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探索“贩粮村”的产业发展新路】 粮贩

    时间:2019-04-21 03:30: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贩粮:经济基础  李峪村是山西省武乡县有名的“贩粮村”。它由4个自然村组成,286户860口人,75%的劳力每年至少有300天在舞弄粮食。20多年来,李峪村的贩粮生意自成格局:
      根据规模不同,自然形成购销粮大户、小户(下称大户、小户)。各户自主经营,却分工明确、互成上下游关系:小户不停地从长治市、晋中市等地收粮,转手卖给大户;lO个大户将粮食清杂、装包,再转手卖给省外大粮商。大户将小户培养成各自的固定客户群,小户将周边农户培养自己的固定客户群。大户、小户虽各取其利,却共同成就了“贩粮村”在当地粮食流通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李峪村交通优势明显,武墨(武乡县城——武乡县墨德镇)铁路、南沁(黎城县南岭村——沁源县交口村)省道穿村而过,这是形成“贩粮村”的大前提。李峪村人因势利导,养机动车220多辆,大户养大卡车,小户养农用三轮车,贩粮生意才上了规模。李峪村人购销粮食随行就市倒也没什么特别,但他们生性厚道,生意做了20多年,势头越来越好。如今,每天从李峪村流向市场的玉米、谷子和杂粮超过8万公斤,每年达2400万公斤,交易额近7000万元,纯收入100多万元。受李峪村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的不少村民也跑出去收购粮食,并卖给李峪村的大户。
      大户王留纣,每年销售约200万公斤粮食。2012年4月12日下午,《村委主任》记者在他家的大院里看到,5个受雇的村民正在用机器清杂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地传送到院墙外的大卡车上,车上有人接应、装包。大卡车属于外地收购商。王留纣近年身体不太好,由儿子王俊峰操持生意,但他放心不下,不时地抓起一把玉米看是否清理干净,可见他对这桩生意的用心和执着。有村民说王留纣为人很低调,但他还是向记者透露:“这些年弄粮食总共挣了多少钱就不说了,你能看到的是这20间房子、4台机器——光买机器就花了3万多元,我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还给儿子娶了媳妇。”
      王跃珍是另一个大户,年销售粮食约100万公斤。他同时经营着山西农资武乡分公司大有乡李峪村代理店,至今已有10多年。农户可以用粮食换取种子、化肥等农资,所以王跃珍在当地的农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王跃珍的家距离公路比较远,原先他在自家大门口既购销玉米,又开农资店,如今,他在公路边上开起亮堂堂的新代理店,为的是留住更多周边村的过往村民。
      村委副主任王照存是小户,虽然农事、村事不断,但他只要得空,就开着三轮车出去收粮,每天3车,约1吨。贩粮收入占他家全年收人的50%。
      贩粮是民间俗称,李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竹红郑重地称之为粮食流通。他对《村委主任》记者说:“这不只是粮食流通的事情,它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致富门路。”
      南沁省道李峪村段,其实就是李峪村的“商业街”,“街”两旁商店林立,有汽车修理店、饭店、超市等。据村两委统计,全村共有:
      4个机动车维修店。村口一家维修店店主王校兵说:“我每年修车大约1500辆,不只修本村的,还修外村的、外省的。我不种地、不收粮,专修车,所以很专业。”
      1个小米加工厂。刘晋如专门收购谷子,年加工小米约100万公斤。他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小米注册商标,然后直销到县城、省城大超市。刘晋如正在培养儿子做小米生意,还雇用着5个村民帮忙。
      1个养殖场。因为客流量大,村民王步强一家建起了养殖场,目前的1万多只鳖和20多只藏獒主要靠客流传播销售。
      1个农贸市场。由村集体主建,主体已经完工,只等招商到位。
      另有7个零售店、3家饭店和1个加油站。
      因为有粮食流通生意,李峪村的1667亩耕地几乎全部用于粮食种植。这不是一件小事情。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达不到政府强调的95%以上。相应地,我国粮食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据记者观察,此宏观结果源于农民不断地将粮食耕地改作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耕地,因为粮食不能让农民致富,这恐怕也是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一种共识。李峪村人守住的粮食种植面积虽然不足2000亩,但他们守住的是国人的根本,国家的命脉。
      因为有粮食流通生意,李峪村实质上成为当地的中心村,因而保住了本村小学没被“撤校并点”,村民着实为此庆幸。
      李峪村粮食生意兴隆,但还未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出现了价格恶性竞争现象。王竹红为此深感忧虑,他说:“粮食流通是村民自发做起来的,村两委只是维护了一个和谐的生意环境,其实还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2008年底,我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在思考村两委应该做些举足轻重的事情,来稳定、规范、扩大村庄的粮食流通产业。我想到的是建物流园,粮食流通是主要生意。”
      王竹红的规划是,在南沁省道附近建3000多平方米的物流园,大户集中到园内经营。
      物流园首先解决的是大户的场地问题。一直以来,大户多以自家院落内、外场地为交易、储存粮食的场地,更有人以公共场所为生意场地,影响村容在所难免。自家院落自然局限了大户扩大规模。
      物流园也可以促使小户放开手脚做大户,甚至吸引外地粮商坐村经营。
      其次,物流园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引导村民正面竞争,树立李峪村的良好商业信誉。为此,王竹红征求王跃珍的意见,王跃珍非常高兴,连发评论:“建物流园我赞成,一来能为我争取更多客户。我家距离南沁公路太远,过往客户不知道,我太吃亏了;二来能让大户正面竞争,免得背地里搞价格恶性竞争。我这辈子是瞅中贩粮生意了,从古至今,永远都有农民在种粮食,我的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
      魔术:特色文化
      王竹红是个大忙人,他要一边跑物流园的事,一边带领村民外出表演魔术,2012年4月上旬,他更是忙于接待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的记者。李峪村人的魔术技巧有多高深尚在其次,但农民——魔术的神奇对接,让媒体人、农村工作研究者们欲罢不能,定要到村里一看究竟,所以李峪村常常车水马龙,隔几天就要排开魔术阵势,一解大家心头悬念。“魔术村”、“三晋魔术第一村”、“魔术文化村”等桂冠随之接踵而来。   2009年正月初九,李峪村在武乡县城为社会各界献上一台1.5小时的农民晚会,其中王竹红带领2位农民助手表演魔术0.5小时,观众喝彩连连。李峪村人的魔术才情从此显露,李峪村魔术文化时代从此开启。
      近3年来,李峪村魔术表演队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村两委干部担当了这个职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竹红执棒培训,并对外承揽业务,村委副主任王照存负责服装、道具和后台管理,他自豪地说:“节目的排列、道具的准备、人员的调配大有学问,来不得半点差错。”村委副主任王建军负责人员组织,村两委其余3人负责细节协调。
      李峪村的魔术源于王竹红。他从小就爱魔术,自费学习不间断,掌握了一定的魔术技巧。2012年1月,他率队参加黄河电视台举办的龙年春节晚会,李峪村名声窜出太行山。同年,他们为山西省期刊界联谊会作表演,令参会的200多人惊叹不已。最近,他率领70位农民魔术师到平顺县西沟村慰问表演,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直夸王竹红了不起。
      自从王竹红3天速成培训的2位助手成功助演2009年武乡县农民晚会后,村里人“眼红”起来,踊跃向王竹红求教。3年来,共有200多村民成为王竹红的魔术弟子,下至7岁小孩,上至78岁老人,都有几下子,连3岁小孩子手里也拿着魔术棒比划着,有的一家人全上阵,可以一气抖出20多个节目。
      李峪村魔术节目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有200多个。王竹红一边带人到外地学习,一边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自编节目。
      王竹红们接受的邀请越来越多,他们从武乡县演到长治市,再到省城,直达省外。这支魔术队伍太大了,以致每次出演前必得靠抓阄决定谁去上阵,目前,已参加舞台演出300多场次。李峪村魔术队已从原来的无偿奉献,转变为有偿表演,演员可从每场表演中得到100元报酬。他们还赢得一些企业的捐助。
      魔术舞台熏陶出来的村民与众不同。当王步强出现在《村委主任》记者面前时,训练有素的表情展示了一位农家妇女丰富的舞台经验,她是王竹红首次助演之一。她说:“我已经参加过30多次魔术表演,家人完全支持我,连我3岁的女儿也不停地让我表演给她看。现在我不在乎那俩钱,主要是图高兴,同时也是支持村干部的工作。不过,我也希望把魔术做成大生意。”李虎孝子今年12岁,小学5年级学生,他说:“我也是王书记的小学生,不过还没正式上过台,希望很快能上台。”李虎孝子气质出众,显然比操场上的同龄学生大方并善于表达。
      在李峪村,只要一谈到魔术,村民人人笑逐颜开,滔滔不绝,一派活力,一片祥和。王竹红对此特别自豪:“这就是魔术的另一个大好处。1980年代实行包产到户后,村民各管各家,集体主义精神找不到了。可是,魔术让大家配合默契,集体的力量又找回来了。这对一个村庄的意义太大了。另外,魔术让村民与文化沾边,村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你看张步强、李虎孝子……”
      然而,这支农民魔术队的成长并不顺利,他们的服装、道具主要靠王竹红个人垫资购买、制作。王竹红说:“大道具花费很大,变化太快,由我来出钱,小道具由村民自费制作,但这恐怕不长久,因为我只经营了1个加油站,力量太小。企业的捐资也不是经常有的。我知道,从2011年起,中共中央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当大事来抓,咱村的魔术文化也在推动范围内吧?”
      另一个不顺利是缺乏硬件设施。李峪村1970年代建起来的舞台早已破败不堪,村民排演、道具存放都没场地。小道具分存在村民家里,闪亮的不锈钢大道具则委屈在老舞台的后台,虽然有专人锁管,但透过一指宽的门缝能把道具看得一清二楚,多亏了李峪村的治安好。“我首先希望政府能帮我们建一个舞台,让我们有场地排演。”王竹红说。
      旅游:村庄品牌
      “太行地雷大王”王来法如雷贯耳,他的故居就在李峪村。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均设在武乡县,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军事家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王来法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
      1938年,王来法入党并担任李峪村党支部书记、村抗日自卫队中队长。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大扫荡。王来法率领自卫队大摆地雷阵,巧用梅花雷、子母雷加冷枪的战术配合八路军痛击敌人,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军向太行山腹地的扫荡和蚕食。有一次,王来法率领村自卫队,用22个地雷炸死28个敌人、两匹军马,活捉伪军40多人。县里给他送了一面“杀敌功臣”的金字大匾。1944年秋天,王来法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获得了“太行地雷大王”的光荣称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奖给他一面“抗战柱石,建国先锋”大锦旗。王来法的名字很快在太行山区传开。1960年,王来法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3年,山西省政府、省军区在李峪村修建“地雷大5E""""’王来法纪念馆。1971年,王来法去世。到1970年代末,共接待中外宾客3000多人次。1980年建军节,纪念馆被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后来,武乡县以八路军总部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业日益兴旺,但是,“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年久失修,几近坍塌,自1980年代起闲馆至今。
      在这个有故事的村庄长大的王竹红,心里满是对英雄的崇拜,他说:“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恢复纪念馆。李峪村是武乡县红色旅游专线必经之地,将“地雷大5E"SE来法纪念馆纳入县红色旅游线路,再现太行山抗战大格局中的局部战场,这是咱村的特色,而且,对全县旅游产业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为建设红色旅游配套设施,李峪村人已经将地雷战情景剧搬上舞台。村两委还邀请专家设计了地雷战体验园,并计划将村集体的1400多亩山坡绿化,让村民建农家乐、种有机蔬菜,将当地特色小杂粮推向市场。
      对话:发展新路
      王竹红与《村委主任》记者谈着未来,一个粮食流通、魔术文化、红色旅游三业并举、又红又专、热热闹闹的新李峪村仿佛呼之欲出。
      《村委主任》:你对村庄的产业作了整体设计:做大粮食流通产业,让经济基础更加厚实;发展魔术文化产业,做足村庄特色产业;启动红色旅游业,树立“地雷大王”故乡品牌。没有经济基础,村民没兴趣、没能力搞文化,没有文化做不成旅游业,没有旅游业不能将村庄所有资源融合成一个大资源。   可是,只有建起物流园、成立演出公司、恢复“地雷大王”纪念馆,才能让这3项产业真正做起来。现在要紧的是怎样马上做起来。
      王竹红:我当然想马上做,但是有2个大困难。
      首先是缺资金。我已经为村里垫资70万元,其中,为魔术垫资20万元,为农贸市场垫资30万元。这些年,我放下加油站生意,雇人经营,少收入不少,继续为村里垫资,实在垫不起了。我正在向政府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但是,什么时候能争取到,能争取到多少,都没把握。
      其次是缺政策、专业人才支持。种粮、退耕还林等都有政策支持,但是农民的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面没政策——我也不是说专门为李峪村出一个政策,不过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咱村的粮食流通生意,不只是一个村的事,更是周边广大农村的事,它关系到那么多农民的粮食变现大事。我希望政府对李峪村建物流园的项目给予尽量多的支持。
      在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形势下,农村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没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我们积极地、像挖煤一样挖掘文化资源,魔术生意已经做出眉目了,更应当得到支持。
      我还希望政府在魔术文化产业化、红色旅游产业化方面给予专业人才方面的支持。
      《村委主任》:是不是成立相应的合作社更容易争取项目扶持?争取政府支持是一条路子,不过,通常,你不做出一定的规模、效益,恐怕扶持难以到位。你有没有想过用股份制的办法先做起来?
      王竹红:股份制?
      《村委主任》:就是村民以资金入股,以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的名义建物流园、修舞台、恢复纪念馆。村民都是股东,年年有分红。
      王竹红:恐怕村民不敢人股,还会说闲话。
      《村委主任》:村两委先设计好办法,开全村户代表大会,将入股分红的办法告诉大家,说明利害关系,让大家自愿入股。入股的好处是,产业有前途,股东可以分红;而且,将闲散资金投资实体比存在银行里合算得多。但也有风险,市场突变、经营不善,都会造成赔钱。但是,没有没风险的生意,这三项产业胜算还是大。咱村藏富于民,闲钱有的是,而且村民对市场并不陌生,能理解这些,愿意做股东的人应该有,王跃珍不是明确表示愿意投资物流园吗?这样,没胆量投资的村民,将来也不会有闲话。将来,如果各项产业发展得好,还可以接收其他村民入股,毕竟你要带领大部分村民挣钱,只是,分红多少和原始股东肯定不同。
      王竹红:这个具体怎么操作?
      《村委主任》:已经有一些村庄摸索出成熟的村庄产业股份制经营的办法,可以介绍你去学习。
      王竹红:这倒是条新路子,让我好好想想。
      《村委主任》:先选择一项万无一失的产业做起来,不然,热劲过去,或者市场需求有变化,就黄了。
      其实,困住咱村产业发展迈不开步子的关键问题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我的建议是,利用3项产业启动的机会,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做股东,甚至是控股股东。因为,无论建物流园、舞台、还是恢复纪念馆、建配套设施。都需要场地,这场地的所有权,甚至使用权归村集体,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分红让村集体经济强大起来,以后不求人也可以大有作为。
      王竹红:是呀,村集体如有钱,我就能把4个自然村之间的路全部硬化,那么多空地上可以做多少事呀!
      《村委主任》:你在3年之内,能为村庄产业发展做这么多准备,已经很了不起。这与跟你的经历有没有关系?
      王竹红:我念书只到小学三年级,因为家里没钱。10岁的时候,央求家长给点钱,步行到10公里外的镇上买回麻糖,卖给村里人,一天能挣几毛钱,高兴得很。后来我想,学手艺才有好饭吃,十七八岁,我学了木匠、铁匠手艺。20来岁,我开始跟着村里人收粮食,到24岁,挣下2万元,盖新房、娶媳妇。再后来,我开小卖部、加油站,一年能挣10来万元——还真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我习惯于将村里的所有资源都引到生意上来。
      但是,也有事情不在经历中。2005年,村里人看我会做生意,选我当村委副主任。开始,我认为村里人各干各的,哪需要什么村干部!上任后才知道村民真的需要好干部、好班子,尤其是需要村干部带领他们挣更多的钱、聚拢人心、维护村庄和谐。这些对我来说很陌生,不过,我正在试着用魔术实现村民的愿望。
      可是,不瞒你说,做着,做着,我产生了困惑:3年一换届,给村庄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每到选举时,我要先过了选举关,才能继续按自己的思路去治理、经营村庄,可是现在选举中什么异常情况都可能出现。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村委主任》:所以,咱更要成立粮食流通合作社、股份制演出公司和旅游公司,让村民入股,选好董事会,建好公司的经营轨道,无论你过没过选举关,企业都会在你们建好的轨道上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新路 探索 贩粮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