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体验,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灵性课堂

    时间:2019-02-17 03:34: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漠视语文的人文特征”“缺乏对主题的人文关怀”等严重的弊端,为此,呼唤“体验”,加强“体验”,必然具有矫正时弊,继往开来的意义。
      关键词:情境;生活;朗读;语文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分析自己听过的一堂课时冥思苦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平淡、乏味,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于是,他开始记录学生们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与语言的逻辑性和修辞成分。他发现,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与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于是他开始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跟孩子们一道琢磨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他把这种上课的方式称为“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渐渐地,孩子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且含有深意,语言表达也有了感情色彩,活泼生动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有了丰富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思想,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体验中找到了存在与文本之外的“自我”文本在学生的体验和接受中获得了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经验的背景下展开的,离开了这个背景,语文学习也就成了无本之土,无源之水。
      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文章认为,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体验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浓厚的情绪体验
      
      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于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里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身,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语文学科的,能激起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
      《春晓》这首诗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而让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点难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设计时便让孩子担当诗人,让他们经历诗人写作前所经历的情景,化难为易。教学时,李老师让全体孩子都担当诗人,并放慢语速描述道:“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听着老师的讲话可以自由地做做运动。”孩子们一听“当诗人”,快活的劲儿一下子提上来。李老师看时机已成熟,就轻声细语地说:“夜深了,你还在灯下看书。看着,看着,你就睡着了。半夜里,外面刮起了大风,诗人你被雨声惊醒了。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清晨,耳边传来一阵阵鸟鸣声,诗人你醒了。”孩子们有的伸伸懒腰,有的站起来,李老师马上又问:“在这春天的早晨,你被小鸟的鸣叫声吵醒以后,你起床了,走到窗前,想到哪两句诗呀?”孩子们快活地争着说,还模仿着古代诗人吟诗的腔调:“春眠不觉哓,处处闻啼鸟”,李老师又顺势提出:“诗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风吹雨打的情景,于是你又写了两句诗,是哪两句啊?”学生稍作思考,便作出了回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这样,孩子们在李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带着角色意识和体验,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歌描写的情境。
      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还很多,如:以表演体会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等等。
      
      二、重视与生活经验链接,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乏有语义丰富而且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的内涵,光靠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得到理性的理解,却难以得到感性的感悟。“语文即生活”,教师应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画面,依靠自我体验,将语言情理化作对生活的真切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可以捕捉语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库存,凭借生活积累。顺利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雨》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了雨的美后,有一位学生质疑:“雨水可以流进田野里、果园里,怎么能流进人们的心窝里呢?”这正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领会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去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再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教师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读完后,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地上的水汇成了一条小溪。”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干燥的土壤变得湿润了。”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看到玉米苗正在大口大口地喝水。”这是将体验提升到经验的层面。教师又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植物也和玉米苗一样大口大口地喝水?你能想象着说一说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道:“你们所说的,也正是人们的心里话---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然后出示“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让学生自由读,反复体会体会。学生体会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位孩子说:“我知道了,这并不是说雨水真的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而是在说人们的心情,一直盼着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眼里高兴。”还有一位孩子说:“大家都在盼望着今年庄稼获得大丰收,而这场雨就好象知道人们的心思似的,及时地下来了,所以说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联系自身体验,发挥想象,加深感悟,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你看,正是由于这位教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挖掘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体验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学习资源。
      
      三、尊重对课文的多元解读,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以往的语文课,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根据课文内容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上来,只强调语文的知识性,无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性,个体性,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真理,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感受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让学生对“好好儿活”谈谈自己的看法。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描写菊花的话: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学生思考片刻,各抒己见,“我从黄色花的淡雅中看出,他和妹妹应该平平凡凡得活下去。”“我觉得史铁生和他妹妹也能够像白色的花那样活得高尚纯洁。”“我从菊花的秋风中‘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感到人活着要潇洒自在,不要被困难打倒。”“我觉得可以像各种花一样活出真自我,活出自己的味道。”窦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的感受独特,总结道:“活出自我,活出尊严,活出个性,更要活得潇洒,笑对苦难,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学生小小的年纪竟能从秋天多姿多彩的菊花中感悟到不同的人生哲理,实在是了不起!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到绽放。
      
      四、注重指导感情朗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的活动,阅读感悟必须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体验,才能称得上是对语言文字有所感悟。《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一句描写海龟的句子:“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无月间,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了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寸步难移了。”句中描绘的海龟傻乎乎的,多有趣呀。可是,学生在朗读时怎么也读不出海龟的有趣。于是,教师说:“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读这几句话的,读得特别好,想听吗?”在学生充满期待的目光下,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这段文字:“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无月间,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了一个身,(哈哈!)它就四脚朝天、寸步难移了。”学生们们觉得很新奇,就迫不及待地学了起来。随着这一声“哈哈”,学生们把海龟读“活”了,把课堂也读“活”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地朗读这句话,有的还加上了动作。这时,教师便让学生扔掉“拐杖”朗读句子,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似乎那只可爱而又傻乎乎的海龟真的出现在眼前了。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一种感情的意境,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自己富有表情的动作和语言声调的朗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富有情感的形象,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教材。
      
      五、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董建奋老师说:“语文教学不应只把目光集中到狭隘的课本中、课堂中,而应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和才智找到驰骋的天空。”学生在经历了知、情、意的体验后,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
      学完《春天来了》这篇课文后,正好学校组织去春游,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喜欢大自然的,大自然中那绿树红花,小桥流水,鸟叫蝉鸣,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我就让孩子们在春游时观察大自然,,看看课本里的景物是不是都出现在你眼前了。在这有意地观察中,孩子们觉得太有意思了,都纷纷向我喊道,“老师,老师,你看那,小草真的从地下探出了头!”“老师,我看见柳树已经萌发了新的嫩芽!柳枝还在春风中荡漾呢!”“老师,我感觉到春风吹过我的脸时,是那样的柔软,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我想,孩子们在学了课文之后,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再去观察大自然,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沟通。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了。
      体验是学习的有效基石,因为有了体验,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因为有了体验,使现实世界在孩子们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习作;我们的课堂,也正因为有了这丰富的体验而充满灵性!
      
      【作者简介】吕琼(1980- ),女,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含香中心学校一级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灵性 充满 语文课堂 体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