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由经典著作的复仇主题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19-05-14 03:29: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呼啸山庄》与《铸剑》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两者在复仇时间、过程、结果等诸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而在复仇缘起、方式和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离,这其中也体现出了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等层面的多种差异,本文拟从文化地理视角等方面来探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呼啸山庄》;《铸剑》;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复仇,不仅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西经典著作中,涉及复仇的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其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都是以复仇为主题展开的人性叙述。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深入地探讨其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呼啸山庄》与《铸剑》关于复仇主题的若干相同之处
      (一)复仇时间长
      主人公都是刚开始没有复仇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隐忍、锻炼(成长)才得以报仇。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厉夫原是老恩肖收养的孤儿受到其子不公平待遇及爱情上的打击后愤而出走,几年后发了财才回来复仇。他出走几年后的遭遇无人知晓想必是经历了非人的艰辛,才获得足以助他复仇的财富。
      《铸剑》中眉间尺的父亲被国王杀害后等他长到十六岁,母亲才告诉他父亲的枉死,要他替父报仇(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子十六岁就算成人)。就算他知道父仇后也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隐忍才能复仇。
      (二)复仇经过曲折且出人意料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从外边世界回来后先是伏下圈套使辛德雷破产,他把呼啸山庄买下,然后设法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又获得 了画眉山庄 的所有权。
      《铸剑》中眉间尺去城中找国王复仇,刚见了国王一面,正待仗剑砍去,却被人拉住了脚,跌在一个少年身上,不仅仇没报成,反而惹了一身麻烦不得脱身。后来他更是暴露了身份,被缉拿,连城门都进不去。
      (三)复仇结果都是取得了表面性胜利
      《呼啸山庄》最后希刺克厉夫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奴役他的大仇人辛德雷死了,夺走他爱人的埃德加死了,包括无辜的凯瑟琳、伊莎贝拉也死了。两处山庄也都归于他的名下,连仇人的儿女命运也全都操控在他的手里了。他几乎成了那个荒原上的主宰者。
      《铸剑》中眉间尺虽然历尽曲折,并牺牲了自己与他人的性命,但终究把杀害他父亲的国王咬死了。
      二、《呼啸山庄》与《铸剑》关于复仇主题的三点相离
      (一)复仇缘起的差异
      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辛德雷对希刺克厉夫的残酷践踏,和奴役,再加上凯瑟琳在爱情上对他的“背叛”才给希刺克厉夫造成了巨大打击并激起了他的复仇之心。而辛德雷对希刺克厉夫的奴役和凯瑟琳的“背叛”皆使他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侮辱和伤害,所以他才会对辛德雷等人产生仇恨。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主人公的复仇缘起则是另样的:眉间尺的父亲本是一名铸剑师,王下令让他铸一把剑,却在剑成之时杀害了他。幸而眉间尺的父亲当时铸了两把剑干将和莫邪,他把其中一把献给了王,另一把留给妻子,让儿子长大为自己复仇。
      眉间尺的复仇仅仅是因为母亲的一句话,他甚至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却凭着血缘关系要背着剑去为父亲报仇。眉间尺的复仇显然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二)复仇方式的差异
      《呼啸山庄》中的复仇者希克厉夫残暴而坚决的人。尽管他复仇所要面对的都是一些没有反击能力的人,可是希刺克厉夫没有因为对手的软弱而动摇复仇之心。这种坚定的性格使得他采取单枪匹马地依靠个人力量来复,属于个人主义者。除此之外,能帮到他的就只有他的财富和和当时的可供他利用的法律,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个人力量的一部分。
      《铸剑》中的眉间尺虽然背着剑来为父亲报仇,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心里却没有明确的复仇方法也无力承担复仇这样的重任。因而单凭他一人这力是无法完成大任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安排了一位黑衣义士来帮他出谋划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他完成了为父报仇的责任。 这种方式与希刺克厉夫个人主义的方式完全不同
      (三)复仇指向不同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在复仇过程中和复仇之后都没有得到快乐和欣慰,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痛苦到扭曲变态的一个复仇者。这样 的复仇让人不堪。作者在此借这个复仇故事指向的是人性深处一些深刻的东西。
      《铸剑》中眉间尺则是在与敌人的头颅争斗时同归于尽。在报仇过程中牺牲掉了自己的性命。眉间尺为了给父报仇,不惜拿自己头颅做交换,这表明他只要能复仇,付出任何代价都愿意,也就是说只要大仇得报,一切皆完满,没有任何可否定和质疑的。这个故事应该指向的是“父仇子报”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
      三、从两部作品的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文化信仰差异: 重个人价值(个人本位)与 重血亲伦理(群体本位)
      《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因为辛德雷将他降为奴役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和欺压凌辱并爱人被夺才积下仇恨的。他因人格尊严与个人自由受到损害愤而出走,这表明西方社会中对个人的重视及人性尊严的推崇。这其实是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肯定人本身价值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西方社会中个人本位思想的表现。这种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的重视在以《铸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是相当欠缺的。
      《铸剑》中眉间尺却因为父亲死前要他报仇而仗剑寻仇,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的“父仇子报”的传统的家族血缘意识。“父仇子报”的深处所潜藏的其实就是中国封建思想中“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眉间尺因为母亲对他说要他复仇他就去复仇表明中国人在布满血缘伦理关系的社会里,是“没有个人生活"的。眉间尺的复仇与希刺克厉夫的个人主义式的复仇不同,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对血亲伦理的重视。同时,这种重血亲伦理的“父仇子报”从另外的层面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思想。
      (二)民族社会结构的差异:重法制(借助法律金钱)与 重德治(借助儒家的“仁义信”)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复仇同时还借助了其他工具:金钱和法律。他出走归来,带回了相当的财富,才得以重新接近辛德雷,诱使他嗜赌成性挥霍家产。他获得两座庄园的继承权也是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法律,这样就减少了复仇时的流血牺牲。这表明了西方社会深厚的法制传统。能利用法律达到目的,个体就不用再付出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生命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代价了。
      《铸剑》中出现一个黑衣侠士来帮助眉间尺复仇,一方面由于眉间尺个性软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民间对父仇子报的支持。 这种方式体现出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也是受儒家仁义信等信念支配也即重德治。如眉间尺的犹疑心软体现的是一个“仁”字;侠士出来帮他复仇体现的是一个“义”字;而眉间尺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宝剑和头颅给黑衣人与黑衣人信守承诺替他完成复仇正是体现的一个“信”字。单纯依靠道德层面的仁义信来复仇自然要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
      (三)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怀疑与反思与肯定与赞扬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在完成复仇之后却并不快乐反而是采取了自我毁灭的手段。这种结局表示作者对他的复仇有一种深刻的怀疑:希刺克厉夫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是以自己精神上的失败为代价的。他用压迫者的标准向压迫他的人复仇时,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人性,割断了他一死去的凯瑟琳的联系。他用来复仇的武器,同时也成了他终生的诅咒。所以希刺克厉夫并不能享受复仇成功的快意。希刺克厉夫的痛苦与挣扎暗示了西方文学中对复仇的一种深刻反思。
      《铸剑》中的主人公眉间尺从决定复仇到最后复仇成功,整个过程中对复仇没有任何质疑甚至连静下来思考一下都没有。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肯定、赞扬复仇的行为,封建礼教也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复仇便无多少怀疑自责的反省精神,片面地张扬复仇的正义性而屏蔽了复仇反面影响,缺乏哈姆雷特的那种思考和犹疑。《铸剑》中眉间尺宁愿牺牲自己和他人的性命也要复仇便是中国文化中对复仇一味的肯定与赞扬的具体表现。
      (四)道德判断上的差异:善恶转换多变与善恶对立稳定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复仇从起因上讲,他是辛德雷所代表的私有制社会的受害者、受压迫者。他最初的复仇是带有正义性的。但是他在复仇的路上迷失了自己。他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掠夺了别人的财产,自己成为压迫者;他被辛德雷凌辱、嘲弄,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他用压迫者的标准去向压迫他的人复仇。此刻的希克希克厉像地狱里的魔鬼一样残酷无情。然而就在复仇即将胜利时当希刺克厉夫发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便无力再报复下去。他感到哈里顿仿佛是他青春的一个化身。他从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相互扶持、相互依恋的感情里,看到了从前他与凯瑟琳关系的实质。他意识到他成了第二个辛德雷,良心受到了震撼,人性以不可逆转之势苏醒过来。希刺克厉夫由善变恶,再由恶到人性复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对人性道德判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铸剑》中的复仇双方品质心理非常稳定。眉间尺是善的代表,国王是恶的代表并且毫无变化。眉间尺从一开始就决心为父报仇,信心坚定(虽然他个性犹疑,但是面对父亲的大仇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复仇,从无动摇,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那个国王也一直是恶的化身以至于眉间尺的复仇获得了向恶势力挑战的意义,演变为善恶之争。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复仇者的道德判断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且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善一恶的两元对立。而复仇作品的结局绝大部分是善战胜恶、好人打败坏人的单一结局。复仇过程也几乎固定为一个模式都是正义的力量向非正义的力量进行报仇,最后大仇得报,邪恶终究敌不过正义。当然复仇者甚少有恶善之间、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转换。
      四、差异产生原因的文化视角探析
      无论是文化信仰抑或民族社会结构,或者是道德判断层面等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有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原因,而关键因素就是其指向感性的内陆文化与指向理性的海洋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文化的相异。
      首先,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相对来说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农业文化。这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注重道德伦理。主张以伦理道德解决各种对立和矛盾。因而在中国的复仇主题的文学中,故事结局清一色都是正义者对非正义者的的胜利来满足人们向善的朴素愿望。其实质是中国内陆文化所孕育的感性文化
      其次,从西方的历史地理背景来看,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希腊地处地中海边缘,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航海、经商等使西方人更主要地是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在改造与征服的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理性思考精神进一步膨胀。反映在西方作品中,常常以一些令人深思、令人深省理性的悲剧而告终,它的实质是指向了西方海洋文化的理性内核。
      总之,我们通过对这两部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看到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的时代,寻找和探析差异成因,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而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还有许多因素尚未探讨或者探讨不够深入,还需要我们研究者继续努力,力图还原一个清晰而客观的的差异成因,这条路还任重而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 西文 经典著作 复仇 看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