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走近名人】 走近名人作文

    时间:2019-03-10 03:25: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导语:   唐朝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在这众多的诗人中有三位最著名的大诗人,那就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歌豪放雄奇,想象丰富,感情热烈。他是唐朝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称为“诗史”,他也被后人誉为“诗圣”。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走近这三位名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唐的风韵。
      
      选文1
      
      李白的江油
      □韩作荣
      江油是一座小城,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数见不鲜。李白与屈原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也被誉为“天才的哺育地、光明的源头”。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李白”到“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开蜀地,倚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之青山绿水和天梯栈道,都给他心灵以滋润……巴蜀多奇诡之才,多孤傲之士,锦官城又是销金纵酒重感官享乐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场所,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也许与诗人了无羁绊的狂放性格有关,也许与异域文化的精神熏陶和老庄、魏晋玄学的影响有关,也许与包容古今万物的盛唐时代有关,这位“凤歌笑孔丘”的诗人,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极少写受格律束缚的律诗,而擅乐府。古人论诗,多论比兴,并不提倡在诗中言事,可李白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言事。目前,当代诗人的新诗在厌倦了抒情、象征、意象的经营之后,也已回归了晓畅明白,喜叙述和细节的捕捉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看来,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诗人单纯以及细节的叙述手法已为今天诗人的探索提供了典范。当然,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旷达飘逸风格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李白逝世已一千多年了,今天,人们不仅仍能从他的诗中感受那不竭的艺术魅力、盛唐精神和诗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们还能看到哺育这位天才诗人的灵山秀水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能领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诗的语境。
      江油这座小城,到处都有李白的遗迹,到处都有李白的诗文,到处都有李白的传说,看来江油应当称之为“李白的江油”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情感共鸣
      江油这座小城,因为李白的缘故而声名远播。这个地方有很多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也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也因为蜀地之青山绿水和天梯栈道,给了李白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因此李白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
      阅读思考
      1.简要说说李白诗歌的特点,并分析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
      2.文中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旷达飘逸风格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请举例说明李白的这种风格。
      
      选文2
      
      草堂读杜甫
      □李伟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城西,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碧水环绕。在成都这座浓郁文化气息与现代喧嚣并存的都市中,杜甫草堂显得那样的幽远古朴、宁静闲适。来到这里,人们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要与一位远去的历史巨人谋面与对话。
      步入草堂正门,首先来到大廨,只有一尊杜甫铜像悲怆地伫立在大廨的中央。
      我驻足端详这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杜甫铜像,不禁心潮起伏。望着眼前的杜甫,看着他那历经沧桑而修长羸弱的身躯,看着他那饱经忧患而炯炯有神的双眸,看着他那手中紧紧握着的一卷诗书,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正在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波澜,仿佛听到了诗人为社稷民生发出的千古呐喊。这时,我想起了杜甫在他的长诗《北征》中反复咏叹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是诗人在贫病交加之中,面对国家满目疮痍发出的愤怒呼声。于是,我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摩着杜甫的雕像,隐约感觉到他躯体的血液仍在流淌,脉搏仍在跳动,余温仍然尚存,他似乎有许多的积郁与愤懑要宣泄,要以一己羸弱的身躯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大任啊!
      虽然杜甫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但却依旧心念民间疾苦和国家安危。杜甫草堂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不闪烁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源于对生活深深的爱、对黎民百姓深深的爱、对国家深深的爱,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大爱,使得诗人创作出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成为一代“诗圣”。
      杜甫草堂,还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这便是草堂的标志性建筑――茅屋。这是一座竹篱为栏,黄泥涂壁,茅草做顶的农舍。在绿荫下,茅屋显得那么宁静、安谧。进入院落,可以看到杜甫为我们描绘的景象:“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眼前的五棵桃树、四株小松,依旧挺拔,生气勃勃。在茅屋的侧前方,还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杜甫当年茅屋的选址,正是依于一株古楠之旁。此时,恰巧一阵微风吹过,古楠树影婆娑,将整座茅屋完全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之下,正是靠着这株楠树的庇佑和保护,才使得草堂茅屋成为杜甫蜀中度日的安稳之所。可以想见,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杜甫带着一家老小,翻山越岭,从荒凉贫瘠的陇右流亡而来。一路上,他目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凄凉景象,他在寻找着一种安宁,寻找着一丝温暖。正是成都这座静谧秀美的草堂成全了诗人的愿望,他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安稳心灵的地方,使得一家老小能有一处安定的栖身之所。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草堂建好的第二年秋的一天,狂风忽起,风雨交加,茅屋前的楠树被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秋风卷走,茅屋无处不漏雨,杜甫一家老小彻夜不得安眠。诗人面对自己如此凄凉的境遇,推想到天下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由得引发了悲天悯人之心,遂提笔写下了那篇流传万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这是诗人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呼喊,这是诗人发出的千年不朽的呼喊。此时此刻,我面对着这座曾经温暖过诗人的茅屋,耳畔仿佛又响起了诗人的伟大呼唤。
      愿伟大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一伟大呼唤,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永远回响!
      (选自《包头日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作者写杜甫草堂,可谓精心裁剪,刻意描绘。所写之处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一代诗圣杜甫的敬仰之情。先写来到大廨,作者面对杜甫铜像的感受,然后步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茅屋,好像又在聆听诗人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呼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不闪烁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
      阅读思考
      1.在作者看来,杜甫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2.诗人杜甫为什么要在蜀中成都建一座茅屋呢?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情怀?
      
      选文3
      
      情圣白居易(节选)
      □韩静霞
      白居易是性情中人。他虽然长眠龙门,可他的情采、情韵、情肠、情泪、情话,永远撼动着我等后辈的心灵。当然,他自己也为情所累,为情所伤。他生活的那个虚伪的官场,人人须戴着假面具,感情用事必招致祸端。官场藐视诗人,诗人越是情怀激烈越糟糕,名气越大越容易遭致嫉恨。几千年历史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历朝历代,嫉妒是国粹,流言是国器,小人的舌头磨成锋利的箭镞,穿透了许多风流才子的胸膛!被流放的屈原抱石沉江;被诽谤的苏东坡锒铛入狱;被陷害的嵇康弹罢千古绝响《广陵散》,身首异处……天才们一个接一个在我们眼前悲哀地走向绝地。比起来,白居易是很幸运的,没有招致灭顶之灾,保了个全尸。
      我们不能不提到长安城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雨。那是公元815年6月3日拂晓,天地一片混沌,长安还没睡醒,浓雾在街衢拥塞。宰相武元衡率随从去上早朝,骑马刚走出家宅靖安坊不远,突然有冷箭嗖嗖飞来。几乎与冷箭的速度同步,昏暗中冲出刺客,把马拉住,一刀削下了武元衡的半个头。刺客提着宰相鲜血和脑浆齐迸的半个头,像提着个椰子壳。刺客扬长而去的时候,逃散的随从还没来得及叫出声来。与此同时,当朝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用暗器击中头颅,坠马渠沟。“六三暗杀”震慑朝廷,卿相一时间全傻了,觉得杀机四伏,自身难保,噤若寒蝉。正在没人说话的时候,白居易为宰相惨死的国家奇辱情怀激昂,痛愤呼号,当日中午就上书皇上,奏论“扑贼雪耻”。他根本没想过在他之上的谏官御史说没说话,也不管轮没轮到他这个“赞善大夫”小吏发言,就“出位”上书了。
      在卿相们看来,白居易“出位”,比“暗杀”也许更具危险性,更有威胁。白居易,你小子不顾一切“出位”,你高出卿相一头,你争宠邀功,你逞能你狂妄你不守本分你野心勃勃!可是,白居易的激昂陈辞,两日内满城争传,定他的罪过不再找点岔子,难平民心。于是,官员们翻腾起了四年前白母的死因。白母陈氏寡居,素有心疾和神经病,曾因忧愤癫狂自杀。因婢女看护疏忽,坠井死亡。白居易最后得到的罪名是:不该再作赏花和新井的诗,“甚伤名教,不应在朝”。上方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诏令出京,不必等家眷收拾停当,一个人立刻滚蛋。
      是年,白居易43岁。忧国忧民的诗人,40岁开始滋生白头发,贬谪这年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面瘦头斑”。到了第二年,一下子就“两鬓半苍苍”,一半的头发白了。白居易离开长安是八月初秋,旱路到襄阳,水路由汉水入长江,一路风雨,到江州已经是十月深秋了。
      整整一年以后,又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白居易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对于白居易来说,江州恰恰是他必经的走向大成功的人生驿站。试想,倘若不是贬谪,北人白居易哪能到得浔阳江头?不到浔阳江头,怎么听得着水上琵琶如怨如诉?不听长安故倡的琵琶,心中何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没有这番彻骨透髓的至情的感叹,哪会有《琵琶行》?《琵琶行》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就是《琵琶行》。这首空前绝后的叙事诗篇充满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巨匠之碑。88行诗句,唐代文人与故倡两个阶层的感伤史,一部复调式长篇小说的容量。
      他的哀伤与京都故倡的悲怨,揉在一处,那种情感的穿透力不可抵挡!
      (选自《当代》,有删改)
      情感共鸣
      白居易是性情中人。他自己为情所累,为情所伤。只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白居易为宰相惨死情怀激昂,痛愤呼号,而遭小人妒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可就是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写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我们可以从《琵琶行》中看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顿倾泪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阅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举屈原、苏东坡、嵇康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2.《琵琶行》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可文中说“他的哀伤与京都故倡的悲怨,揉在一处,那种情感的穿透力不可抵挡!”结合《琵琶行》,说说该诗是怎样体现这种情感的?

    相关热词搜索: 走近 名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