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形象\性格与命运:口述历史内外的张学良及其人际关系初探】西安事变真实原因揭秘

    时间:2019-06-02 03:26: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有不同的版本,其相较于档案资料的生动性而为我们勾勒出了张学良的鲜活形象。实质上这既是张的形象也是张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这样的形象。这种性格使得张学良往往能够做出惊人之举,并由此决定了他的悲情命运。被幽禁后的张学良尽管不得自由但仍因与国民党高层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保存了他生命的延续。宋氏兄妹尽管未能保证张学良恢复自由,但是他们仍对张学良处处维护,不忘旧情,雪中送炭,使张学良及其家庭度过了不少难关。孔祥熙也对张关怀有加,除常通信以慰张学良的孤寂之外,也为张家排忧解难。而作为西安事变中“受害方”的蒋介石则对张怀着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宽严相济,在生活上对张关照有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张学良的交友有道,实为保命之方。
      关键词:张学良;形象、性格与命运;口述历史:函电: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D061-07
      张学良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国共两党或者说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也是大相径庭,或斥之为“千古罪人”或捧之为“千古功臣”。其意义则在于政治的需要而已。由此也就导致后人对张学良本相认识上的迷失。因此,我们仍有必要将口述历史与档案文献结合起来开展对张学良的研究,用历史的碎片来找寻真实的张学良。
      从现已取得的张学良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集中在如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以及东北现代化建设等事件和问题上,而对张学良的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被囚之后其心态变化、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力图将口述历史与档案函电相结合,在历史的碎片中建构张学良形象的同时揭示其性格。并对幽禁中的张学良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作出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张学良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有所帮助。
      一、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与口述历史中的张学良
      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其百年的生命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波澜起伏。所以,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或者说档案数据,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为重要。象张学良这样的人物是民国史上“极重要的历史制造者。历史家应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找出这类人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的经过,把他们与整个民国史做平行的研究。”
      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就目前出版的而言,基本上属于口述史料。一些地方并非与史实完全吻合,需要对其进行考证。例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其作者王书君利用唐德刚教授的11盘录音带中的内容,写就了大部头的张学良传记,基本上将张的一生囊括其中,全书用一百章的篇幅描写了少帅张学良一生的传奇故事。但是王书君的书只是运用了唐德刚录音带的部分内容,自己所作的传记,具有演义与文学的色彩。
      总的来说,里面的史料性的文字过去在一些研究性书籍中都已经出现过,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以口述的形式叙述好象更细一点。如果当做闲暇时的读物倒也不妨,但是如作为史书来读就需商榷了。书中有许多史实、演义不清的地方,其中不乏描述较为细致的故事情节,难以成为真正的口述历史著作。如张学良被幽禁的时候。他的弟弟张学思去看他,俩人说了一些什么话,谁也不知道,但书中就有,这显然经不住历史推敲。被囚之后,张的行踪连国民党高层的政要都不得而知。王着重叙述的关于张被关押之后的一些情节,笔者猜想也是根据他人的回忆而写成,再有因为张学良所捐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在2002年6月才正式解密公开,此书在国内出版于2002年4月,所以本书也没有用到张的档案。尽管如此,此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引用唐德刚录音带中的部分内容倒是可以为我们现在所用。
      同样,大陆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也是将录音带中的一些张学良受访时的原话誊抄而公开出版,此书并没有经过采访人的整理与考订。因此,这本书只能算是口述史料而非真正的口述历史。
      在唐德刚的口述历史中,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没有想到的“秘密”。例如,在史家眼里,西安事变这个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应该是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秘密。我们已经知道,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作案动机并不复杂,蒋介石不像《西安半月记》里写的那么有气质,共产党也没像传说那样事先参与了策划,但大家还是盼望着当事人能出来说几句。张学良讲起西安事变来,却如闲话家常,一点都不气壮山河。复杂的势力博弈,波诡的政治变局,已经让历史家“罄竹难书”,但在少帅这里,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真怒了,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
      西安事变这样一个命运攸关的惊天动地大事的发生,不是任何伟大的理由,是一个热血青年怒了。张学良认真的说:“就是这么干起来的。”历史原来如此!这是历史的莫测之处,这也是口述历史迷人的地方。与一些考证严谨、表情严肃的历史研究相比,口述历史的一个大优点就是活灵活现,有现场感。
      唐德刚在一篇题为《文学与口述历史》的文章中写得很清楚,“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一般而言,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而其余的史料,则需要撰写者通过图书、报刊等媒介探索。唐德刚曾以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为例,李宗仁先生口述史料只占百分之十五,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与考证而成的。那么在这本《张学良口述历史》正编部分,除了能看出编者对口语生硬地删削之外,看不出任何与非口述史料互相印证、考据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还有《缄默五十年:张学良开口说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此书是日本NHK采访张学良而写成的《张学良の昭和史最后の证言》的中文译本。此书一问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香港的《亚洲周刊》曾有专门的推介与报导。在书中,张学良的口述内容很多与后来唐德刚所录大同小异。如在讲到张与汪精卫的交恶时,都讲到了汪要张象征性的与日军对抗一事,其详情基本相同。在谈到“九一八”之后日本归还其财产的时候,也与唐版的相同。在讲到为何送蒋回南京时,两书的记录也是基本相同。可见,无论是日本NHK所作的口述还是唐德刚所作的口述都有相当的真实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似乎没有一个大人物像张学良这样,口述历史也好,档案数据也罢,弄出这么多版本来。《张学良口述历史》在大陆版后又出了台湾版,我们这才发现,大陆版的不过是个删节版而已。我们以台版和大陆版相对比,从目录上而言,台版目录比较合理,每章下的小题目都是围绕着本章来展开讲述的,而大陆版则略显杂乱,更为主要的是大陆版中有不少内容被删掉了。尽管大陆版与台版开本不同,但是每章所占页码上来看,其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毕万闻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 张之宇的《口述历史之外——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所藏的口述历史等等。因为笔者或没有读到或没有详细阅读,故此不敢在此妄加评论。
      口述史中的张学良年轻时,好玩,不愿承担过多的政治负担。跻身于高层政治中,却不深谙权谋之道,年轻气盛,鲁莽干劲有余而沉稳不足,这与其生长环境相关。上面无上司领导,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未足而立之年即负方面,独握大权,此真古人云‘少年登科,大不幸’者也。”唐德刚将其形象的概括为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三位一体,相当形象的描绘出了张的多重面相。张首先是个花花公子,生长在“东北王”的家庭中,尽管张作霖对其管教严格,但随着张作霖事业的不断扩大,张学良与外界接触的频繁,难免不了挥金如土、左拥右抱。“论风流倜傥、挥金如土,上开飞机、下驾汽车,左拥右抱、女伴如云,而莺莺燕燕之间,中西兼备一连法西斯霸主墨索里尼之千金,亦在少帅腻友之列,则少帅实非小说上任何风流小生所能望其项背了。”口’就张学良自己在口述中承认的,就有11个情人。而且还将艳史专门做了讲述。随着张作霖的去世,张学良子继父业,执掌东北,之后又成为副司令,更是无人能管,缺乏约束。且这种事在于凤至的回忆中也得到证明。“汉卿对女人又十分随便,前后有很多女人和他发生关系。对此,我从不过问。”她将此归结为“在汉卿掌握半壁江山的权势和大帅遗留的巨大财富之下,很多女人为谋取私利,不顾道德和法律,用一切手段缠住汉卿。”显然是不全面的,有为张学良美化之嫌。其实,张学良自己给自己下的批语就是“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另做诗一首:“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尽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而忽视重要人物个人的力量与影响。如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角色就值得探讨。尽管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但不可否认张在发动乃至之后的作用。因为那时的中国虽已统一,但各地实力派并不真正与中央保持一致。军队听命于其领导而非中央政府。军队远未实现国家化。如东北军听命于张学良而非蒋介石,西北军亦是只听命于杨虎城,可以说是忠私而不忠国,忠人而不忠党。张在口述历史中也谈到东北军是他的包袱的话也是明证。按照张学良的本性来讲,好玩,而不愿承担政治负担。作为东北集团的政治领袖,并不积极或不愿为部属谋发展。当从国外返回之际,蒋介石说“汉卿,我知道你好玩,回来你不要再玩了。”阴“我自己讲良心话我愿意当京沪卫戍司令,头一样就是可以到上海玩玩什么的,不想再干别的”。尽管年少有建树,其很大程度上是其出身于帅府大家。张作霖又过早离世,年轻受命,统驭一方,而不知天外有天,不听他人劝告与意见,有时会蛮干而不计后果,可谓莽撞冲动。如张在晚年和唐德刚讲西安事变的时候就说:“我年轻时候,做事完全凭我自己,我也没有跟人商量,我从来没跟谁计较过,全凭我自己。现在想我自己做的那些事情,我年轻时就是骄傲了。所以,我自己现在想起来,是我自己骄傲了,我没跟人家考虑好了。我从来不像人家,考虑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地,我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个事情我当做,我就做!”当他计划兵谏时,于学忠等人提出:“少帅,抓起来容易,您考虑过没有,以后怎么样放他呢?”而张则直接回答:“现在不能考虑那许多!先把蒋抓起来再说如此重大之事,竟然毫无周密计划,可谓让人惊叹不已。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察到张的行事风格。再者,西安事变解决之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尽管张说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但其内心中也明白此行后果如何,如果有杨宇霆或于凤至等重量级人物在场劝解的话,可能会有所转变。于凤至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就讲到:“我说:如果我在西安,我绝不让你送蒋的,在飞机场我会拦住你。他(指张学良)说:是有人劝我不要送蒋,我不听。你在,飞机上又有宋美龄,你不许我上飞机,我只有不上飞机。但是我是从来不后悔的。今天,我无怨无悔,只有恨。”如果当时果有于凤至所说的那样结果的话,张学良的结局与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个局面。而张学良口中的“恨”为何?是恨蒋介石没有大度的将他释放?还是恨自己当初决定轻率?恐怕只有张自己心里最清楚。在笔者看来,说此话时的张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吧。可见,西安事变中的偶然因素作用之大。其扣蒋与送蒋之举,虽不失光明磊落,但亦有几分江湖式的莽撞义气,将事情想的简单化。
      按照张的说法,本不喜军政,但命运又将其推上其位,最终酿成了个人的悲剧,幽禁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事无成两鬓斑。”是个“泄了气的英雄”。可以说“当年道德上的长处,正是少帅职业上的短处。”在笔者看来,岂能以道德代替政治?蒋介石与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一党一国之领袖,绝不是仅仅靠道德来“以德服人”,而是运用权谋。但以心怀坦荡之人是做不出这样的事的。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一定会吃大亏。胸怀坦荡,道德高尚的张学良并不适于做政治,政治是较少道德的人的职业。张最终为自己的年轻气盛与自己的道德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囚50多年,蹉跎了大半生的年华岁月。在于凤至的回忆录中,讲到张自言状况“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从某种角度上说,张“一辈子无上司”做事只求问心无愧的性格决定了也只有他能干出这些事情来,换做任何一个人都绝不可能。
      自然需要说明的是,张学良并非纨绔子弟,一无所长。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他也确实起到了旁人无法起到的作用。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子继父业,主政东北。此时,不但属下拥护,而且经济自成一体,兵力雄厚,加之日本的支持。可谓不难在东北称霸独立。但他毅然与南京政府统一,义无反顾,促成中国迈向统一。其后,在张领导下的东北政务委员会积极开展建设,力图建设新东北。中原大战又支持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保持了中国的统一。东北易帜直至九一八事变,尽管张学良极力主张国家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其完全将东北的利益置之不理,事事听命于南京政府。在维护统一的前提下,张尽量为东北争取最大的利益。以东北政务委员会为中心与中央政府博弈。至于我们所熟知的西安事变,也正是其最为辉煌的一刻。在这时,他所考虑的已不是个人得失与私人厉害,而是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大义。“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这点就连宋美龄也承认。西安事变的后果,对于张学良来说是苦痛的悲剧,对于中国来讲,却开启了新的一页历史。张的“灯泡论”更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我当时就说,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实际上我这样做,他不是更亮了?”Ⅲ此后。可以说蒋介石的声望日益隆崇,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在抗战期间以及抗战之后,蒋在国内外的地位都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来,张的说法确有道理。只是因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而退守台湾,才将张学良“劫持统帅”,令共产党坐大,从而导致国民党失败的责任算到张的头上。但说就是因为西 安事变才使得国民党丢失大陆却过甚其辞了。如果当年国民党未败退台湾,张学良的“罪名”也不会这样大吧?!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曾对张有“汉卿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之语。因此,他认为必须对张进行严格的管束,以防其再犯“大错”。中年的张学良,从政治舞台上骤然消失,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司令而成为阶下囚,巨大的落差必然会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在被囚的最初阶段,苦闷之余,他钓鱼、打球、读书、看报,甚至与看管人员打牌游戏。之后他奉命读书,研究明史以自乐,要知道让这样一个爱玩乐的花花公子风流人物过一种极简单枯燥的日子是多么的困难。但是即使是这样,张也没有在短期内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花钱仍旧大手大脚。“事实上,我(宋子文)可以私下告诉您(吉米),甚至对于这张支票,我也担心他不能妥善利用这么一大笔钱,但是正如您所知,对于少帅来说,他是不会倾向于紧缩节省的。不管如何,我希望这笔钱能够物尽其用。”张在国民党的看管下四处迁徙,最后落脚台湾。张喜京剧,爱好收藏字画,酷爱兰花,常用此来陶冶心性。张学良收藏很多明朝字画,但确实也没能更多的留住他的收藏品。“这个明朝的书法,那些古董、画啊,我几乎都没了,我都换饭吃了,都卖了。”一个失去自由之人,总要有所寄托,因此张学良成为基督徒,宁远淡泊,没有了年少的气盛。更多了沉稳的修养,更具有宗教徒的爱心与虔敬,可谓“爱人如己”。而后移居夏威夷,颐养天年。晚年的张学良,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孟浪与豪放,更多的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一个慈祥的老人家。历史沧桑,造化弄人。张学良的一生恐怕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张学良的形象跃然而出,其实这也是他的性格所在。形象是性格的一种写照,正是由于这种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行为。
      二、交友有道,实为保命之方:张学良与国民党高层的人际关系
      张学良的形象与性格,使得他与国民党众多高层人物关系密切,其中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等均与张关系极为密切,而与上司蒋介石也赤诚相报。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幽禁中的张学良颇多受益。
      (一)宋子文:雪中送炭
      尽管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囚,宋子文与宋美龄的保证没有兑现,但是他们对张学良并没有随着张被囚而落井下石,相反,尽可能的给予张帮助。
      最初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于凤至在1940年春,被检查出乳癌之后,请宋美龄帮忙送其去美国治病,同时计划安排子女留在国外。宋美龄“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对我的要求都一一办到了。”此时,“孔祥熙夫妇也转达他们的惦念,嘱我到美国后,有什么需要,找他们帮助解决,这情意使我和汉卿十分感动。”于凤至为治病于1940年8月初在宋子文的安排下到达美国。师除治病外,“她来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想安置孩子们在美国上学的事情。”据Jimmv讲:“张夫人一到就忙着与在英国的孩子们取得联系,但是没有任何回音。”由于“对于和孩子们联络的事,我(吉米)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于凤至很着急,只好请宋子文帮忙。宋当然义不容辞,积极提供帮助。在宋的帮助下,很快与张学良的子女取得了联系,并应于凤至的要求,联系中国驻英大使馆妥为联络。对此,于凤至颇为感激。“张夫人目前所处情势复杂,但是令她和少帅都至为感激的是,能有您这样一个可以信赖的挚友。”
      另外,值得感激的远不止此事。就连于凤至的手术安排,宋子文也大力支持。希望于不要顾及费用问题,应当进行彻底的手术。当从Jimmy处得知手术顺利的时候,则是“十分高兴,“我也给少帅发了电报,向他转告手术成功的消息。”
      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康复,于凤至手术后状态并不是很好,一则是因为子女并没有顺利的来美,另外就是因为“目前在欧洲的孩子们未能给予她关心,来信往往只是向她要钱。”母亲手术,作为子女不但毫不关心而且只知要钱,张学良的子女显然没有受到良好的管教。这纵然与生长环境相关,但父母的溺爱纵容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当Jimmy建议于凤至对子女的花费要合理规划时,她也同意。“然而,正如我所料,这一计划遭到雷蒙德的反对。”最终,于凤至还是拗不过孩子而照常满足,要钱就给。尽管在Jimmy看来“张夫人不要一味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采纳。”因此,他不得不给宋子文写信,告诉他这种状况,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希望宋能够对此作出合理的安排。宋为此专门安排他的弟媳去看望于凤至并及时沟通。怍为朋友的宋子文与Jimmy尚且如此,而张学良的子女们却不闻不问,“说真的,孩子们对待自己的父母这样无情无义,我(宋子文)觉得心寒。”
      令人心寒的还远不止这些,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儿子张闾殉在英国每年花费数万,过着奢靡的生活。不但欠下债务,并且还要与女演员结婚。幸亏于风至的资产被冻结,“也算是战争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至于女儿张间瑛,并没有陪伴照顾手术之后的母亲,“波琳(张间瑛)到别处观光去了”,就连照顾张家的Jimmy对此也很无奈。
      即使张家子弟如此,宋子文还是热情相帮,除了借给于凤至钱之外,不但安排还清了张闾殉的债务,而且还按月通过中国驻英大使馆给张阊殉与张阊歼发放生活费。关怀之情,难以言表。朋友之谊,令人感动。
      实际上,这时对张家好心帮助的岂止宋子文,Jimmy也时时给予关怀。他不但与宋子文信函往来,互相交换对张学良家属的安排与关心的意见。同时亲自安排于凤至等人在美的一切,包括手术、财务的转交,对外的联络等等,处处为张家考虑。并在于凤至手术后坚持每天去看望。他见于凤至手中的钱尚充裕,因此与宋商量,“保留您的这张支票,已备紧急之用。”
      由于张间圩精神问题,所以需要入院治疗。Jimmy就此事以及是否告知于凤至等事与宋子文商量,宋决定让他留在英国的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并将此事告诉于凤至,“也打算将这个消息告诉少帅,让他了解这一情况。”由于张学良家庭的困难,此时宋子文还向蒋介石请求,希望能够释放张学良。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抗战的艰苦阶段,宋子文作为驻美代表全权处理重要事务,可谓日理万机。即使如此还能够对张学良家人如此关心,确实可见张宋之间友情深厚。纵使宋在西安事变之后没有保张无事,但在张学良落难之后。鼎力相助,也算是尽到了一个真正朋友的职责。即使张学良也说:“宋子文我们两个是好朋友,我跟宋子文最好。”
      (二)孔祥熙:关怀慰藉
      孔祥熙对落难的张学良也没有敬而远之,而是关怀慰藉有加。兹举几例如下。
      张被囚,自然生活上不如往常丰富宽裕。因此,孔不时托人送领带等日用品给张,并加以宽慰,同时将张的近况告知在美的于凤至。“虽山川远阻,无由问对,亦殊感慰。在美曾与嫂夫人通讯,告知吾兄近况,慰其远念。”对于家中困难亦伸手相帮。该信全文如下:
      汉卿我兄惠鉴:睽远八载,时切驰系。前岁去美割治宿疾,去夏赋归。以病体未愈,医嘱养愈息致口音问良用 歉。以山居静塌间于友朋中得知情况,虽山川远阻。无由问对,亦殊感慰。在美曾与嫂夫人通讯,告知吾兄近况,慰其远念。世兄兵役问题,经嘱驻使相助亦告免征。府上大小均称安善,可请释注。方以所施手术过大,体气渐衰,虽胜繁剧。十余年来勉负党国重口,无补时艰,得于抗战胜利时摆脱仔肩,报国之愿已达,聊以自慰。河山再造、宇宙重光,良唔之期,匪遥扫径以待用罄别绪,亦趁柳老趋晤之便,特托携口敬候与居并具微物数色聊表寸丹,尚希吸纳是幸。专布敬颂时安。
      第二封:
      汉卿吾兄惠鉴:别来数载,想念殊深。近维起居安适为颂以祝。前岁奉使出国,在英伦曾晤世兄,状况甚佳。归抵国门满拟趋前一罄别绪,第以抗战情势严重,由京先后撤退汉渝,屡思就出巡之便一为探视,均为公务羁身迄未如愿。前年曾作一书奉候并告欧行状况,因不知驻节所在,以致无从投递缅怀旧两不胜怅惘。吾兄英年有为,目下息隐,正可藉机深研国事蜩螗,异日有赖于兄等者甚巨。弟一劳如故,终年碌碌,每念情况羡慕无似兹。以子文赴筑巡视之便,特托顺道代致拳拳,微物数色聊以将意。幸希吸纳,春风有便尚祈时惠佳音,无任企盼匆此布臆祗颂。
      勋绥嫂夫人前代为致意
      弟孔祥熙四、二
      同时在信函往来,互诉友情。“别来数载想念殊深近维起居安适为颂以祝”同时,仍鼓励张学良不要心灰意懒,应趁此机会精研国事增长本领,以利将来报效国家。“吾兄英年有为,目下息隐,正可藉机深研国事蜩螗,异日有赖于兄等者甚巨。”当然,此时的孔祥熙虽身居高位,与蒋连襟,但想与张时常往来亦不可能,“因不知驻节所在以致无从投递缅怀旧两不胜怅惘”。
      再看一封:
      汉卿吾兄惠鉴:久疏音问,弥念情况。闻移居台北新址,山清水秀,景物一人休养。尊体自较筑地为宜,至深欣慰。弟碌碌如恒,无善是陈。自由美割宿疾归来,抗战胜利以后所任一切政务均径摆脱,专心疗养健康。日有进步以是为吾兄告慰者也。目前晤金山张领事,得悉嫂夫人在美近况佳,胜堪以奉慰。口趁柳枕先生趋访之便,特托携口奉候,与居并微物数色。道远途艰,聊表心意而已。吾兄有何需要,自当代办一切。请告柳枕先生传示可也,余托面评不画缕缕。专布敬颂时绥
      弟孔祥熙拜启五月八日田
      抗战胜利后,因孔腐化而遭国民党内外指责而丢掉了原有高位。信中所言“抗战胜利以后所任一切政务均径摆脱专心疗养健康日有进步以是为吾兄告慰者也”即为此事也。同时也将在美见到的于凤至情形相告于张,仍托人给张送去礼物表示关怀。
      张学良也对孔的关怀表示感激,同时亦托孔处理其家事。如非好友,一般不会参与他人家事的处理,而张将家事交与孔,则显示出对孔之信赖,以及双方感情深厚。
      庸之仁兄有道:柳枕先生来台,交到大礼并惠赐。每有人来,兄必有慰劳(?)者。弟十年以来,屡使兄分神照顾,虽云故旧之交但良不知将以何报之。而六岁大弟这孩子远未忘口,使弟更有劝于衷,请兄为弟口口他。只说他后生可畏前程光展,大姐闻仍在美,二妹是否陪同,张女远是丈夫气魄么,远是已作人妻,如绿树朱(?)荫了?弟渡台以来一切甚好,柳枕归来,当能道及,口家小一年,与未见音信,有些挂怀,但承蒋夫人好意,把家书由她专递,当能确实可达,心中稍安。知兄必念及专事故相告余不一一敬颂近祺五月十七日
      幽禁中的张自然对家小惦念,但是好在有宋美龄从中传递家书。对张来讲,此时“家书抵万金”啊。
      对孔对家人之关照亦表感激“前年小女间瑛夫妇到兄处拜谒彼等来函述乃蒙兄德厚大姐还还赏给她们如此珍贵“爱屋及乌”弟闻之同为铭感兹特口口并请向大姐代弟致候请问她的病已竞完全好了吧弟处居用一切相当充沛蒙兄念及敬盼口口假如有便请常赐教言以慰渴怀专此手复并颂远安”。
      失去自由之人,必然生活单调而度日如年。因此就会越发想念故友,回想先前往事,聊以自慰。在张学良给孔祥熙的信中,还追忆了二人相见时的情景。
      “别来多年,时深渴想,每欲口问无由。兹忽接兄去岁十一月十九日之大口,并领带一盒计六件,展读之口,百感交集,使弟回忆昔年兄为中绿交涉事宜我们在沈阳C,F,Wano处初次会面,兄之团团财神菩萨的面孔满口太谷腔的山西话令人一见如故。咱们自从那时定交如今一瞬已卅载矣。兄亦是弟脑海中常出现之一位兹得复书之便畅吐所怀感觉痛快,请兄勿笑弟野叟叨唠。弟山居困闷,十余年来所见,此多系身边几个面孔,使人时忆良友。虽未得与兄亲面,见书如见故人,致以相当兴奋。此亦弟幼稚之气不脱可笑乎!”例
      (三)蒋介石:宽严相济
      纵观蒋介石与张学良,历史上并无仇隙,只是在抗日问题上有所不同。“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西安事变使两人的关系降至谷底。那么事变之后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关系如何?是否是敌我对头之间的你死我活残酷斗争呢?其实,蒋与张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用张的话来讲,他们是“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蒋对张也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迫害。
      在西安事变后张被扣之初,蒋以利用为主,用张来解决西北问题。1937年1月7日,元旦刚过,蒋就命戴笠携手书一封,要张学良说服西北方面服从南京政府。
      汉卿吾兄勋鉴:雨浓来奉口走一切。中在乡,医嘱静养,略(?)愈,肯请兄来此同游,罔于陕甘军事善后办法。中意由兄手翰告虎城及各将领,勉以切实服从中央命令,不可再错到底。如是,不但部队与地方得以保全,亦即可以救国自救也。尤须使虎城等知全国公论,此次中央只令虎城撤职留任,而对部队又安为处置,实已备极宽大。若再不遵中央之处置,则即为抗命。国家对于抗命者之制裁,决不能比附于内战,而且此次中央之处置,全在于政治而不主军事,亦已表示于国人。故彼等必须立即决心接受,不可有丝毫犹豫,方为自救救国之道。知兄近。阅怀时局,必极望早得安善之解决,以利国家。务望即以此意,剀切函告虎城及各将领,使之安心遵从命令。
      在张遵命照办之后蒋则要求张读书养性,不时派人观察探望。
      介公主席钧鉴:莫委员渡台来视述及钧座对(?)良爱护周至。聆听之下感慨无地。钧座日理万机,尤能不忘小子,艮安能不惶悚乎。良渡台以来读书无何心得,只不过口记些姓名掌故可惟贱躯康健可慰于钧座者。并藉莫委员反都之便肃专敬叩钧安并祝福口康泰
      五月十七日
      同时也不忘给张学良送书训话,对其进行思想上的灌输与改造。蒋曾通过刘乙光“亲赐手口《解决共产主义思想与防范的根本问题》及四十六年日记本冬一册”,张“作领之下感怀交集心中十分怆痛。”同时,刘乙光转达蒋“共产党必败,‘多行不义必自毙’此乃自然之常理。”的训示,并将共产党比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一百足属于毒人毒素甚深,吾人与之斗捉。必须确实强健自方的捕手,此虫非易捕之虫也”。而张也自我反省,“钧座对良查获期待,廿年如一日则良未能如是。钧座对良仍怀期许,此使良更感痛苦口: 良昨夜辗转反侧扪心自问今日之国事如此,而妄人如良乎还能有何可以供献乎对钧座得以追随愿从头做起,对革命事业亦当如是。而良自信不足处仍有甚多也。”
      尽管如此,蒋对张是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他深知张没有野心,也无害他之意。而且对他还屡有帮助,立下不少的大功。“说实在的,蒋先生对我,我暗中想,他对我也相当看得起。”因此也就对张没有痛下杀手。但西安事变,使其权威扫地,在蒋看来是“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权威”的,而张学良这个“大少”却偏偏“损害他的尊严”。Ⅲ自尊心极强的蒋介石岂能饶恕张的“犯上作乱”?虽然,张学良被软禁,不得自由,但是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互相问贺。姑举两例如下:
      总统钧鉴:葡秋月望,恭逢华诞吉辰。举国共庆,百姓同欢,良不克躬亲,手觞前敬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驱逐俄寇、扫灭赤氛、光复故国中华。谨此驰书,恭叩寿禧。
      四十三年十月卅一日
      今岁为钧座古稀寿大庆,热诊能躬亲为觞贺,奈事与愿违。谨此驰书敬祝,福寿无疆、口般顺善,早复故国,登斯民于衽席。奠定赤氛,开世界之太平。肃此恭叩寿禧十月卅一日
      (四)宋美龄:不忘旧情
      至于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则特别亲密。张学良被软禁后,宋与张及其家人继续保持了原有的友谊。张所留信件中。与宋美龄的通信最多,在百封以上。这些信件显示,宋美龄自1936年“西安事变”后,对张一直很关照。与蒋介石之间的来往信函,多半严肃相比张与宋美龄在信件交往中,感情诚挚。宋美龄直呼张为“汉卿”;张称宋美龄为“夫人”,而自称“良”。张、宋书信交往,宋美龄以英文信为多。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并代转张在美的家人,包括张给于凤至托带的物品、信件,成为沟通张与其家属的桥梁。宋美龄与于凤至私交甚好,称于为“凤姐姐”。
      宋美龄如此关照,张十分感动。张给宋美龄的信中写道:
      夫人钧鉴:九月十九日的手示敬悉,附所赐物等及凤至来的药品统领到,夫人对良护念周至,使良感谢无极,展读手示再三。并阅剪报一则,闻道家乡事,心中的情况难以笔述。夫人,大概您晓得海城是良的原籍,良祖父及上代的坟墓皆在该地,真不知今日是何景况,兹借东坡二句诗,可以代表良现下的心境,“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
      其中,又将心里的浓浓思乡之情说与好友宋美龄。又如:
      夫人钧鉴,手示及糕点和闾瑛等信件均领恙敬谢谢。所谕各节良当心铭,阅读信中言及夫人在美国匆忙之中尤念及良之妻小,使良更为铭感。……前有数致凤至等信件一束,请分神转给她们。
      宋美龄还表示要亲自看望,张则因路途困顿,请她不要来。
      夫人示中言到将下视良处,使良惶恐万分,请准良诉其理由,由新竹市到井上温泉汽车往返约五个至六个钟头,公路之坏,使夫人难可想象。竹东到井上一段,因石头太露出地面,轿车不堪通行,只有吉普车或卡车方可行驶,并且险处甚多。颠簸万分,而良之寓处,对夫人供用,更有种种不便,切请夫人不可前来。何时何地,请夫人随时吩咐,良立可前往……。
      另外,张对宋也时有关怀。互送花篮、糖果等小礼物。
      Dear Han-chen:
      Thank yOU vev much for the beautiful basket offlowers,I als0 appreciate very much the 1eghorn chickensyou sent me,The hens aye laying eggs now,I hope you arefeeling better,1 was so glad see fromyourphysicalexzamnation thateverythingwassatisfactory,I hope you will like the candy I am sending you.(译文如下:亲爱的汉卿,非常感谢你送我的花篮。也很喜欢老母鸡,它们现在已经能下蛋了。我希望你越来越好,知道你身体康健一切顺足我很高兴。希望你能喜欢我送的糖果。)
      同时,也提醒宋注意身体健康。“夫人伤风想已早痊,慎重行心那是对的。切不可以为小病而忽略,大病往往由小病而引起。您们的健康那才真须为国珍重哪。”
      宋美龄对二人曾经喜欢的东西也会记得送给幽禁中的张,可谓细心而情感真切。“I am send you two boxes ofcandy one of which is from Keisslings in Tientsin,I thinkyou must remember that shopfor that was where thechocolates we used to like s0 much came from,(译文如下:我送给你两盒从天津买来的糖果,你应该还记得吧,我们都非常喜欢那里的巧克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于杨虎城,张学良是幸运的,由于他与宋氏兄妹、孔祥熙的亲密关系,以及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照而得以有后来的历史。也许连张学良自己都没有想到“交友有道,实为保命之方。”
      三、结语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具有复杂的面相。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或一个视角去审视与观察。无论是“千古功臣”也好,“千古罪人”也罢,都不能真正的反映出真实的张学良的本相。因此,我们必须要拨开笼罩在他身上的层层历史的迷雾,去探究找寻真实的张学良。
      众所周知,口述历史能够增补档案文献的不足,反之亦然,而且还可以相互印证。此处仅举一例,如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曾经讲到晋谒孙中山的情形。
      孙中山我见过一回,病重的时候,在天津。你知道他的病是怎么来的?就因为见我父亲以后病的。他本来有病,见我父亲那天很冷,大概屋子里很热,感冒了,所以,病情发作了。他病重的时候,我去看过他,晚上去的。孙先生跟我说了几句要紧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他对我说啊,现在国家的责任就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你是东北人——当然他不是特别指我的身份地位。——你们介乎日、俄红白这两大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你们很难应付,尤其是你们东北的年轻人,责任就更重。
      而到底是谁领张去见的孙呢?在张的口述中没有说他是谁领去见的孙中山,我们读一读下面的信中就会找到答案。
      使弟永不能忘去的是,在天津张园一个夜间兄引弟去见总理。总理卧病在床,他的屋中相当的黑暗,使弟看不清楚总理的脸。他令弟坐在床旁。他教训我的话在那当时觉着好。似他在那寓言在今日令人肃敬,他之远见弟有时在夜间房屋中光暗仿佛像当年张园那一夜,相使弟回忆那一幕。好像总理广东味的不纯粹之官话声音仍在耳边说话,总理之伟大,高深无人可及。还同时有两付面孔也使得弟回忆,一位是孙夫人,一个是汪兆铭。这是弟见过总理之后,兄为介绍的。此情此景,令人不堪回忆。想兄闻之亦必同感。弟山中待罪,间(闲)居终日,常追想这位朋友。回忆那件往事,思 想涌出忽东忽西。
      通过此信我们可知,当夜领张去晋谒孙中山的就是孔祥熙。但此信中并未涉及到谈话的内容,以及孙发病的原因。故此我们只有到口述史中才能知道他们之间到底谈的什么。两则史料并用,才能让我们了解整个事情的大概轮廓,呈现出完整的历史画面。
      历史的真实图像,必须依赖于多种史料的建构。事实上,不论是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现存的档案文献,都无法使我们还原完整的历史画面。再精彩、再有价值的口述史也都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历史的碎片,远非完整而连续的历史。我们也只能有赖于这些碎片,尽可能的逐步展现昔日历史而已。
      参考文献:
      [1]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2]管宁,张友坤译注,缄默五十年:张学良开口说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张学良,西安事变反省录(手抄件)[z],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藏,
      [4]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5]张于凤至,我与汉卿的一生:张学良结发夫人张于凤至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6]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7]郭冠英,西安事变就是逼出来的![N],联合报(台湾),2001-10-28
      [8]佟德元冻北政务委员会的内部结构及运作机制考察[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的定位与动态平衡[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9]石湾,张学良与保命恩人宋美龄[J],世纪,2009,(5),
      [10]蒋中正,西安半月记[M],南京:正中书局,1937.
      [11]宋子文致吉米[z],吴景平,林孝庭编,宋子文与外国人士往来函电稿(1940-194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2]吉米致宋子文[z],吴景平,林孝庭编,宋子文与外国人士往来函电稿(1940-194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5]K’ung H,H,To Peter H,L chang[z],Feb-16,Box 02,Folder 03,03,Peter H,L,and Edith Chang Papers,Rare Book&Manuscript Library Collections,Columbia Umvemi.
      [26]K"ung H,H,To Peter H,L chang[z],Apn2,Box 02,Folder03,04,
      [27]K"ung H,H,To Peter H,L chang[z]AVlay,8’Box 02,Folder03,05.
      [28]chang Peter H-L To H,H,K"ung[z]2Vlay,17"B0x 02,Folder03,05.
      [29]Chang Peter H,L To H,H,K"ung[z],May,5,1953’Box 02,Folder 03,02.
      [30]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1]chl’ang Kai-shek To Peter H,L,chang[z]Jan,7,1937,Box01,F01der 02.
      [32]Chang Peter H,L To chiang Kai-shek[z],May,17,1947’Box01,F01der 03,06.
      [33]Chang Peter H-L To Chiang Kai-shek[z],Dec,25,1956’Box01,F01der 03,02.
      [34]chang Peter H,L,To chx‘ang Kai-shek[z],Oct31,1954,Box01,F01der 03,01.
      [35]chang Peter H,L,To clliang Kai-shek[z],Oct31,1957,Box01,F01der 03,03.
      [36]chang Peter H,L To Mei-ling Soong chiang[z],oct5,1947Box 01,Folder 05,01.
      [37]chang Peter H,L To Mei_Ihng Soong c11iang[z]JanA4,Box 01,Folder 12,04.
      [38]Chang Peter H,L To Mei-ling Soong Chiang[z],Apr,16,1950Box 01,Folder 05,04.
      [39]Chiang Meilm g Soong To8,195580x 01,Folder 08,05,
      [40]C11iang Mei-ling Soong To15,1946IBox 01,Folcler 04,03,Peter H-LChang[z]2Vlar,Peter H,L Chang[z],Nov
      [41]Chang Peter H,L To H,H,K"ung[z],May,5,1953’Box 02,Folder 03,02.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口述 人际关系 性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