在定境之中超越形躯束缚所感受到的精神自由境界:“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真人道士的美德,过去能够成仙的人,在此成为诗人赞美和崇尚的对象。“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那些蜕形而去、人不能见的神仙,如诗中傅说、韩众者流,诗人惊羡他们形体远离尘世,而名声流传千年。“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神仙家凭借精气变化高举升天,精气耀眼往来穿梭,飘飘忽忽如鬼神奔走其间。这是诗人效法仙人养炼精气而感受到的神秘境界。姜昆武谓:“(战国时代的神仙真人思想)燕齐之间以求仙方延年为主,而南楚却以‘养气’、‘隐逸’为重,屈原近在咫尺,也一定会受到这类思想的影响。”[6]屈原晚年实乃“南楚养气”思想的积极实践者。
      《远游》之作,并非诗人仅以幻想而发泄胸中悲愤。恰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远游》所说的,是靠聚集精气,使‘神’能够上升。”[7]这是修炼,是信仰,是严肃的事情。诗人的生命至此已达到澄澈玄奥的境地:“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清晨在日出处的汤谷,傍晚就到达了天地边缘的九阳之地。这是精神的飞举遨游,餐霞饮泉、沐浴发肤,又让诗人的形躯也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质销铄以汋汋兮,神要眇以淫放。”由于“精气”在修行中渐渐醇厚纯粹,面容开始玉润光泽、身体也开始恢复强壮。在古神仙家的“养气”实践中,体质发生变化,像经历了一次熔化黄金的过程,神魂也变得自由而奔放。这些独特的诗境应直接源自诗人具体的修炼记录。王夫之云:“黄老修炼之术当周末而盛。” “吸飞泉之微液”等语所摹写者,均为古神仙家修炼之內境。
      
      3、《远游》思想的内在冲突
      
      经过这番悟道修炼之后的屈原,游于上下四方,在诗意的超越中获得了广大深邃的生命智慧。“既求正气,得手之后,可以了生死,往来自在也。”[8]然而,虽以神游冥思而开启了内在的神秘世界,屈子胸间总仍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诗人笔下,两边马儿也停步回望,其实是“余心悲”的诗意投射。诗人“心悲”的缘起是“旧乡”的种种,让他终究不能释怀。“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泛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是说诗人不得不自停车骑,“旧乡”的“旧故”让人心中想象,高飞远行的心志也只能暂且抑制了。纵然诗人的精神发展已达到新的“涉青云以泛滥”的高度,始终拒绝对“旧乡”和“旧故”的“临睨”是不可能的,“心悲”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正面回应。这与《离骚》中的悲愁情怀又何其相似!
      因此,由“志士”而升华为“智者”的屈子才又复归于“志士”与“智者”的内在冲突,“(屈原)必然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远游》就是这种思想斗争的产物。”[9]是“太息而掩涕”直至“以自沉为悲”,抑或“容与而遐举”,最终走向“以化去而不见”?这不仅仅是屈原自身的生命困局,同样是战国思想结构内部的基本冲突。对这一命题的不同回答,已基本勾勒出此后两千年的古中华思想的发展格局。
      
      4、《远游》和《离骚》的精神统合
      
      统合《离骚》与《远游》,可以感受到屈原那博大而复杂的生命境界。屈骚的生命精神也因此超然于儒道而别成一家。晚清以降,人们开始怀疑《远游》非屈原之作,“因为它稍带一些‘仙气’于是便被视为屈子思想中的异端”[10]。冯友兰先生说,这正是“造成一个屈原是儒家的假象,以这种假象为前提”[11]。而且,在这种误解当中,连原始儒家思想的内在复杂性、以及早期儒道之间的精神联系也被彻底忽略了。《庄子·逍遥游》和《远游》都提出了一个“游无穷”的问题。屈原精神之“远逝”、“远游”,是基于相信“神”能够舍“形”而独存,并以升腾到最高远的所在,回复宇宙之始源为其终极追求。但是屈子与道家在超验理想的实现路径上又有着彼此的微妙不同之处。屈原以孤傲而决绝的诗性品格,开辟出一条“上至列缺兮,下望大壑”的超越之路,在开阔的天地意境之中透着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二、《远游》疑难词句新诂
      
      1、“来者吾不闻”
      王逸注:“后虽有圣,我身不见也。”王夫之《楚辞通释》:“幽静之中,思无所寄,因念天地之悠悠无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皆非我之所得见,寓形宇内,为时凡几,斯既生人之大哀矣。况素怀不展,与时乖违,愁心苦志,神将去形,枯鱼衔索,亦奚以为,故展转念之,不如观化颐生,求世外之乐也。”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不闻,言时之促也。……其实二句第言人生为日无几,以明长勤至死之可哀耳。”清胡文英《屈骚指掌》:“后虽有至治,又不能留此身以有待,故遥思永怀以变计也。”姜亮夫译:“未来的人,为圣为贤我也不得而闻。”[12]
      按:“吾不闻”,诸家训作“我身不见”,“非我之所得见”,“不能留此身以有待”,“我也不得而闻”,意思近似。但与屈子赋此辞时的心境皆极隔膜。诗人以“天地之无穷”与“人生之长勤”相对,无论“时之促”也罢,“人生为日无几”也好,都太过狭小。诗人此时寄情于“天地之无穷”,呼唤永恒与无限的极致之境,以天地观之,人世渺若微尘,“往者”、“来者”皆如电光火石,蜗角之争,本不值一顾,也不愿再予介怀。刘梦鹏《屈子章句》谓“蝉蜕登仙,不睹时事。”可移作此句之释文。王夫之说:“展转念之,不如观化颐生,求世外之乐也。”未能体贴到诗人此时精神气象的决绝与磅礴,但亦稍近诗旨。此句可译作:未来的人,为圣为贤我也不欲与闻。
      
      2、“求正气之所由”
      
      王逸注:“棲神藏情,治心术也。”朱熹《集注》“能反自循省,而求其本初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正气,人之所受于天之元气也。元气之所由,生于至虚之中,为万有之始。涵于至静之中,为万动之基。冲和澹泊,乃我生之所自得。此玄家所谓先天气也。守此则长生久视之道存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正气,正大之气也。以其心之悲,而念人处天地之中,徒自劳苦,须臾已尽,是以思愈远而心愈悲,神忽往而形仍滞,皆由菲薄无因之故也。安得不反己自修,而求正气之度世乎?求气者所以炼形而归神,神仙之要诀也。”刘梦鹏《屈子章句》:“正气,即孟子所谓浩然者。求正气之所繇,保真遂初,求仁而得仁者也。”姜亮夫译:“用以求得正气所由之道。”[13]
      按:廖平先生否定屈原之作《远游》,无据。但其说《远游》乃“天学”,通于《上古天真论》,此说甚有理。《远游》“正气”实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气因之,真邪俱往”之“正气”。也就是每个人体内与生俱来的、与宇宙相通的纯真能量。诸家所释皆有所得,惟刘梦鹏《章句》以“保真遂初,求仁得仁”释“正气”,稍嫌空疏。“正气”乃体内真实存在的精微能量,《孟子》“浩然之气”的存养在其工夫层面有具体实际的存养方法。以儒家之言排拒玄门之语者,未必真正懂得孟子“浩然之气”的工夫意义。姜亮夫《楚辞通故》:“以气字说人之精神现象,为战国诸子所最喜道者。屈子正气之说,似与《孟子》浩然之气相近。然充量言之,则浩气有发扬蹈厉之恣,而屈子正气则有守死不枉之慨。”[14]姜先生辨析“屈子正气”与“浩气”的情感色彩的异同,其意见颇贴合文义。但“以气字说人之精神现象”,则忽略了战国诸子气论的共同见解:“气”乃真实存在的精微能量物质。“正气之所由”,是说体内真气乃由外而注入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体内精气乃由外而来,这是晚周时代的一个普遍观念,此不赘言。王夫之说:“正气,人之所受于天之元气也。”颇得此旨。此句可译作:用以探求体内正气的根柢源头。
      
      3、“贵真人之休德”
      
      王逸注:“珍玮道士,寿无穷极。”《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谓真人。”《庄子·天下》:“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清徐焕龙《屈辞洗髓》:“赤松虚静无为,所谓真人之休德,良可贵也。”姜亮夫译:“珍贵真人道士的美德。”[15]
      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处“真人”应为古道家、古医家传说中与天地同寿的“上古真人”。《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即《远游》后文所谓“精皎皎以往来”,“餐六气而饮沆瀣”。此时屈原正以“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的境界为其终极追求。休当训和。汉蔡邕《协和昏赋》:“维休和之盛代。”以休和连言。《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协天休。”此“休”亦训和。“休德”即《远游》后文“和德”。此句可译作:珍视上古仙真那中和的美德。
      
      4、“与化去而不见”
      
      王逸注:“变易形容,远藏匿也。”朱熹《集注》:“身隐而不可见,独有名字可闻耳。”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与化去者,蜕形而往,所谓尸解也。”清刘梦鹏《屈子章句》:“化去不见,谓蝉蜕登仙,不睹时事。”清钱澄之《庄屈合诂》:“与化去而不见,则仙人未尝不死,而传至今者,形亡而神存也。”清林云铭《楚辞灯》:“与天地之化俱逝,人不能见其形,惟有名长存耳。”姜亮夫译:“这些真人已与大化同往而不得见。”[16]
      按:化,古道家的主要思想命题之一。《庄子》所谓:“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各种形态之间互相变化。“与化去”在这里是指形体从有形向无形,从尘世向仙境的转化、变化。钱澄之的“未尝不死”说与王夫之、刘梦鹏的“尸解蝉蜕”说其实并无牴牾。王夫之、刘梦鹏的“尸解蝉蜕”说,讲的是诗人自身的主观精神体验。钱澄之的“未尝不死”说,则是后世阐释者对这种想法是否具有可能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朱熹、林云铭的“名字可闻”、“名长存”说,与全诗的古道家、神仙家思想主旨不符。王逸的“藏匿”说与屈子性格气质以及当时的历史语境均不相合。此句可译作:已去往无形的仙境,世人不复得见。
      
      5、“审壹气之和德”
      
      王逸释:“究问元精之秘要也。”明汪瑗《集解》:“壹气,即上文所谓正气。正,言其无浊秽之邪;一,言其精纯不杂也。和德。言正气之中和也。一,言其无驳杂;和,言其无乖戾。”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拣旁门而专求王乔之妙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外气既入,内德自成。所谓六气者,凝炼而为一气矣。然必得所养而后能和,故就王子而讯之。”姜亮夫译:“细问他精壹之气的和德之象。”[17]
      按:壹气,构成天地万物的同一种精微物质。应亦通作“一气”。《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构成天地的精气透过先天孕育或后天修行而注入形躯,又成为构成人体的精气。前文已述,在晚周时代的观念中,认为体内精气乃由外而来。蒋骥所云“外气既入”,即指此意。据《远游》之辞,壹气而有孔神之妙,存于中夜,恒在其身,则是古道家、神仙家摄取天地精气的修炼法。一指天人内外之一贯,非指“精纯不杂”,汪瑗说非是。和德,应即前述“休德”。蒋骥说:“外气既入,内德自成。”则“内德”乃“外气”而入于内者。“和德”之“和”是指由“外气”而“内德”之具体修炼过程。《远游》所谓“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其所描述应即“和德”的状态。此句可译作:(向仙人王子乔)请教摄取天地精气注入形躯的法窍。
      
      6、“与泰初而为邻”
      
       王逸注:“与道并也。”洪兴祖《补注》:“《列子》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庄子》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按《骚经》、《九章》皆讬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卒从彭咸之所居以毕其志,至此章独不然,初曰‘长太息而掩涕’,思故国也。终曰‘与泰初而为邻’,则世莫知其所如矣。”《庄子·列御寇》:“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姜亮夫译:“与初而又初为邻。”[18] 
      按:太、泰古通用。“如果从楚文字的用字情况看,今本‘泰初’古本当作‘太初’,如果将泰、太相比较,《远游》作‘太’应更接近古本原貌。”[19]据《庄子》“太初”用例,两例皆以“太初”与“宇宙”相反相对。因为“太初”是事物的本源状态,而“宇宙”是事物的现实状态。《庄子·天地》篇《疏》:“泰,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姜亮夫释云:“太一者,犹言最原始之事物混然之状态也。”[20]王逸以“道”释之,亦未脱此义。依古道家返本归元之说,则修行的终极目的即复归于万有之初。《远游》篇末以“与泰初而为邻”收结,与《离骚》等其他篇目不同,但并非如洪兴祖所云“世莫知其所如”,而是暗示诗人自觉已经达到或接近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曾描述“原初宗教”(Original religious)的境界:“和众神或者上帝一起来感受这种虚无,感受这种‘空’。”[21]其“和……一起”即《远游》“与……而为邻”之意。海灵格此语移作“与泰初而为邻”之意译,恰好合适。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6页。
      [2]杨义:《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9页。
      [3]李山:《管子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3页。
      [4][7][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247、242页。
      [5]苏雪林:《楚骚新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
      [6][9][10]姜昆武、徐汉澍:《〈远游〉真伪辨》,《楚辞研究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621、625页。
      [8]林云铭:《楚辞灯》卷4,季羡林总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13][15][16][17][18]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七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458、459、459、465、483页。
      [14]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二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7-448页。
      [19]徐广才:《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8年版,第206页。
      [20]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1]许金声:《唤醒大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编校:章敏)
      
      

    相关热词搜索: 远游 新论 词句 疑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