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大学】 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时间:2019-03-22 03:27: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和人一样,城市也是有性格、有气质的。城市的性格和气质,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因为地域的不同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   大学也是如此,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精神和传统。这种精神和传统虽然不是固定的,但一所大学总能因此和别的大学区别开来。
      高中生升学,高考是一次选择城市和大学的机会,对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进行一番了解,很有必要。
      
      梦向何方・高中生发言
      
      谢子渝:高二选择了理科,高考当然想考一所理科比较好的大学,至于是哪所大学,至今还没想过。说句实话,我连南康都没出过,更别说对外地的大学有所了解。除了那几所尽人皆知的名牌大学,很多大学恐怕我听都没听说过。要考上诸如清华、北大之类的大学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说性格外向的人适合南方的大学,而我一直都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由此看来,我的目标应该在北部或者中部地区,但在这些区域的大学也不少啊,因此还是大海捞针,不知目标该投向何方。但总的一点,我理想的大学是毕业后能很容易找到工作的那一类。
      伍学洪:我的成绩不理想,本来想在家门口上大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比较容易考取吧,可家里不同意啊!他们指望我考出去,说别读了三年高中却还在家门口转悠,连车费都帮他们省了,而且我们市的大学名气也不大,这可能会影响将来就业。他们一说,我自己觉得也是,离家太近了,读大学像读高中一样,天天都被父母看着,不独立就没自由啊!到外地读大学据说还可以花很少的钱去很多地方玩,在家门口就只能坐井观天了。但自己对外面不了解,对外面的大学更是一无所知。有时候自己也会问自己要考什么样的大学,也想去哪里了解下中国的大学,但自己就像迷宫里的人一样,找不到出口。
      邱星萍:对于大学,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沿海百英争雄,就业机会多,发展潜力大:内地文化底蕴浓厚――世界这么绚丽,要让我选择,我真的很难取舍。我希望去沿海的一些大学,如深圳大学,但内地很多大学也令人心驰神往啊!我既喜欢北方的豪放,又爱江南的缠绵。但我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最想上的是管理或者生物技术方面遥遥领先的大学,地方嘛,最好是京、津、唐地区或者苏州等地。
      郭 海:大学是我课余时间的遐想,方向是江浙。江浙是一个浪漫的地方,鱼米之乡,开口便是吴依软语的呢喃,没有上海那种霓红灯下的繁华,没有西藏朝圣者五体投地的神圣,也没有北京“天子脚下”浑然的霸气。江南是一种淫雨霏霏的朦胧、神秘。而我,正如我的小外号“琢雨诗人”(我写了一首诗叫《琢雨》,同学们拿我打趣起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喜欢轻逸和朦胧的学生,选在江浙应该会如鱼得水吧。我要选那里一所中文专业比较出色的学校。
       
      (组稿 赵小和)
      
      以上四位在校高中生,他们关于理想大学的发言,很真诚,也很可爱。在他们发言的字里行间,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对“外面的世界”、对分布各地的大学缺乏更为清晰的了解。这个困惑之所以成为困惑,当然有学校对城市和大学介绍不够或根本不予介绍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自己没有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也是一个原因。
      
      现身说法・城市与大学・印象
      
      东部篇――上海和我的同济  茱 萸
      
      关于上海。我的好朋友、80后诗人肖水曾在他的诗《到达彼岸的蝴蝶――致上海》里这样写道:“云之深处,海之尽头/奢华的歌声,让人们遥远的梦里/浮起一座没有海浪的城市”。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从来不缺少奢华、喧闹和流光溢彩,它有着冰冷的底色,却也不乏温暖和明亮,这种温暖的源头是无处不在的繁华掩盖下的精神之光。为这种精神之光所笼罩,上海的繁华则不是轻飘的,而是厚实的、触手可及的了。
      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有着60多所高等院校,它们是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的高校,不乏声名赫赫者。复旦、同济、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这四所沪上名校各领风骚,而上外、上财、华理和上海大学也各有特色。由于身在其中,我谈谈我所在的同济大学。
      同济没有感染上太多上海的浮华,却也不缺少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她建立于1907年,初名德文医学堂,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等人创办。以医立校的先贤们筚路蓝缕,于1908年将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有“和同共济”之意,而经由漫长的历史所沉淀成的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也跟这两个字密不可分。“同济”因此被称为全国最美的大学校名。同济1927年正式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成为有着文、法、理、工、医五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和复旦校园弥漫着的华丽气息相比,同济的校园清幽雅致,虽然不比华东师大校园的那种美丽,却也景色宜人。它身处闹市却似乎与世隔绝,有着不一般的宁静。在这里,你能看到诸多经典的建筑物。从结构非常特殊的正门进去,你能看到高大的图书馆,从图书馆的九楼或十楼透过玻璃远眺,到处都是那么明亮。外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楼宇或许就是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图书馆前草坪矗立着两根为纪念同济历史的“国立柱”,这两根古朴的柱子上分别雕刻着“继往”、“开来”。这里的一切都兀自存在着,它们不宣扬什么。它们只昭示着某种宁静的所在。说同济人务实,并非没有根据。这所学校有着全国罕有其匹的土木、建筑、汽车等专业,也有不遑多让的理科。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原因,目前同济的文科相对较弱,但却也在默默发展着,有朝一日它终将重返昔日的荣光。我相信,薪尽火传,同舟共济,必将生生不息。
      
      南部篇――我的广州,我的大学  胡一明
      
      “这些年,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开放,以它的勇敢。不过这次发言与以前不同,它不必暂时舍弃早茶和花市了,浓浓冽冽地,让慷慨言词拌和着茶香和花香,直飘远方。”这是余秋雨《五城记》里的一段话。繁忙、开放、勇敢,早茶、花市,这些都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说,广州是一座诗意栖居的城,一座自由的城,一座平民的城,一座生活的城。我深以为然。这样概括,我想并不是说广州有多么完美,而是说,作为一个城市,广州同时拥有各种风格。
      说到“春城”,大家会立即想到昆明,但我一直认为,如果用这一“称谓”来指代广州也名副其实。因为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真可谓“四季如春”。
      ――上面几点当然不是广州的全部,远远不是,但我在这座城市求学之所以常常心旷神怡,起码跟这几点有关。
      我就读的中山大学是一所综 合类大学,学科设置涵盖了理科、文科、工科和医学类专业。赫赫有名?外人可以而且真的有人这么评价中山大学。但对于身在其中的我来说,可不敢冒着被人说成自大的风险将这个词作为定语放在学校前面。我只能说,我喜欢这儿简约而不失大气的校门,喜欢这儿古朴而又不失严肃的教学楼,喜欢这儿大片大片的草坪……学校的学术氛围一直比较浓。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讲座告示到处都是,关于商务谈判技巧的,讨论某一文学作品的,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五花八门,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听其所需”。这里是宽松的,自由的。事实上。广州的多数大学都比较宽松、自由,像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等。
      广州是一座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有句广告语叫得很响:“明天的收获全靠今天的播种”。为了明天能收获更多,我们当然要学会播种,商人如此,学生也如此。每个人都面临投资问题,我们也应该看准行情,明确目标,勇往直前并抓住机遇力图有所收获。当然,商人收获的是金钱,而我们收获的是智力。
      
      西部篇――在西安上学  嘉 树
      
      能在西安上学,并且学文科,我觉得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西安从唐朝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城市,现在也还是这样。它身上有太多历史的痕迹,又孜孜不倦地往前面追赶,所以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历史与未来之间,留有大量余地。
      我便在这留白之地、余隙之间,度过了自己的四年大学。
      西安高校很多。比较集中在南郊小寨周边,如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等都在那附近。我就读的西北大学在西郊的边家村,与西北工业大学隔街相对。校门口的公交站牌非常多,平日里去哪里都很方便,钟楼、小寨或者边家村附近,淘碟淘书淘衣,课余时间非常容易打发。
      西北大学是一个综合性院校,文科氛围比较浓重。我所在的文学院,除了迎新生、庆新年等联欢性质的晚会之外,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文苑华章和黑美人艺术节。文苑华章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向外界展示中文专业所学所长的平台,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成抢答、诗词联对、现场表演等几个环节。个人比较喜欢的表演环节,通常选择某个文学形象,然后加以演绎表现,非常能体现选手的想象力。黑美人艺术节是文学院每年一度的盛会,是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甄选剧本,然后由剧作者自编自导,同学们自排自演,献给大家的一个话剧盛宴。
      然而最最喜欢的,还是闲暇时自己到处逛。西安的博物馆、寺庙非常多,各种宗教都有,有心的话可以一一看过来,那是非常愉悦的。甚至大街小道,寻常巷陌,也有可能在历史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地名都能够在诗文里找到描述,很多诗文也都能在实地找到印证。教我们唐诗的老先生是极其喜欢将古今地名联系对照的。往往诗词里面提到某处,或教坊或歌台,他便说就是现在南大街上的某处某处……明清文学史先生说起如今的开元商城下面一条小吃街,解放前原是花街粉巷。而南大街上至今有条粉巷,如今普通乏味得一如其他所有的巷子,可当年也是脂粉横流之地……现实与过往一一映照,古老的线索延连至今,便知过去与现在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是空白。
      便知这大学四年,不会留白。
      
      北部篇――中庸之道:另一种大学精神  小 封
      
      站在北师大门口张望校园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想到我会在这个学校一待就是7年。我曾经无限向往的首都北京,曾经憧憬过若干年的大学生活,从此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我无数次去过这些地方,触摸历史的影子: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炎黄艺术馆,我贪婪而骄傲地穿行于那些带着光亮的文物和书画作品中,啧啧地感叹造物的神奇和书画家的伟大:我为着一部部话剧泪流满面,我曾沉浸于美妙的音乐演奏会……北京是宽容而大度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穷困但又如饥似渴的大学生们,任何一场演出或者展览都会另外标注出学生票的价格,我们就这样骄傲地在公园、博物馆、演出会馆的售票处出示自己的学生证,流连于一场场感官盛宴。
      皇城底下的四合院,城墙底下晒着太阳的老人家,咿咿呀呀的京剧。空中回响的鸽哨,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安静和舒缓;可北京并不苍老,矗立着高楼大厦的CBD商业区,广场上肆意的滑板少年,喧闹时尚的王府井街头。一切都刻着现代的印子。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具有双重魅力。
      作为百年名校,“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中坚分子,北师大也曾经处于时代浪潮的风头浪尖上,可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北师大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沉静扎实的学风和校园气氛,在众多的高校中形成了独有的中庸的气质:师大校园不大,论古典比不上北大矗立着博雅塔坐落着未名湖的大园子,论现代比不上清华设施先进的体育馆、风格各异的院系楼;师大人,没有清华人那么狂,没有北大人那么傲,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中庸”的味道,可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大学风景。
      师大人严谨而认真。师大人毕业后大都是走上教师岗位,因为职业和身份的特殊,师大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一校训的指导下,他们会用行动让学生们心服口服,这是师大的特色,也是师大良好的传统。
      师大人含蓄而内敛。习惯于收藏自己感情的师大人,即使面对离别,也是一副微笑的模样,天涯,不过是另一个家。也有大家来做讲座,也有明星来做嘉宾,师大人的问题不尖锐,师大人的态度很平和,不轻狂不张扬,师大人有自己的主张。
      师大似乎注定了是中庸的,可恰恰就是这种中庸,让师大人不张狂不自大,含蓄而美好。
      
      中部篇――南昌的大学  彭兴庭
      
      尽管许多远游的学子赞美、倾心过清华、北大那些巍峨学术殿堂的美轮美奂,但事实上任何一座校园,也未必能代替他们心中本土高校的位置。与北京、上海、广东的一些高校相比。南昌的大学,既无政策的倾斜,也无地缘的优势,更无发展的巨大契机。但是,正是因为英雄城的忧郁和沉稳,锻造了南昌高校的内敛而不事张扬的气质。
      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学科门类,南昌大学在江西高校中都扮演着老大的角色。昌大不能算历史悠久,也不能说是新生,但这并不影响她拥有广博的胸怀,她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也造就了昌大人活跃的思想氛围和开放的性格特征。
      原先,我常想,如果以人来比喻南昌的高校,江西师大更像一个小家碧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因一个无法伸展的空间的束缚而显得局促、慌张,骨子里残留的贵族气息又使 她无法甘于“大隐隐于市”的落寞和惶然。现在不一样了。江西师大瑶湖校区一横空出世便让人感觉到一种大气。
      江西农大依山傍水而建,她的灵秀和美丽是天成的。“绿树成荫,溪桥细柳,高楼大厦与小园香径浑然一体。”形容的就是农大,农大将古韵与现代合于一身。
      华东交大是一所工科学校,占压倒性多数的男生使整个校园到处洋溢着阳刚之气,荷尔蒙分泌过多也让横七竖八的篮球场、足球场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运动场可以说是华东交大的热源核心地带,这里无时无刻不辐射出野性之美。
      “师大妹子,南大的牌子,财大的票子……”这句在南昌各大高校风行一时的校际流行语,列数的是各高校的“镇校之宝”。其实,这种归类并不十分恰当,比如财大,“财”字被理解成了票子。一副大腹便便的暴发户的样子,这令许多斯文的财大人颇为不满,在他们看来,“财”字理解成“才”字更吻合他们的心境。
      也许是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诱惑,南昌陆军学院设在一个叫望城的地方,很显然有种城市边缘的意思。在这里,弥漫着的是一种田园的气息……
      这就是南昌的大学群,一切始于寂寞,甘受住寂寞,又成长于寂寞――相信未来,相信南昌的大学群,最终爆发出的必定是最不寂寞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的叙述无法穷尽所有的城市和大学。只希望高中生朋友能从中得到启发(如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城市和大学),以收到“单一反三”的效果。对更多城市和大学的了解。有赖于大家持久的关注。
      
      走进城市与大学・意义・途径
      
      一、意义
      走近城市与大学,是的,走近。高中生朋友学习的过程,就是走向高考、离城市和大学越来越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的间的“走近”,更要求心灵的“走近”,即平时必须多留心、多了解,这样将来填志愿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去的城市和报考的大学。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上大学后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学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习有所助益。
      其次,上大学学知识之外,观念、视野等的提升也很关键。而不同城市文化影响下的大学会呈现不同的特色,不同城市的学校,会在足够的时间里给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出不同观念、不同气质的学生。
      第三,城市的收入水平、发展状况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居住的感受也就不一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活的城市上大学,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千万不要小看了城市和大学对人的影响!多了解吧,了解是为了更明智的选择!
      
      二、途径
      1.网络篇
      想了解城市,可以去浏览该城市开通的网站,也可以去一些旅游网站。前者比较简单,如果想了解成都,可以看看成都热线,假如不知道有这样的网站,用搜索引擎一搜索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应的网址。这样,就可以了解成都的人文地理了。到旅游网站去了解所去城市的风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携程网、e龙网等等。你可以了解该城市的历史、地理情况,气候状况、风俗习惯、旅游景点,甚至消费水平。通过这些网站,你还可以了解一下大致的行程,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方式到高校,有兴趣的还可以了解怎么通过网站订购火车票或飞机票。
      想了解大学,可以直接登录到某高校的网站,也可以去一些综合性的学习网站看看。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概况、院系设置、教学科研、招生信息、校园生活等。有的高校网站还有BBS论坛,上面有许多学生就一些高校中发生的事件的讨论。很有参考意义,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南京大学的小百合BBS就很不错。通过这些,你能对该校的情况有非常全面、细致的了解,其中既包括该校的历史,也包括它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高校网站的网址,可到雅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搜索引擎不错的网站上输入该校中文名称进行搜索。你还可以到一些综合性的学习网站去了解一些关于高校的情况,比如可以到网大(netbig)等网站查看学校的综合排名,虽然每个网站提供的排名并不一致,但是通过它还是可以从侧面了解你所向往的高校的综合水平,这些网站的论坛也不错。
      2.书报篇
      相对而言,跟阅读书报相比,通过浏览网站了解城市和大学会更快捷一些。但书报也具有网站没有的优势,书报上的文字往往比各城市和大学专门陶页上的文字更富于感情色彩,因而更生动更有趣。然而书报林林总总,哪些有关于城市和大学的内容呢?这里要简单地介绍几种。
      易中天的《读城记》,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细致分析了那些城市的地域特性、市民性格、风俗人情。你可以读到北京�“大气醇和”,上海的“开阔雅致”,广州的“生猛鲜活”,厦门的,美丽温馨,成都的“悠闲洒脱”,武汉的“豪爽硬朗”,等等。想了解中国的各主要城市,这本书值得一读。
      《城市画报》是一本立足于广州同时也面向全国其他城市的杂志,内容涵盖生活专题、文化、娱乐、新闻等,可以成为你探视城市文化的窗口。
      此外,了解城市还可以阅读当地的报刊,如日报、晚报、都市报等。
      夏中义、丁东主编的《大学人文》是2004年推出的,到理在已经陆续推出了5辑。这套具有论坛性质的丛刊,收录丁大量国内社会科学界特别是人文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的各类文章,有的阐述思想,有的追忆往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精神、大学传统的。
      创刊近20年的《大学生》(原《中国大学生》)杂志,虽然是一本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刊物,但对高中生来说亦有很强的可读性。杂志全面反映各地大学生的生活,在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同时彰显了大学传统。
      几乎每个中学的报刊栏里都有的《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上,经常会有关于大学生活或大学精神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你不难“管窥”到文章背后的那些城市和大学的丰采。
      了解大学还可以通过大学的校报和大学社团的刊物,不过不容易获得,如果有亲戚朋友在读大学就方便多了。
      3.其他途径
      电视增长人们知识、开阔人们眼界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专题片、宜传片、纪录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往往能在音乐和画面的交错中,因为城市纪录片、宣传片直观地了解到边城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电视上不仅有城市,有乡村――而且有大学。
      收音机也有增长人们知识、开阔人们眼界的功能。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听收音机,我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听听音乐之外的东西,比如远方的城市和大学。
      对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利用长假或寒暑假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向往的大学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考察”一番,就算是单纯的旅游也不错,很多大学还是所在城市的旅游景点呢。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 大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