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及当代启示】

    时间:2019-06-02 03:25: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劳动;活劳动;价值;劳动价值论;体面劳动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07-0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之一。一百多年以来,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理论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也由此在国内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百年论争。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蕴含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一种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解释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指导现实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今天,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汲取其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这些基本论断都在传递着一个基本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致辞中提出,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2010年4月27日,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所有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三个基本论断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实际上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了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
      (一)劳动决定价值
      实际上,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的独创,劳动决定价值的核心思想也早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就已经出现了。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中第一次触及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他曾经举例说:“假定有人从秘鲁地下获得一盎司银并带到伦敦来,他所用的时间同他生产一蒲式耳谷物所需要的时间相等,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自然价格”亚当·斯密将威廉·配第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一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而李嘉图更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他在《原理》中一开头就明确提出,商品的价值或这个商品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量,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的相对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一劳动的报酬多少。对此,马克思的评价是:“李嘉图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做了最彻底的表述和发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把交换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不清楚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则着眼于具体的现实社会,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他集中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索性。对此,恩格斯曾经强调指出,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把古典经济学派价值二重性中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提升为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样,他就从商品经济中看到了隐藏在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继承并丰富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还实现了研究主题的转换:由物到人。
      (二)活劳动创造价值
      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把劳动视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劳动却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他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其中最能论证人与劳动之本质关系、最具哲学底蕴的分类方法就是马克思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死劳动)。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作用的不同。物化劳动事实上是指凝结在产品或生产资料中的过去的劳动,其主要的表现就是人类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商品,其实质是使用价值,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物。而活劳动则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其实质是人的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马克思曾经对二者做过明确地区分。他说:“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是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于它物化的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格外重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体性作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他曾经指出,活劳动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物化的死劳动增殖价值,赋予死劳动新的灵魂,没有工人的活劳动,生产资料就会腐化,成为无用的东西……机器和纱一旦中断了同活劳动的关系,机器就会生锈,纱也就会成为无用的赘物,而且还会腐坏……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水会腐朽。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之所以把劳动区分为死劳动和活劳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价值的源泉。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死劳动作为过去劳动凝结的物(生产资料),只是起了转移价值的作用。而活劳动(劳动者)则通过自己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与消耗,创造了价值(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活劳动创造价值事实上是肯定了人与其它一切生产要素相比,在价值创造中所凸显出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或者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把它理解为:人贵于物。
      (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
      毋庸置疑,价值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是从对交换价值的分析着手,然后从更本质的方面或者更深的层次逐渐引出价值的范畴。在马克思看来,两种不同的东西既然能够相互交换,说明二者之中肯定包含着某种“共同的东西”,但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应当是使用价值,因为“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真正把产品的使用价值也抽去,那我们就会得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则肯定了所有劳动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因此,这一命题事实上蕴含着一个深层的价值判断: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或者更进一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蕴含的价值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对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使其哲学思想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又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研究经济学,形成了劳动价值论,并由此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换句话说,他是通过对哲学与经济学相得益彰的研究而逐渐走向人类历史深处的。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它置于“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个价值目标下时,它所凸显的历史批判维度和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
      (一)尊重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之后,他又强调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或者说劳动的重要性,而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则强调生产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作为经济学指导的唯物史观这一哲学的高度来看,尊重劳动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题中之意。
      事实上,辛勤劳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谚语凸显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劳动的推崇和敬仰。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都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曾出现过剥削阶级肆意压榨和盘剥人民劳动成果的历史现象,造成了“劳者不获、获而不劳”的社会悲剧。而新中国成立之初所实行的“平均主义”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尤其是经历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之后,人们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找回失落的劳动价值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把劳动和劳动者最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劳动者的劳动有了明确的目的,使劳动者在劳动中保持饱满的热情,使劳动者从劳动结果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重新发现劳动价值之后,劳动与其他美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联系,劳动可以消除贫困带来富裕,劳动可以蕴含成功创造幸福,劳动可以获得财富拥有地位,劳动可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这些令人向往的价值中能够折射出劳动的价值,而从高涨的劳动热情、昂扬的奋斗精神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劳动对人的意义。”
      (二)尊重劳动者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尊重劳动和保护劳动,就其本质含义而言,就是要尊重在一切劳动形式下从事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古典经济学派曾经把劳动看作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在其对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所持有的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劳动所创造的物的升值与作为劳动者的人的贬值之间,始终是按正比的架构而发展着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反复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实质上是对“生产要素论”者把劳动力等同于一般生产要素、把人等同于物的错误思想的批判,是对之前西方哲学家受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错误倾向的否定,是对劳动过程中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众所周知,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但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因素,一切生产工具的变革,任何一项高新科技的发明,都是通过人的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而创造的,并要通过劳动者在具体劳动过程中的运用,才能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尊重劳动者应当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尊重劳动群众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事实上肯定了所有劳动群众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与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只承认直接加工劳动对象的工人的活动是劳动,即只有在生产一线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才创造价值;只承认“生产劳动”的行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一小部分,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创造价值。事实上,这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指向相去甚远。从时代的特点和研究的起点来看,马克思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开始便同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广大劳动者站在一了起,了解他们的劳动状况,又深切关怀他们的生活疾苦。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断地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但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而是认为任何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从来没有认为“非生产劳动”的行业不创造价值,而是认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他的承担者即生产劳动者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可以了。”即我们常说的“总体 劳动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事实上对所有劳动者、劳动群众、劳动人民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肯定。他是在强调: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决定历史前进的面貌的,因而也真正成为历史命运主宰者的,其实是那些默默无闻地劳动着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饱含的这些价值思想,对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生活得更加有尊严。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做到让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一)大力彰显劳动价值
      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思想观念,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要摒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观念;克服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错误倾向;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实质;弘扬新时期“勇于创新、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总之,就是要让全社会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会得到承认和尊重。
      (二)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
      在1999年6月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局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在向大会提交的《体面的劳动》(Decent Work)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致辞中提出,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2010年4月27日,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但事实上,“体面劳动”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行动,更是一个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当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全面落实“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完善相关机制。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劳动法律和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切实让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体面劳动的理念体现了让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价值目标,是新时期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必然要求。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就曾经谈到: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应当“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应当“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邓小平也曾经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当然,贫富不均也不是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使我国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要让劳动群众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就是要让广大劳动群众的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就是要让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调动亿万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最后,我想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文章,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汤伟山]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价值论 启示 当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