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再思考】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时间:2019-02-14 03:28: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在大学的教育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又与高校人文素质课有着内在关联。就高校而言,有必要以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积极确立,此种探究实践的展开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49-0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是近年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近年来网络频出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心理障碍问题、自我偏执、自我价值观解离问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教育论题更加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以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育人目标。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如何探究新的建设路径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显得至关重要。就高等院校而言,有必要开辟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促进路径,以便培育具备心理和谐、自我和谐底蕴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高校人文素质课作为以人文精神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课程,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积极确立,是本文探究的主旨所在。
      
      一、大学生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意义
      
      1.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内涵解析
      “自我同一性”是德裔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套理论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同时,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包括同一感、连续性、整合性及内部联系四个特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自我同一性,它强调个体自我的整合性与连续性,是自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与统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其次,个人同一性,它是个体对自身的全部行为和个性特征加以区别的维度,是在我――他关系区别的基础上得出的自我认知;最后,社会同一性,它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和集体背景中对于他――他关系的认知,是对于自我归属感的认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从本质上来看,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统合感,是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以及对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第五阶段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实现得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实现得不好,容易造成个体内心的矛盾、困惑与迷茫,造成个体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极端的甚至容易导致自我分裂、精神疾患。
      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沿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观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玛西亚探究了四种不同的同一性状态:一是同一性获得。是指个体已经完成自我选择,知道自己做什么,表现出明确的自我选择的价值与目标;二是同一性混淆。又称同一性扩散,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方向,从不进行探索与选择,或者还未尝试就发现目标太难而放弃目标;三是同一性前闭。是指个体没有主动地探索和选择,仅仅遵从他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宗教领袖等权威人物的价值和目标;四是同一性延缓。是指个体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处于探索与尝试之中,继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自我同一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在我国心理学界形成研究的热潮。在国内,近年来心理学者对“自我同一性”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及实证研究,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也作出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1992年,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论评》中对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翻译)一书。近年来,郭金山博士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等刊物上对自我同一性概念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探究。另有多位心理学研究者做过自我同一性的专门研究。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综述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探究。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查询到的文章有80条(2009年9月9日),如李亚真等在《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发表的“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探究”等。在国内,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联系起来还为数较少,目前可查到的文章仅有苏文兰、朱为鸿发表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有效途径”一篇。
      2.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同一状况及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体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转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正常确立。王树青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人数的分布依次为:延缓状态38.33%,扩散状态33.01%,早闭状态17.75%,获得状态10.91%。[2]李文道等人在对866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实证调查中发现,混乱型和延缓型所占的比例最多,分别高达37.9%、46.0%。[3]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之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所面临的问题的严峻性。从第一组数字之中可以看出,有接近40%的大学生个体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还处于同一性的积极探索过程中;另外有1/3的个体处于扩散状态,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进行探索或惧怕探索,这是自我缺失最严重的表现。这部分个体一旦遇到重要环境改变,很可能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失衡的局面,心理健康问题亦随之而来。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社会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危机。危机的解决对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会得到健全发展;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会使人格不健全。同一性不稳定是自我意识不成熟的表现,如果已建立起来的同一性发生混乱,将出现人格障碍。
      大学阶段是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这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着重要关联。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人格在大学时期积淀、转变、成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时最终形成。[4]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确立自我同一性有其必要性:一方面,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健康完整统一的内在体现,关涉到个体未来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确立了自我同一性的大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才能有利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无论就每一个体而言,意识是行为的主宰,精神是行动的主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我作为自身理性行为的明确主宰是个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一点上,自我本身的价值得以凸显。形成什么样的自我,往往也就意味着个体今后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深刻认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有其必要性。
      自我同一性是自我的内在连贯性、一致性以及统一性,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作用。大学时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期,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最关切自身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自我发展、个性彰显等一系列问题。这个阶段,大学生对自我有了新的定位与认识,面临着自我分化与整合的张力,自我在重新平衡内在自我与他人、社会、文化的关系,“我是谁”、“我将走什么样的路”等都是大学生关心的重要人生命题。因此,整合自我,形成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危机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在商业文化盛行、网络时代来临、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使自我适应社会,如何在纷繁的社会现象、多样的价值诱惑面前保持自我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保持人格的同一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展追求的核心任务。
      
      二、高校人文素质课及其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价值分析
      
      1.高校人文素质课及其主旨精神探讨
      高校人文素质课,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中,“人文”泛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素质课则是关于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之学问的课程设置。高校人文素质课是以积累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类公共课。它所面向的是全校学生,而非仅对某一专业的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5]高校人文素质课的开设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人文乃是人的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给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以往的大学教育,由于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设置过细;过分注重技能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育不够。高校人文素质课正是针对以往教育的这种不足而提出来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的教育目标是以育人为根本、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要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最终意旨在于成就更为完善的人。高校人文素质课的主旨精神就是培育人的气质,挖掘人的潜能;促进大学生对于人之为人的多向度理解;促进大学生对于促进生命价值、自我意义、人生道路的理解;促进人之成人。它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高校人文素质课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人文素质课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着内在契合性,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人文素质课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促进:一方面表现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又陶冶并调节着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通过对于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提升,进而促进自我的整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首先,高校人文素质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高校人文素质课作为关于人的学问,作为关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学问,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对于世界、社会、自我本身认识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展开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积极探求的时期,因此也是最需要精神给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最容易发生自我混乱,最容易产生自我迷惑。高校人文素质课,通过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课程的设置,给大学生个体以历史的厚度、哲学的高度、心理学的深度、社会学的广度、文学的升华度的认识提升,使得大学生通过对于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的熏陶,增进对于社会、人生,进而增进对于自我本身的认识。
      其次,高校人文素质能够调节并陶冶大学生的自我情感。情感与情绪是自我的重要构成维度。情绪的调整以及情感的升华,是自我和谐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同一达成的前提。高校人文素质课中艺术、音乐、文学、美学等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气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感,促进大学生情绪的平和度以及情感的升华度。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类课程的设置,则增进了大学生对于社会、自我、生命与人生的全面认识,能够增进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调节的情感,才是最趋于平和与和谐。在心理咨询中,就有“理性认知调节法”,此种方法强调通过理性认识的达成,进而调节情绪与情感,避免心理失调、情感失调的发生;而高校人文素质课在无形之中,早已起到此种保健作用。
      高校人文素质课作为关于人的学问与关于人的知识,为大学生提升自我内涵、协调自我内在矛盾、平和内心都起到重要作用。高校人文素质课通过对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促进以及自我情感的陶冶,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整合,进而促进自我同一。高校人文素质课通过人文滋养的化育,促进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和谐,进而促进自我的一贯性、连续性与整合性,起到促进自我同一的作用。
      
      三、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高校人文素质课来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实有其必要性。但是,如何促进,以什么样的方式、路径来促进则是需要我们真切关注、细致探索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养成,是主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是要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来促进主体内在因素的积极整合,促进同一状态的实现。因此,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知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学校层面,高校需制定明确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作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心理和谐、自我整合则是人才之为人才的前提保证,这就需要大学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作为明确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大学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培育,都应该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作为明确的教育目标,作为一项落实在字面上的教育政策在校内加以贯彻执行。
      其次,在教师层面,要对高校人文素质课具有鲜明的认识,要让教师明确“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理应是其教书育人的一项内在指标。使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变为人本位、生活本位。[6]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自我同一确立的教学研讨、教学交流,促进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此方面的意识,整合资源与优势,促进人文素质课教师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最后,在方法层面,对于人文素质课教师个体除了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外,还需要确实地将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的实现作为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应积极探求多种教学方法,不同学科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实现的作用角度是不一样的。其中,历史类课程能够增加自我生命的深度,通过以往历史经验的追溯与反思,增进个体的智慧累积,促进自我认知;文学艺术类课程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情感的饱满与圆融;社会学、文化学类课程能够增进自我的人文修养,促进自我气质的变化;人生哲学类课程能够促进自我对于人生的认识与反思,促进大学生增进对于生命、人生的认识,促进积极人生目标的实现;心理学类课程能够增加对于自我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促进对于自我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化解心理危机,实现自我整合。所有这些,都需要人文素质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通过多维路径实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首先,它能够促进高校人文素质课教育目标的理论深度以及具体的目标指向性,能够深化人们对于高校人文素质课开设的深层理论意义:即促进人之为人、促进成人目标的达成。通过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结合,加强高校人文素质课的“育人”、“成人”教育的理论意识,促进高校人文素质课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其次,有助于深入探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规律,在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互动中深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就实践意义而言,将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的明确的教育目标,首先,能够现实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健全大学生个体的人格;能够从心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有效地减缓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预防并减少自杀之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被关注感,促进高校人文素质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得大学生深切体会到高校人文素质课与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再次,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世界的和谐以及自我的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对于高校人文素质课开设目标意义认识的迷茫,能够增进大学教师实践的丰富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最后,能够促进高校人文素质课的积极改进与完善,丰富高校人文素质课的深层内涵,实现高校人文素质课的自我完善。当然,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求的过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地践行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卫平.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及调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32-135.
      [2]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3-119.
      [4]李庆华,奚彦辉.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25-29.
      [5]梁永国,杨维波,王海英,高飞.大学人文素质课教学对策及方法研究[J].学理论,2009(2):215-216.
      [6]胡新峰,马建青.倾注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67-70.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热词搜索: 确立 人文 素质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