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神舟迷途] 迷途周华健

    时间:2019-03-30 03:23: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神舟电脑一年数10亿元的销售规模,其实并不算小,然而几次冲击资本市场,都阴差阳错地错过,现在,它竟自降身价冲刺了一把创业板,吊诡的是,还没成功!   2011年3月18日,神舟电脑向证监会提交了创业板上市招股书(申报稿)。3月22日晚间,证监会公布消息称,神舟电脑首发未获通过。据说这已是神舟电脑创始人吴海军在六年时间内发起的第三次上市计划,却也是第三次被拒。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真理向前一步就变成谬误。”但对于吴海军来讲,则是“梦想向前一步就变成妄想”。
      吴海军确实很狂妄,他曾宣称:“不买神舟电脑的人就是被猪宰!”这位狂人几年前就有一个“狂野”的梦想:“未来5年,神舟电脑将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吴海军和他的神舟电脑一直在大肆扩张,做着跑马圈地的游戏。为了能够发展更快,这位精明的江苏商人,自然想到了上市融资。
      但屡战换来的却是屡败,这让吴海军很悲情。而这悲情背后折射出的更大背景,却是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到底是继续高举“价格屠夫”的大旗?还是顺应国际潮流,来一次彻底自我否定,从根本上弃暗投明,最终踏上“价值革命”的“新长征”之路?
      狂人上市悲情路
      从表面上,神舟电脑上市被拒看似一个个案。但结合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一宏观新闻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神舟电脑上市被拒背后还有着更为深远的产业背景和影响。据业内人士分析,神舟电脑上市被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神舟电脑营收及净利润增长率不能达到创业板的要求;第二,神舟电脑股权结构不合理,吴海军一股独大,存在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不良诱因。
      以上解释,看似合理,但细究下来,却并未完全触及问题的本质。事实上,这不是神舟电脑第一次上市被拒。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神舟电脑就计划赴港集资,额度为50亿港元,但最终搁浅。对此外界普遍认为,这与神舟电脑当时频繁的人事变化有关;第二次尝试上市是在2008年初,作为神舟电脑领军人的吴海军在当时曾表示,神舟电脑上市计划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上市计划将于2008年年内完成,上市地点将选在深圳中小板。最终,当年的深圳中小板上市名单并没有出现“神舟电脑”的名字。到了2008年末,神舟电脑在金融危机中的裁员风波又一次将其推倒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2005年到2008年,再从2008年到2011年,每隔三年,神舟电脑就要发起一次上市冲锋,而每次都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神舟电脑失败的背后,不仅彰显了吴海军屡败屡战的坚持,更暴露出其屡屡失败的死结。
      业内人士认为,神舟电脑上市被拒之所以能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神舟电脑屡次被拒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比如2005年的神舟电脑内部频繁人事变动;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风波;2011年的增长率不达标及股权设置不合理。细究起来,神舟电脑屡次被拒的原因在于,神舟电脑不能从根本上正确理解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即在不符合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多次提出上市申请,在上市被拒后,又不及时从中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这是讳疾忌医的明证。
      作为中国PC行业的一面旗帜,神舟电脑可谓“次龙头品牌”,其仅在固定区域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此,这样一个PC行业知名品牌的悲哀,也能从某个角度窥见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悲哀。
      越走越窄的“价格屠夫之路”
      神舟电脑屡屡上市被拒的窘境,似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那其是否还有机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吗?
      当然有。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摊开神舟电脑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神舟电脑目前增长瓶颈的根源,正好是当年神舟电脑实现市场快速扩张的核心要素。而这也同时印证了另一句俗话,“成功是失败之因”。
      神舟电脑的起始点,是吴海军在1995年所创立的新天下集团。彼时神舟电脑的主营业务,除电脑硬件贸易外,还涉及生产主板、显卡的研发领域。由于常年从事电脑配件的贸易及生产,吴海军因此深谙整机与配件组合的价差,他非常了解电脑配件的价格并不仅仅是由性能决定的,在很多时候还要受制于该配件的供求关系。此外,由于早期整个PC制造业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各个配件之间的兼容性还不够好,配件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慢,因此整体而言,大多数配件在世界范围内的供应能力均不能完全满足外界对其的需求水平。
      但随着整个PC市场的逐步成熟,各种配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整体产能也在短期内开始迅速扩增,配件与配件的相互兼容能力也在明显加强。在此种大背景下,吴海军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的“价值蓝海”—许多不是主流配置的配件,在相互搭配之后,尽管仍不符合主流市场的潮流,但却完全具备实用功能,且由于这些配件都属被市场淘汰的尾货,因此可将价格压得很低,甚至可达到原价格的一半以下。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找到这些配件之间的匹配机制,即使企业不掌握核心配件的研发能力,也能通过简单组合从而攒出成本极低、而性能却大体接近主流电脑配置的“山寨”机型。正是在此种历史机遇下,吴海军于2001年毅然成立了神舟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了自己的一段“神舟”之旅。
      成本大幅降低之后,吴海军铸就了一把通过杀伤性“价格战”迅速抢占市场的利剑,再加上吴本人江苏商人天生的“善于借助媒体疯狂炒作”的商业天赋,果然使神舟电脑迅速地异军突起:2001年8月26日,随着第一台自产神舟电脑的整机下线,凭着质优价平的竞争优势,神舟电脑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到当年年底,月销量即突破1万台;2002年7月,月销量突破2万台;2002年全年销量达20万套,销售额超过10亿元,进入全国台式机销量排名前五位……神舟电脑在一年之内走完了同行电脑厂商最少需要六年时间才能走完的路。
      在台式电脑市场上取得成功之后,神舟电脑2003年正式进军笔记本电脑市场。至2005年神舟笔记本电脑单月出货量就超过了3万台,以13.7%的市场份额仅次于IBM、联想而位列业内排名第三位;到了2006年,神舟电脑营收入已达到60亿元。
      细细探究不难发现,神舟电脑在2001年至2006年创下PC“神话”的过程,正好与中国制造业从起步到高速腾飞的关键时期奇迹般地吻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制造业开始向“世界制造工厂”迈近了一大步。而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大的国际竞争力,依靠的也正是吴海军和神舟电脑所采用的“以低价格换高市场的‘粗犷式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见效快,最大劣势就是一旦形成市场规模后,外部经济局势稍有风吹草动,都将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生存根基。也正是因为此种模式,才使得无论是PC产业的个案—神舟电脑,还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均无一例外地陷入了“高总额、低增长”的困境之中。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过后的全球消费市场疲软,针对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陷入生存困境的中国低端制造企业,有人甚至开出了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药方,建议中国低端制造企业应实现由“价格战”到“价值革命”的过渡。对此,国内大部分PC企业表示赞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1月联想集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发布移动互联网战略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一系列新产品的陆续出现。相比国际市场,国内PC企业的变化也堪称宏大:宏碁接手方正;TCL淡出PC;曾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七喜控股也于几年前顺利拿下了手机牌照,进而将手机作为其新的业务增长点。而此过程中,唯有吴海军还在固执地坚守他的“PC帝国”梦,且对即将在行业内全面引爆的“价值革命”不甚敏感。
      
      神舟背后的制造业困局
      深入解剖一下神舟电脑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之所以业绩增长乏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结:第一,过于依赖低价格优势;第二,研发投入不足;第三,过于依赖政策扶持。而这也几乎是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可以说,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靠“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低价策略实现的。这种策略的最大好处在于,销售拉动见效快,从而实现资金快速回收,生产规模亦能迅速扩大,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但此种策略同样也会带来利润微薄,利润积累度差的弊端。这种“面子大、底子薄”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企业对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市场溢价能力,从而埋下应对市场风险不足的隐患。
      为了避免因原材料波动、市场消化能力波动等因素导致企业在供需匹配机制出现运转不灵这一不利局面的发生,企业不得不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分摊机制。比如神舟电脑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通过“疯狂扫存货”的模式,以实现对供应商的成本挤压效应;通过大幅度削价让利,以增强对消费者的诱惑力。而为了确保这种两边“挤牙膏”的经营策略生效,神舟电脑必须确保每年产生足够的出货量,并尽量不留库存。在此种前提下,神舟电脑必须投入巨大的广告费用以保持市场的曝光度与销量的拉动力。这种手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供销两边被挤得只剩下极其微薄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又必须挥金如土地砸广告以扩大市场规模。如此纠结的生存哲学,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要寸土必争。
      为了从政府那里获得税收减免的政策,神舟电脑不得不极力地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牌照(尽管若严格按照深圳的产业政策标准,神舟电脑不一定能享受如此待遇)。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定要从过去“粗犷式增长模式”提升到未来的“精细式增长模式”中去,如果神舟电脑不能练好内功,已经戴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帽子迟早要被摘掉。而一旦发生这种局面,神舟电脑就会更加进退维谷、举步维艰。
      资本不爱“一言堂”
      在陷入明显的增长瓶颈后,同行都在试图通过“价值革命”以找到新的增长点,唯有吴海军和他的神舟电脑,坚持高举“价格屠夫”的大旗,并为了能有更多资本储备以扩大产能,进而获取更多价格上的让渡空间,神舟电脑不得不第三次向上市发起了冲击。
      据神舟招股书显示,神舟电脑本次计划发行81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数为8.1亿股,发行规模占总股本的10%,拟募集资金14.99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在昆山的笔记本电脑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及相关的营运项目,拟投入募集金额高达13亿元。该研发生产基地包含了12条组装线,可年生产笔记本电脑360万台;SMT生产线20条,可年生产主板360万片。
      神舟电脑认为,目前国内外电脑厂商大多仍采用台湾的代工厂进行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几乎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但在笔记本电脑已经逐渐取代桌面台式机电脑的今天,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是衡量电脑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准。同时,该项目的投产还可以降低其物流成本。
      从神舟电脑上市的动机来看,吴海军似乎不仅没有意识到神舟电脑即将面临的危机,反倒希望通过借助上市手段,从外部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让更多人陪着他在产能更加过剩的PC产业中继续他的“价格屠夫”游戏。神舟电脑之所以会在这条错误路线中越走越远,主要是因为此次神舟电脑上市被拒理由的第二条:股权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在神舟电脑未发行新股之前,吴海军合计控股92.73%,而此次神舟电脑计划发行8100万股,仅占发行后总股本8.1亿股的10%,即使发行新股,吴海军持股比例仍高达83.46%,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为了掩饰此种明显畸形化股权结构对上市的不利影响,神舟电脑在上市资料中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神舟电脑无法有效做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衡,将存在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从这些信息来看,神舟电脑和其保荐人—海通证券都是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分析神舟电脑之所以出现这种偏执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神舟电脑严重的“一言堂”倾向。神舟电脑对明显的市场变化嗤之以鼻,认为乔布斯以及苹果所引发的ipad风暴只是一个小儿科游戏,其并不能真正颠覆PC行业的游戏规则。而海通证券在明知神舟电脑内部存在股权结构“个体化”问题的情况下,依旧坚持选择吴海军,担任神舟电脑的上市保荐人,这背后显然是有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
      (作者为中国首富观察家、知名商业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相关热词搜索: 神舟 迷途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