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浅析记忆错觉的相关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

    时间:2019-04-03 03:18: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记忆错觉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关记忆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记忆错觉就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事件的报告和回顾严重偏离事实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将就记忆错觉的概念、记忆错觉研究的背景,有关的主要理论研究做出阐述,其中,将重点阐述记忆错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记忆源检测理论,并就记忆错觉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记忆错觉 记忆源检测 启示
      记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记忆的研究也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而记忆错觉作为记忆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这是有关记忆研究越来越深入的必然趋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研究记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正如在关于人脑的研究中,那些极端的脑疾病的研究常常能更好地揭示人脑的工作原理一样,作为人类记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忆错觉也能很好地帮助人们了解记忆的工作机制。
      1.记忆错觉研究的时代背景——记忆研究取向的变化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60年代,以艾宾浩斯为代表的记忆研究,多是以数量取向的模式进行的,即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人的记忆系统看作一个信息储藏室,记忆信息从外界进入记忆系统,然后再被提取出来,研究中比较关注的是储藏室的容量,即人们究竟记住了多少,而不太关注人们究竟记住了什么。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记忆研究逐渐从数量取向转向了准确取向,开始更多地关注记忆对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程度,在记忆的准确取向的模式下,记忆被认为是解释、修饰、转化、整合过去经验的过程,人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图式将新的信息整合到记忆库中去,这种重构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和创造,却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记忆的扭曲,使人产生记忆错觉。
      2.记忆错觉的定义
      根据Roediger的定义,记忆错觉就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的现象。杜建政认为,记忆错觉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对从未发生(或出现)的事件(或项目)的错误回忆和再认
      记忆灌输实验是个典型的例子,海曼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些无中生有的很不平凡的童年往事灌输给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之后的第一次访谈中,没有被试回忆起这一不平凡的事件,然而在间隔一定时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访谈中,分别有18%和25%的被试回忆说这件童年往事确实发生过。
      2.2将不同客体或事件的特征或元素错误地结合,如错觉性结合、流畅错觉、信源混淆等
      对于记忆中的错误结合,赖尼茨认为,可以解释为,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的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当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导致错误再认。
      2.3歪曲记忆信息,如对称性或一致性的增强等
      例如,伍尔夫发现,视觉图形随着记忆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加规则和对称。
      2.4记忆信息与实际输入信息处于不同的概括或抽象水平,如梗概抽取、补充细节、将输入信息替代为同类的另一样例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存在,例如,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材料,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我们回忆这段材料的时候,往往只记得材料的梗概,并会在材料中有意无意地添加一些原材料中并不存在的细节,以使这段材料更符合逻辑性,更加合理,前后一致。
      2.5元记忆错误,如知晓感错觉等
      元记忆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记忆的认识 、监测和控制。具体而言,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内容和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在元记忆的监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给定问题的范畴和熟悉性而增加错误回答高信心的可能性。
      3.关于记忆错觉原因的理论分析
      巴特利特认为,回忆出现错误是理所当然的,回忆与初始事件完全符合反而是不正常的现象,当某一刺激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往往只知觉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的内容,而在事后的报告中其报告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他们所知觉到的内容,这是因为,人们借助先前同类情景中的经验来弥补自己知觉上的空白,或者通过描述他认为“适合于”这一情景中的东西来弥补知觉上的空白。在很多情景中,人们都采用前一种方法来加工知觉材料,在很多情况下,也会采用后一种方式,但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加工或者扭曲知觉材料。记忆错觉便由此产生。
      1967年,奈瑟尔在其理论巨著《认知心理学》中重提巴特利特关于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的观点,他认为,信息并不能直接进入意识,也不能在事后的回忆中准确复现,而是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建构活动,在事后的回忆中记忆者意识到的也只是建构的产物。因此,存储信息不能复现,只能使用。这样的建构活动便会使人在记忆上产生错误。
      关于记忆错觉理论和实验研究,后来又出现了诸如模糊痕迹理论、记忆归因理论、信源检测理论等,其中,信源检测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Johnson及其同事首创了记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记忆源检测。记忆源检测,即信源检测,是通过对记忆信息的评估和决策,来判断记忆、知识或信念来源的过程。记忆源检测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记忆源检测的失败往往被认为是错误观念形成、证人证词可靠性降低和创作过程中无意识抄袭现象出现的原因。而且,它在记忆错觉研究领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记忆错觉出现的原因。
      3.1记忆源检测的理论基础
      Johnson及其同事则认为,项目来源即记忆源并不像项目本身的各种信息一样,可以用抽象的符号进行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中,人们也不可能通过直接提取符号来确定项目源,确定项目源是一个评估与决策的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评估了所激活的项目信息的各方面之后,通过决策过程来将该项目归入特定的源的,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源检测。
      3.2记忆源检测的脆弱性、先验性和监控性
      目前对记忆源检测研究较多的是复旦大学心理系的朱磊,她在进行了大量有关记忆源检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之后,总结出了记忆源检测的三大特征,即脆弱性、先验性和监控性。   3.2.1脆弱性
      记忆源检测的脆弱性首先表现在,对于记忆源检测的测验表现,往往差于对于项目本身的记忆。对于字母或图片的再认实验表明,被试的再认成绩良好甚至优异时,源检测表现却平平。
      记忆源检测的脆弱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于项目记忆,源检测更容易受到年龄和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根据Johnson等人的理论,源检测是决策与评估的过程而非单纯的标识提取过程,那么该过程就要依赖于推理与决策等高级的认知能力,而儿童的高级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其记忆源检测必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和儿童一样,由于老人的许多高级认知能力功能的退化也势必会影响其记忆源检测的能力。对于健忘症患者的研究也发现,许多人可以记得琐碎的事实,却无法记得这些事实的来源,也就是说,一些生理机能的障碍和失调也会影响人的记忆源检测能力。
      3.2.2先验性
      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是指记忆源检测容易受到原有经验图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人们总是倾向于依赖先前的原型或图式来进行记忆源检测,当两个来源的原型或其类别一致时,更容易产生归源错误。例如,教师总是倾向于把违纪行为归于不爱遵守纪律的成绩差的学生。
      3.2.3监控性
      这种特性是指,在多数情况下,对记忆源的检测和提取并不会自发地发生,而是要在外部的提示和监控下才会发生。
      3.3记忆源检测的加工机制与记忆错觉
      记忆源检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Johnson和Raye认为,人们根据编码信息的类型和检测时所用的判断规则来区分记忆中的内部事物和外部事物,外部事物的编码表征具有丰富的知觉信息(感觉特征和属性)和背景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而内部产生事件的编码则应当包含许多有关用于编码此事件的认识操作的信息。人们决定某些事件是否发生过时,就会对信息的这些差别进行判断。
      对于判断过程,结合Johnson和Yonelinas的两种观点,可以总结为:源检测分为两种,一种是迅速而无目的性的启发式加工,这种加工反映项目的强度和熟悉度,并且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加工。另外一种加工方式就是较缓慢的、目的性也更强的系统式加工,这种加工是一种搜索的过程,依赖于支持信息的提取、注意发现联系和推理,用来提取有关学习事件的具体信息,因此人们通常可以意识到这种加工。例如,当人们想到某件事情,它使人产生熟悉感,人们就会倾向于进行快速判断,即采用启发式的加工模型,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认为它确实发生过,而系统式的判断过程会把其他的特征也考虑进来,然后判断该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因此就不大可能出现错误。
      事实上,即便经过系统式加工,源检测仍然可能出现错误,信息有多种来源:不同的通道(如听觉、视觉)、事件产生的时间、地点等,人们可能把来自一个记忆源的想法、图像、感觉归因于另一个记忆源,错误记忆就此产生。
      4.记忆错觉理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错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然而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上,人们更多地研究正确反应,但类似记忆错觉这样的在人的记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错误”对人们的学习及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尤其对于大学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4.1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然而论文的抄袭现象也屡见不鲜,但并非所有的抄袭都是有意识发生的,有很多论文写作者反映,其实整篇论文都是自己写的,然而仍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抄袭,这就是无意识抄袭现象。模糊痕迹理论认为,源信息属于具体的字面表征,而个体记忆则更趋向于较不精确的要义表征。在论文写作中就表现为,人们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而获得相应的观点理念,而忽略对其来源的编码,直接作为自己的原创,在论文写作中便直接拿来使用。造成这种无意识抄袭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自发地对自己获得的理念或产生的灵感进行归源,而错误地以为来自自己的就经验,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思考、归源,弄清楚哪些观点是来自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灵感。
      4.2如何抵制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的误导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都处在无数信息编织成的无形网络之中,互联网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媒介,其影响之大更是不容忽视,然而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却是良莠不齐的,虽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但仍然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那么,该怎样尽可能地避免这样的事件呢?
      记忆错觉的一个方面就是图式的影响,即记忆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记忆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人们所知道的事情,以及事情呈现的背景,决定了此信息能否被记忆,以及被如何记忆。例如,关于郭沫若,很多人想起的是“大诗人”“思想家”,中学中课本中也记载了不少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若说起“故意失信”、“抛弃妻子”,谁又回想到郭沫若呢?事实上这些都是事实,也许是因为之前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件,也可能是知道这些事件,在记忆中却没有和郭沫若联系起来。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教科书给我们形成的定势,人们倾向于认为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作品能收入教科书的作者的人品、人格也都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也确实如此,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但在人们十几年依赖教科书的记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图式。而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新闻、传言、评论往往真假难辨,我们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的图式、经验来进行判断,难免会受到误导,最好的方法是,当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不要着急下结论,也不要轻信有关该信息的相关评论,而是要详细地了解该信息的具体内容,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4.3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启示
      英语学习已是大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理解不但是日常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考试中常遇到的题型,然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无法区分相近的单词或者只记得某些单词的常用意思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用记忆错觉来解释。
      无法区分相近的单词可以用记忆错觉中的关联效应来解释。关联效应是指如果句子和段落等与先前的学习材料在意义上相近,则人们会错以为它们曾出现过。当某一个单词出现在我们面前,如table,若文中有与之相关联的单词曾出现,如chair,我们会倾向于认为table也曾在文中出现过,从而在选项中出现错误。另一种现象是干扰和误导信息的影响,即呈现其他事件或信息会干扰人们对目标事件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干扰信息并不是认为呈现的,而是记忆中其他相关信息的影响。例如,felt这个单词,在初中的教材中,被解释为fell的过去分词形式,于是我们便形成了这样的记忆,它是一个动词,还是过去分词形式。于是在以后的阅读中当我们再遇到这个单词,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这就是feel的过去分词,而当它作为名词“毛毡”出现在文章中时,我们便会感到无措。
      英语阅读中的这些现象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例如,做题时不要想当然地凭记忆来选择答案,而要到文中准确定位,来避免关联效应的影响。对于一些常见单词也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只有常见的意思,而应全面的了解它的其他含意等。
      5.结语
      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记忆心理学家的重视,研究的理论成果也逐渐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研究、学术领域的无意识抄袭等。然而记忆错觉的研究中也遇到不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扰,如知觉错觉和记忆错觉的难以区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甚至有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巴特利特的实验,在日后的研究中再现时遇到的与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得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然而,这些并不会阻止记忆错觉研究的向前发展,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就会有越多的科学研究者投入到该研究的大军中来,而这些问题也必将在未来得到解答。
      
      参考文献:
      [1]杜建政.(2010).记忆研究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2,127-132.
      [2]耿海燕,钱栋.(2007).记忆的源检测研究及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5,71-76.
      [3]郭力平.(1997).记忆错觉[J]. 长沙电力学院科学社会学报.4,38-42.
      [4]卢波,陈玉明.(2007).关联性记忆错觉研究的新进展[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4,118-122.
      [5]鲁忠义,杜建政.(2005).记忆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朱磊.(2011).记忆源检测[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错觉 其对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